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0分)
结 局 (阿根廷)博尔赫斯
雷卡巴伦躺在小床上半睁眼睛,看到倾斜的芦苇编的天花板。另一间屋子里传来吉他的弹拨声,仿佛是拙劣透顶的迷宫,音符无休止地纠缠在一起然后又解开……他点点滴滴地 回想起现实,回想起再也不能改变的日常事物。他并不惋惜地瞅着自己大而无用的躯体和裹 在腿上的粗羊毛斗篷。窗户栏杆外面延伸着下午的平原;他睡了一觉,但天空仍旧很亮。他 伸出左臂摸索,拿到了小床脚旁的青铜铃铛。他摇了一两下;门那边仍旧传来平淡的吉他声。 弹奏的是一个黑人,一晚以歌手的身份出现,同另一个外地人比赛对歌。败下后,他仍然常 来杂货铺,仿佛在等人似的。他拨弄着吉他消磨时光,可是不再唱了;也许对歌失败使他泄 了气。街坊上已经习惯于那个不招惹是非的人。雷卡巴伦是杂货铺老板,他忘不了那次对歌 的事,因为第二天他搬动几大捆马黛茶时,身体右侧突然动弹不得,话也不会说了。我们往 往为小说人物的不幸一掬同情之泪,结果我们自己的不幸更伤心;然而倒霉的雷卡巴伦却不 自怨自艾,他像以前忍受美洲的严峻和孤寂那样忍受了半身不遂的事实。他像动物一样只顾 目前,现在他瞅着天空,心想月亮的红晕预示着要下雨了。
一个带印第安人特征的小孩(也许是他的儿子)半推开门。雷卡巴伦的眼神问他有没有 主顾。小孩心领神会,打手势告诉他没有:那个黑人不算数。躺在床上的人独自待着;他用 左手抚弄着铃铛,仿佛在施什么法力。
夕阳下面的平原有点虚幻,像是梦中所见。地平线上有个黑点起伏波动,越来越大,原 来是个骑手,朝杂货铺,或者像是朝杂货铺跑来。雷卡巴伦看到帽子、深色的长斗篷、白花黑马,但是看不清骑手的脸。他终于减慢速度,让马小跑着来近。在一百六七十公尺远的地方拐了弯。雷卡巴伦看不见他了,只听到他说话的声音,他下了马,把马拴在柱子上,稳步走进杂货铺。
黑人似乎在吉他上寻找什么,没有抬眼,从容不迫地说:
“先生,我早知道你靠得住会来的。”
对方却粗声粗气地回答:
“我知道你也靠得住,黑家伙。我让你等了几天,可是我现在来了。”
静默了片刻。黑人终于说:
“我等惯了。我等了七年。”
对方不慌不忙地解释说:
“我七年多没有见到我的孩子们。那天我找到他们,我不愿意显得像是整天玩刀子的人。”
“我能理解,”黑人说,“你离开他们时,他们都好吧。”
外地人坐在柜台前,快活地笑了。他要了一杯白酒,尝了一口,没有喝光。
“我给了他们一些好的劝告,”他说,“劝告永远不会是多余的,并且不用花钱。除了 别的事情外,我对他们说,人不该互相残杀。”
黑人拨了一下吉他,然后回答:
“你做得对。这一来他们不会学我们的样了。”
“至少不会学我的样。”外地人回道。接着他仿佛是自言自语地补充说:“我的命运要 我杀人,如今再一次把刀交到我手里。”
黑人似乎没有听到,自顾自说:
“秋天一到,白天越来越短了。”
“剩下的光线对我足够。”对方说着站了起来。
他在黑人面前站停,好像有点疲倦:
“让吉他安静一会,今天等着你的是另一种对歌。”
两人朝门口走去。黑人出门时喃喃说:
“这次我对歌也许和上次一样糟。”
对方认真地回道:
“上次你并不糟。问题是你急于参加第二次对歌。”
他们并排走着,离开房屋有一段距离了。平原上到处一样,月光皎洁。他们突然站住, 对瞅着,外地人解下马刺。两人都把斗篷卷在前臂上,黑人说:
“我们交手之前,我有一个要求。希望你在这次格斗中拿出所有的勇气和奸计,正如七年前你杀我弟弟的那次一样。”
在他们的对话中,马丁·菲耶罗也许是第一次听到了仇恨的口气。他像挨了一鞭子似 的,在血液里感到了。两人开始恶斗,锋利的刀刃闪电似的划去,在黑人脸上拉了一个口子。
傍晚有一个时刻,平原也许有话要说;它从没有说过,或许天老地荒一直在诉说而我们听不懂,或许我们听懂了,不过像音乐一样无法解释……雷卡巴伦躺在小床上看到了结局。 一次冲击,黑人后退几步,没有站稳,佯装朝对方脸上剁去,手腕一转却直刺过去,捅进对 方肚子。然后又是一下,杂货铺老板没有看清,菲耶罗没有起来。黑人一动不动,似乎守着 他痛苦的垂死挣扎。他在草地上擦净那把染血的尖刀,缓缓向房屋走来,没有回头张望。他 完成了报仇的任务,现在谁都不是了。说得更确切一些,他成了另一个人:他杀了一个人, 世界上没有他容身之地。第一段介绍了黑人的一些情况,请联系后文,说明这样写的效果。(4分)
