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盟国督促日本修改并实施了新宪法,新宪法倡导主权在民,规定国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还实行劳动立法,承认工人有组织工会和罢工的权利。在经济上,制定了“贸易立国”等政策;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三年间日本取得美国数十亿美元用于战争的“特需订货”,到1955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1956—1973年期间,日本大量引进科学技术,形成“一号机组进口,二号机组国产”的技术引进模式,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化强国。 
——摘自金重远主编《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上)》
材料二 战后为了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日本政府较侈地参与了经济活动。日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强调员工对企业尽忠。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30年间,日本GDP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8.5%—8.8%之间,日本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1990年以来,日本陷入了长达20年的经济低迷。专家指出,日本政府限定银行长期实行低利率,必然形成资产价格泡沫并最终破灭。此外,日本政府官员与企业之间的权钱交易十分猖獗,出现了大量腐败。
(1)依据材料,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并指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分析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并进行评价。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多极化趋势加强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这段长久的历史有一点特别引起我注意,就是中国的一切几乎全是可能的、自然的。我佩服他们什么事都没有一点神奇的意味。为什么别的民族(具体指的是希腊、罗马等民族)都要给自己造出一些荒诞不经的来源呢?到处只有神道的显形、诏谕、奇迹、巫术、变形、穿凿附会的梦境,(对于)骗子的寓言,我只有痛恨。
——伏尔泰《天真汉》
【材料二】 孔子生长在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状态、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
——《独秀文存》
【材料三】 中国的立法者是比较明智的。他们不是从人类将来可能享受的和平状态去考虑人类,而是从适宜于履行生活义务的行动去考虑人类。要每个公民在某个方面都依赖其他公民,维持人民内部和平和良好秩序,以及消灭由暴戾性情所产生的一切邪恶的极其适当的方法。(但是)中国的法律决定任何人只要对皇帝不敬就该被处以死刑。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伏尔泰怎样的启蒙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伏尔泰和陈独秀批判传统文化的着眼点有何不同?
其中隐含着二者的政治诉求又有何相通之处?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德斯鸠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持何态度?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外传统文化?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请回答:
(1)“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和性质分别是什么?请列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所进行的重大革命斗争(每项举一个即可)。
(2)“三十年以来”的作为中国革命历程的新起点事件是什么?在这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什么?
(3)“三年以来”的革命时期内,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什么样的历史性转变?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有什么深远影响

在西学冲击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规发生了分化,其群体也随之分化、重构,形成新旧两个阵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的嬗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予之幼时,即有万里封侯之志,既冠而读兵书;年垂四十,身虽登科,终无机会风云,不得已而舌耕度日。自光绪庚子后改设学堂,不数年停止科考,并派学生出洋留学以学洋夷之学,洋学既盛,孔孟之学遂无人讲;中国人士均尚西学,则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皆置诸如无有之乡,遂养成许多叛逆,至宣统三年,突然蜂起,革我清之命,改称民国,号曰共和,而乱臣贼子乘势行其素志,岂非孔孟之学不行而洋学是尚之所致乎?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材料二】我们的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
——《胡适日记》
【材料三】 中国与此新出现的“夷狄”更常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之中。现在反要向其学习,而学习的目的又是“制夷”。何况这些“始创自由平等于己国之人,即实施最不自由平等于他国之人”。故中国士人对学习西方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其中的多重尴尬是不言而喻的。
——罗志田《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属于新旧哪个阵营,从政治与文化的立场及其个人利益角度说明其依据。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等知识分子以传统方式“安身立命”的社会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中国士人”所遭遇的“尴尬”。

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的进步之处和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公元1772年,从文化意义上说,是中西方历史上一个不寻常的分水岭。这一年,在西方世界,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呕心沥血长达21年编纂的《大百科全书》11卷全部出齐;而在东方世界,乾隆皇帝则正式下诏各省征集图书,开始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前后几千人参与此项工作,历时10年,终于编成煌煌8亿字的巨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编辑工作开始之前,狄德罗就坚决主张不让政府部门参与此项工作。他发出这样的宣言:“汇集世界上分散的各种知识,向现时同我们一起活着的人们阐述它们的普遍体系,并将此书传之于我们的后人……让我们的子弟因为更有知识,从而更有道德,也更幸福,使我们与世长辞时无愧于人的称号……”
从早上六点到下午两点,狄德罗关在上了三道锁的房内,对任何人都不开门,他像个苦役犯那样编写《百科全书》。
——安德烈·比利《狄德罗传》
材料二 乾隆的《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之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
材料三以《百科全书》的编写和出版为中心,形成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百科全书被誉为法国法革命的“兵工厂”。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狄德罗为什么坚决不让政府部门参与编辑《百科全书》的工作,而要独自承担这份重任?
(2)结合材料一、二,分别说明《百科全书》和《四库全书》编撰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百科全书》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兵工厂”?
(4)启蒙运动“是中西方历史上一个不寻常的分水岭“,它在人类历史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