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唯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④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清·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
注①摽:把持。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③暴:施加恶行,欺侮。④毒:怨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蔓草被径覆盖 | B.经蒙茸则手披足踏分开 |
C.舆者坦步里许步伐 | D.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责骂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按图记以求名迹或摽田宅以便其私 |
B.访于众僧委舆于地 |
C.过此则山势陡仄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 |
D.至崖而反者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 |
以下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其始辟者,皆畸人也 | B.又前,列坐岩下 |
C.唯余足迹是瞻 | D.舆者安坐于草间 |
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率众寻,老僧作向导,可见作者一行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
B.作者认为,那些名胜古迹之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 |
C.抬轿子的人曾几次欺骗作者等人,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 |
D.结尾缘事明理,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时不能被人理解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夫舆者之诳即暴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②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陆游字务观,名游,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① 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绍兴末始赐第。学诗于茶山曾文清公。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徧交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书肆流传,或得之以御孝宗。上乙②其处而韪之,旋除删定官。或疑其交游非类,为论者所斥。上怜其才,旋即复用。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上之除目,自公而止,其得上眷如此。公早求退,往来若耶、云门,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韩侂胄固欲其出,公勉为之出。韩喜陆附己,至出所爱四夫人擘阮琴起舞,索公为词,有“飞上锦裀红绉”之语。又命公勺青衣泉,旁有唐开成道士题名,韩求陆记,记极精古,且以坐客皆不能尽一瓢,惟游尽勺,且谓挂冠复出,不惟有愧于斯泉,且有愧于开成道士云。先是,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公记云:“天下知公之功而不知公之志,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公之自处与上之倚公,本自不侔。”盖寓微词也。又云:“游老,谢事山阴泽中。公以手书来,曰:‘子为我作《南园记》。’岂取其无谀言,无侈辞,足以导公之志欤!”公已赐丙第,人谓公探孝宗恢复之志,故作为歌诗,以恢复自期。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则公之心,方暴白于易箦③之时矣。
(选自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陆放翁》,有删节)
【注】①秦少游:宋代词人,名观,字少游。②乙:画“乙”字形状的记号,从前读书时常用到,主要用来表示停顿或修改。③易箦:指弥留之际。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旋除删定官解除 |
B.其得上眷如此亲属 |
C.盖寓微词也细微 |
D.方暴白于易箦之时矣显露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古代诗文阅读( 29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6分)
张平,青州临朐人。弱冠寓单州,依刺史罗金山。金山移滁州,署平马步
都虞候。太宗尹京兆,置其邸。及秦王廷美领贵州,复署为亲吏。后数年,有
诉平匿府中钱物,秦王白太宗鞫之,无状,秦王益不喜,遂遣去。太宗怜其非
罪,以属徐帅高继冲,继冲署为镇将。平叹日:“吾命虽蹇,后未必不为福也。”
太宗即位,召补右班殿直,监市木秦、陇。平悉更新制,建都务,计水陆
之费,以春秋二时联巨筏,自渭达河,历砥柱(山名)以集于京。期岁之间,
良材山积。太宗嘉其功,迁供奉官,监阳平都木务兼造船场。旧官造舟既成,
以河流湍悍,备其漂失,凡一舟调三户守之,岁役户数千。平遂穿池引水,系
舟其中,不复调民。有寇阳拔华者,往来关辅间,为患积年。朝廷命内侍督数
州兵讨之,不克。平以好辞遣人说之,遂来归。改崇仪副使,仍领其务。凡九
年,计省官钱八十万缗。
平好史传,微时遇异书,尽日耽玩,或解衣易之。及贵,聚书数千卷。在
彭门日,郡吏有侮平者数辈,后悉被罪配京窑务。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见之,
以语平。平召至第,为设馔劳之,曰:“公等不幸,偶罹斯患,慎勿以前为念。”
给以缗钱,且戒从式善视之。未几,遇赦得原,时人称其宽厚。
论曰:太宗居潜,左右必求忠厚强干之士。及即位,修旧邸之功,陈从信、
张平等六人者,咸备任使,又皆畀以兵食之重寄,而各振举其职焉,有足称者矣,然平不修旧怨,庶几进于士夫之度。从信所进邪佞以术蛊惑上心,犹不免于近侍之常态欤!