写菲耶罗和黑人对话,作者用了加点的三个词,表现了菲耶罗怎样的心理?(3分)
粗声粗气: 不慌不忙: 自言自语: 文章多次提到那把“吉他”,有什么作用?(3分)
比较开头和结尾画线的两个句子,说说其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4分)
小说最后写到“雷卡巴伦躺在小床上看到了结局”,有人说“结局”就是黑人杀死了菲耶罗,也有人说这个“结局”是雷卡巴伦想象出来的。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6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寻找生命的磨盘陆寿铭
我十七岁时在乡下,村上人给我起了一个绰号叫“小X光机”,这个绰号其实是夸我为人搭脉搭得准。我家是祖传中医,我父亲在世时为人看病,常用一句“病家不用开口,便知病的根源”的话来说明搭脉的作用。其实,父亲比我搭脉还要神奇,我幼时跟父亲学医,看父亲给人搭脉,一般都是双手齐上,双目微闭,那时四周很安静,似乎能听见父亲的心和病人的心一齐跳着。
父亲为人搭脉时,一般都坐在院子里的瓷石鼓上,如果此时遥望父亲,就会觉得瓷石鼓和搭脉之间存在某些必然的关联,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就像夜晚站在院子里遥望茫茫宇宙中的星星,看不清时只能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一度时期,我曾饶有兴趣地怀想大自然中的石头和中医似乎也存在一些神奇的关联。以前听父亲说,他年轻时在石鼓路口的一处老宅中跟随名医施今墨先生学过一段时间的中医。施老先生家中全是石桌,石凳,父亲就在石桌上帮施老先生抄了几年药方,父亲感觉医术长进了许多。后来父亲自己也买了几只瓷石鼓当凳子放在自家的院子里,每天黎明,瓷石鼓会在晨曦中发出一种迷人的光芒,我相信这是智慧之光。等到我也能像父亲一样为人搭脉时,早已下放到了农村,那时我住在生产队的养猪场,自然没有美丽的瓷石鼓当凳子,甚至连一张桌子也没有。有一天我偶然在仓库里发现有一个青石大磨子,圆圆的磨盘正好用来当桌面,当时真的很高兴。从此,只要有人来找我搭脉,我就会把来人带到这石磨前,好在乡下人见惯了石磨,并不觉得吃惊,但是等到把手臂卷起,把手腕枕在冰凉的石磨上的时候,还是会觉得有些粗糙,我觉得粗糙的磨盘正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只要坐在石磨旁,许多灵感就会突涌而来。说来也奇怪,在石磨上为人搭脉的日子里,我不但每次为人搭脉都搭得很准,而且名声也渐渐地传了出去,连三十里外的东坝镇也有人来找我搭脉。记得那年春天,因为找我的人多,竟然把屋后的那片苦麻菜也踩平了许多。
但是人的命运安排往往身不由己,我从农村返城以后,曾经辗转换过好几种工作,年轻时一直想当一名出色的中医,但始终未能如愿。前年12月28日是知青下放三十周年纪念日,我随朋友又回到了当年的乡村,一下车我就直奔养猪场,想去看看那个大青石磨盘,谁知养猪场的房子早就拆掉了,我怅怅地回到村子里,却见队长家的长凳上坐了一排人都在等我,全是找我搭脉的熟人。三十年不见,有许多话要说,但是那天我因急着赶车,最终也没顾上问一问养猪场石磨的下落。再想想那个青石磨盘或许也有生命,既然流落到人世间,尘埃就不会永远将它湮没,有可能还会再见。
1.文章的题目为“寻找生命的磨盘”。作者为什么把青石磨盘称为“生命的磨盘”?请分点阐述。
2.根据下列要求,分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⑴“瓷石鼓会在晨曦中发出一种迷人的光芒”——为什么说瓷石鼓会发出“迷人的光芒”?
