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效率与公平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针对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采用不同政策: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十四大报告强调:“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
十五大报告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回答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过高收入。”
十七大报告则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在理论上是一个创新,在现实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重要的意义。
十七届五中全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结合材料,从矛盾分析的角度,说明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5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4分)
材料一:2011年1月18日至21日,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2011年1月19日,中美两国共同发表联合声明,确认“中美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1)根据材料,用国际关系决定因素的知识分析,中美为什么要“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6分)
材料二:目前,围绕海洋资源争夺和海洋主权纷争的问题日趋激烈。钓鱼岛、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历来属于中国。中国在这些岛屿问题上与周边国家存在着复杂的资源和领土主权纷争。
(2)运用政治生活中我国外交政策的知识,说明我国应该怎样既捍卫主权,又能与周边国家和平相处?(8分)


材料一:下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过程:

(1)请指出“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过程所反映的政治生活道理。
材料二:“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历程中的不同阶段,都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如今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新的关键阶段,“十二五”规划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由“国强”向“民富”的“美丽转身”。
(2)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做才能保证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3)实施好“十二五”规划,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你认为,作为一个公民应如何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协力实现规划目标?


材料一: 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作为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决定》指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做好新形势下的水利工作,必须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1)根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负好责任,做到科学、依法治水。
材料二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为此,要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要发挥国家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今后十年政府将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投资累计可达40000亿元。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中我国农业稳定发展举措的合理性。

材料一: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一年之计在于春,5年规划看头年。从地方两会到全国两会,“幸福”可谓其中一大热词。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已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

材料二:哪些因素影响幸福感?人民网就此推出的调查,受到了网友的广泛关注。截止2011年2月20日21时,共有11519人次参与此次调查。34.4%的网友认为“经济状况、生活质量”是影响幸福的首要因素;31.4%的网友认为“权力规范,公共服务”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27.7%的网友认为“社会保障、体面尊重”与生活幸福感关系最紧密;此外,还有6.6%的网友选择了“社会参与,价值实现”这一选项。
(1)结合材料一,从价值观角度,分析说明“幸福”成为各地政府施政导向的正确性。(2)针对材料二中的调查数据,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政府应该怎样努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3月,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取得的重大成果。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保证。我国的一切法律法规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我国制定的一切法律法规都必须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在立法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材料二: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实践服务,使我国立法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我国法律规定的调解制度,包括诉讼中的调解、劳动争议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民间纠纷调解以及其他方面的调解制度,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制度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制度,如证券制度、饭垄断制度等,则是在学习国外立法经验基础上的补充完善。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根据国情和实际对传统法制文化和外来法律制度加以改造和创新,大大加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步伐。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说明我国立法是如何实现不断创新的。
材料三: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由第十一次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修正案(八)》单独列明了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犯罪,修改了食品安全犯罪的刑罚条件,强化了刑法对食品安全这一重大民生问题的保护。这一修法的背后,是我国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
(3)运用市场经济法制性特征的知识,说明国家修改刑罚,加强对食品安全保护的必要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