(选自《宋史•张平列传》)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白太宗鞫之鞫:审问 |
B.秦王益不喜益:渐渐 |
C.微时遇异书微:年幼 |
D.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董:督察 |
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表现太宗重视张平和体现张平治理业绩的一组是()
A.太宗尹京兆,置其邸监市木秦、陇 |
B.畀以兵食之重寄凡九年,计省官钱八十万缗 |
C.改崇仪副使,仍领其务时人称其宽厚 |
D.各振举其职焉系舟其中,不复调民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平曾在秦王手下供职,最初应该是颇受信任的。后来有人指控他暗中贪 污,可是查无实据,但张平还是被秦王遣离了。 |
B.张平在采办秦、陇林木时改革了旧制,在造船场想办法减轻百姓的劳役, 用和平方式解决盗贼问题,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
C.张平为人宽厚,曾经有郡吏侮辱他,后来这些郡吏犯了罪被发配去做苦力, 张平知道后以德报怨,并嘱咐儿子善待他们,想方设法赦免他们。 |
D.作者在最后一段议论中,扬张抑陈,是就其人品而言的,但从他们的工作 |
能力来说,评论者都作了充分的肯定。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以好辞遣人说之,遂来归。
译文:
(2)然平不修旧怨,庶几进于士夫之度。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周美传(节选)
周美字之纯,灵州回乐人。少隶朔方军,以才武称。赵保吉陷灵州,美弃其族,间走归京师。天子召见,隶禁军。契丹犯边,真宗幸澶州,御敌城北门,美慷慨自陈, 愿假数骑缚契丹将至阙下,帝壮之,常令宿卫。
天圣初,德明部落寇平凉方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破之于九井原、乌仑河,斩首甚众。累迁天武都虞侯。元昊反,陕西用兵,经略使夏竦荐其才,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夏人既破金明诸寨,美请于经略使范仲淹曰:“夏人新得志,其势必复来。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仲淹因属美复城如故。数日,贼果来,其众数万薄金明,阵于延安城北三十里。美领众二千力战,抵暮,援兵不至。乃徙兵山北,多设疑兵。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既而复出艾蒿寨,遂至郭北平,夜斗不解。美率众使人持一炬从间道上山,益张旗帜,四面大噪,贼惧走。获牛羊、骆驼、铠甲数千计,遂募兵筑万安城而还。敌复寇金明,美引兵由虞家堡并北山而下,敌即引退。迁文思使,徙知保安军。
元昊大入,据承平寨。诸将会兵议攻讨,洛苑副使种世衡请賫三日粮直捣敌穴。美曰:“彼知我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世衡不听。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世衡等果无功。
自陕西用兵,诸将多不利,美前后十余战,平族帐①二百,焚二十一,招种落内附者十一族,复城堡甚多。在军中所得禄赐,多分其麾下,有余,悉飨劳之。及死,家无余资。
注:①族帐:我国少数民族聚族而居所设的帐幕,也指部族。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间走归京师间:中间 |
B.真宗幸澶州幸:宠幸 |
C.其众数万薄金明薄:以……为簿,轻视 |
D.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引:退却 |
下面的句子中全都表现周美“用兵谋略”的一组是
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②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③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④益张旗帜,四面大噪⑤遂募兵筑万安城。⑥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
A.③④⑥ | B.①③④ | C.①④⑥ | D.②⑤⑥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美在赵保吉反叛时,不顾家人,投奔朝廷,受到皇帝的赏识,经常让他在宫中护卫自己。 |
B.德明部落反叛时,周美作战勇敢,消灭敌人众多,升迁作了天武都虞侯,并且受到经略使夏竦的举荐。 |
C.元昊进攻大宋,周美为种世衡出主意,种世衡不听,结果周美打了胜仗,种世衡却劳师而无功。 |
D.周美对部下很好,所得赏赐多分给了部下,在他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 |
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天圣初,德明部落寇平凉方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
译文
(2)美曰:“彼知我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 |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 |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 |
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士有自京师来者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
B.尽以告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如火之热,如水之湿 |
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
B.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
C.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
D.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 B.②⑤⑥ | C.③④⑤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
文言文翻译: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 |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 |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 |
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士有自京师来者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
B.尽以告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如火之热,如水之湿 |
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
B.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
C.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
D.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 B.②⑤⑥ | C.③④⑤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
文言文翻译: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