⑵“我觉得粗糙的磨盘正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为什么说磨盘“是上天送给”的?
3.文章最后一段,⑴“我”未能看当年那个青石磨盘时,心里为什么“怅怅”的?⑵接着写到在队长家见到那些等我的人全是当年找我搭脉的熟人,文章记叙这个内容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施今墨先生到“父亲”到“我”,文中的人物都和石头相关联,都对中医有着石头般倔强不懈的追求。 |
B.从考究的石桌、石凳,到瓷石鼓,再到粗糙的石磨,既表现了其主人在从医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嗜好,也暗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境遇。 |
C.“我”用磨盘搭脉时,乡下人并不觉得吃惊,但是石磨有些冰凉和粗糙,毕竟是个遗憾。但由于当时生活的艰苦,只好因陋就简。 |
D.“我”对青石磨盘流落到人世间感伤而不沮丧;“我”相信它有可能还会再见,表现了“我”的“未能如愿”的从医愿望终有实现的一天。 |
E.文章语言朴实,淡淡写来,叙述了几辈人的从医故事,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对中医这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的痴迷和神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思茶吴浣
①凝视着绽开在水里的叶子,一种记忆苏醒了。当然,苏醒的不仅是个人的记忆,还有一个季节的生机。那些叶子渐渐地青了绿了,仿佛又要跃上枝头,迎着春风笑语喧哗。风中流布着春的消息,茶原本也是来赶这个季节的,只是在流变中不无波折。
②当一团雾气隐隐浮起,又渐渐地远离了丛林树梢,待雾气散尽后,林中一片明净。这当中,有一汪水域,清澈的水波倒映着层层林木,历历分明。清水无尘,只是沉淀着团团如盖的绿阴。在日光的映照下,鳞鳞水波蓄翠流碧,恍如梦幻。这不只是因茶而起的联想,却可以说是梦中到过的地方。
③梦中的流连,会是在什么季节?春之后是夏,夏之后是秋,秋之后是冬,过了冬又是春,季节就是这样变迁的。茶在春天里被采摘下来,是因为光景最为鲜活。然后再经过蒸发,烘焙,直到收藏,茶的制作也相应地印证了季节的流转。在这个流转的过程中,茶于形态上似乎越变越远。其实只是风干了水分,待到因水而活,春光又舒展开来。如此也便春光常在,可以相伴着走过一年四季。
④在故乡,习俗中有个迎春的做法,其实仪式也很简单。就是到了立春那天,要去山上砍来一枝茶树,这样就算把春天接回来了。凡万物都濡染了春的气息,却为何要选择一枝茶树,也许是茶树不仅能代表春天,而且还融入了日常生活。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能于日常事物中品出季节也就是生命的痕迹来,这样茶就是可堪寄托的了。
⑤小小的茶杯,仿佛一只小小的船儿,浮载着一怀情思漂向那绿水青山。茶山上,采茶女忙碌着,灵巧的手宛如捕捉蝴蝶,这便成就了戏台上的一出“采茶扑蝶”。其实劳作都很辛苦,只是不曾消解尽那点诗意。就有如那初生的茶芽,悄悄地把春光藏了起来,还可留待给以后长长的日子,有着无尽的回味。
⑥回味的不只是一个季节,还有一个生命。生命在季节的流转中,难免也有一个被搓揉的过程,其间也可把诗意藏了起来,然后还能不断地激活春光。这就有如一杯茶,一杯茶也能表达出大地上诗意的栖居。即便仍是梦中的相遇,感觉得并不遥远。更何况人生的选择中,这一杯茶毕竟实实在在,且分明就在眼前。
(选自《散文》2003年第9期)
1.作者在第①段中说:“茶原本也是来赶这个季节的,只是在流变中不无波折。”联系全文,概括回答:
⑴茶原本所要经历怎样的“流变”?
⑵“流变”中“波折”指的是什么?
2.文章第②段描写的青山绿水是实在的景象还是虚拟景象?为什么?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⑴一杯茶,一杯茶也能表达出大地上诗意的栖居。
⑵人生的选择中,这一杯茶毕竟实实在在,且分明就在眼前。
4.文章以“思茶”为题,其“思”字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分点简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子之间的怯意韩羽
①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了一声……
②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③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茶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④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⑤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⑥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⑦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⑧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⑨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注】山东聊城人,1931年生,1948年参加工作。先后从事美术编辑、创作、教学工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名誉主席。
1.文中的“父亲”具有哪些特点?
2.⑴小时候“我”为什么对“父亲”“怯意”?⑵后来“父亲”为什么对“我”“怯意”?
3.分析下列“父亲”语言的语气特点及其所包含的情感内涵。
⑴“唱一个我听听。”
⑵“快了,你走吧。”
⑶“像真烧焦了一样。”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从“父亲”杜撰的“看庙”一词,可看出“父亲”文化程度不高,语言朴实。“看庙”的做法虽然幼稚,但对“我”毕竟起到了艺术启蒙的效果。 |
B.第⑦段写旷野的寒风积雪和虚白的阳光、几声的鸡啼,用寂静的春晨之景衬托父子俩一路上的寂寞以及内心的悲凉。 |
C.第⑨段中,“我”之所以“凄然”,是因为“我”从父亲的眼神中看到了两代人无法相互理解与沟通的隔阂而感到失望。 |
D.“我”对“父亲”的感情从畏惧、理解到敬重与矜悯,“父亲”对“我”的感情从期盼到依恋与敬畏,文章细腻地描写了父子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 |
E.文章选取了人生中沉淀于心的、感人肺腑而又鲜活生动的几个生活片断,给读者以人生的沧桑的真切感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钟声鲍尔吉·原野
①在音乐中,离生活最近的是钟声。换句话说,在生活与劳动产生的音响里,唯有钟声可以进人音乐。
②人常常把钟声当作天籁。它悠扬沉静,仿佛是经过诗化的雷声。城市上空由于烟尘环绕而使太阳一轮金红的晨晕,钟声有如钢琴的音色,让半醒的奔波于途的人们依稀回忆起什么。像马斯涅的“泰依斯沉思曲”,不是叙说,而在冥想。人们想到钟声也刚刚醒来,觉得新的一天的确开始了。在北方积雪的早晨,钟声被松软的、在阳光下开始酥融的雪地吸入,余音更加干净。有时候想,倘若雪后之晨没有钟声,如缺了些什么,索性等待,等钟声慢慢传过来。这就像夏日街上的洒水车驶过,要有阳光照耀一样。
③钟声可亲,它是慢板。它的余音在城市上空回荡时,比本音更好听,像一只手,从鳞次栉比的屋舍上拂过,惊起鸽子盘旋。如果在山脚听到古寺传来的钟声,觉得它的金属性被绿叶与泉水过滤得有木质感,像圆号一般温润,富于歌唱性。当飞鸟投林,石径在昏瞑中白得醒目之际,钟声在稀薄的回音中描画出夜的遥远与清明。在山居的日子里,唯一带不走的,是星星,还有晚钟。
④在晚钟里,星星变大了。每一声钟鸣传来,星星一如精灵,像掉进了水里,又探出头。那么,在天光空灵的乡村之夜,光有星星而无钟声,也似一种不妥;像麦子成熟的季节,没有风拂积浪一样。
⑤如果用人群譬喻,钟声是老人,无所谓智慧与沧桑,只有慈蔼。那种进人圆融之境的老人其实很单纯,已经远离谋划,像老橡树一样朴讷,像钟声这么单纯。自然这是晚钟,是孩子们准备了新衣和糖果、焦急等待的子夜钟声。在昼日,钟声是西装尚新、皮色半旧的男人,边走边想,瞻前顾后。他们已经不想独奏,也不甘合唱,发出一串连音,如数心事。总之,随你怎么想,钟声都能契合人的心境。
⑥一个没有钟声的城市,是没有长大的城市。在喧杂之上,总应该有一个纯和的、全体听得到的静穆之音。
1.在第①段中作者把钟声与音乐联系在一起。如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钟声与音乐有着怎样的关系?
2.下面两句话都运用了比喻,说说这些比喻所表达的意思。
⑴雪后之晨没有钟声,如缺了些什么……这就像夏日街上的洒水车驶过,要有阳光照耀一样。
⑵在天光空灵的乡村之夜,光有星星而无钟声,也似一种不妥;像麦子成熟的季节,没有风拂积浪一样。
3.在第⑥段作者说:“一个没有钟声的城市,是没有长大的城市。”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城市写到乡村,从早晨写到晚上,从钟声如“天籁”写到钟声契合“心境”,用大量的文字铺染了钟声的美感。 |
B.文章从音色、质感、触觉、形态诸方面展开对钟声的描绘,并融情入景,使钟声“著我之色彩”,极富诗情画意。 |
C.作者以钟声来比喻人生,老人那淡泊尘寰、归复圆融的心境如同子夜的钟声,中年人世事繁杂、稳重内敛的心境如同昼日的钟声。 |
D.文中对大自然绮丽风光的描绘,意在抒发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美,表现了大自然对人的内心世界的陶冶和净化。 |
E.这篇抒情散文联想丰富,文笔清新,语言灵动,表现出恬静、舒适、轻松的气韵之美,有着耐人品味的哲思和意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 窗 山 海吴韦材
①人的生活目标,往往决定他对风景的看法。
②然而人人看法有异。就如有朋友说,山海只是属于假期的,是一种遥远的风景。
③还有些朋友,当看到某些挂历上的遥远之处,就会向往住在那里的人们,说他们幸福,能世世代代拥有好空气、天然的水、无污的宽阔土地,还有真实又自然的食物。但假如那时真有一位能神给予法力让他眨一下眼就梦境成真,我打赌他眼睫毛都不敢动一下。并非风景遥远,而是,向往只不过是都市人一种用来松弛身心的精神瑜珈,尤其在冷气房里,在场面撑得十分疲倦的会议之后,在周末下着狂风暴雨的窗外,心里有点毫无着落的感觉涌来,那种都市人常有的习惯性风景幻想,就会变成虚拟场面。
④我想,对于风景我是绝对执著的。风景的虚实其实都在于那个人自己的感受。有些人不满15岁就向自己许下承诺,非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干出一番事业闪烁峥嵘不可。这么美好的理想也真叫人动容,只可惜35岁之后再去找回这些人,就知道周而复始的不过是黄粱影子。
⑤也有人,或许很早就向往另端无边的宽阔,这有时也许会让我们看到一些早熟的诗人或灵气浪漫的画家。可惜预告片虽多,真正上演的机会甚少;有也是快上快下,大浪冲几回,社会出入口处只有整齐的队形。
⑥现实就是如此。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该重新衡量环境的选择时,身边的种种现实,早已架构成层层阻碍。况且,人一出世就有许多等着接收的附赠品,宗室籍贯、文化背景,以及许多不能脱身的责任与承诺,通常都是在人还没有能力为自己编剧之前就纷纷而至的。戏演下来,就给自己无法离场的借口,除非大限突至。就算年轻人向往翅膀,年幼少小也无可奈何,只得渐渐投入现实,不久也就同而化之。什么当年看法,什么第三种角度,统统置于脑海底层,要它重浮见光,恐怕真要等到老去,偶尔站在窗旁还要有颗流星经过的晚上才有机会了。
⑦其实也没有谁是不能离场的。世界不会因谁的离开把头扭转一下。我们从小就向往的风景,也一直都处在它们该在的地方,关键只是“可有勇气接近它”。我想人人都该清楚这个事实:“我活着的价值就只有我自己最清楚,甚至不是我的神。”就凭这点,谁都可以重新编剧并设换场景,这片不行,只要还有勇气,当然,还要有条件,就该速换速决了。就如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说的:“取道于迟疑徘徊之路,走进去的只能是永不存在之室。”
⑧真要一窗适合自己的山海,除了你自己,真的,没人能给你。
(原文有改动)
1.文中的“风景”具有双重含义,请给予解说。
2.文章开头说,对于风景“人人看法有异”。文章是如何展开阐述的?请梳理层次,列点陈述每一层次的内容。
3.作者在第⑥段中说:“戏演下来,就给自己无法离场的借口……”在第⑦段中又说:“其实也没有谁是不能离场的。”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请结合对文意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一窗山海”的风景作比喻,贴切、形象。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文章的主要观点;最后一段作者用自己的认识印证了这一观点。 |
B.“在场面撑得十分疲倦的会议之后,在周末下着狂风暴雨的窗外,心里有点毫无着落的感觉涌来”,表现的是现代都市人紧张的生活节奏和烦躁不安的心理。 |
C.没能觅得“一窗适合自己的山海”是不幸的,“等到老去,偶尔站在窗旁还要有颗流星经过的晚上”回想起来,就难免有“少小无成老大悲”的况味。 |
D.“取道于迟疑徘徊之路,走进去的只能是永不存在之室。”作者给塞万提斯这句话赋予了深刻的哲理含义,表明了缺乏勇气就永远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的道理。 |
E.文章采取随笔的形式,语言生动,文思敏捷,具有丰富的联想与想像,表现了对人生之“风景”的思索与追求,读之妙趣横生而又含义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