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传
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以忠鲠遭摈,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D.不赏艰难            艰难:艰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权贵有嫌其出位/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乃放纵诗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D.与刘宾客齐名/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初 以 勋 庸 暴 露 不 宜 实 无 他 肠 怫 怒 奸 党 遂 失 志 亦 能 顺 适 所 遇托 浮 屠 死 生 说 忘 形 骸 者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2)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籍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①,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或问楷:“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籍既不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时人叹为两得。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行。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
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②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独不见群虱之处裈③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于裈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此亦籍之胸怀本趣也。
注①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②栖神:道家存养真性、保其元神的修炼之术。③裈(kūn):裤子。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赌:赌博 B.毁瘠骨立,殆致灭性性:性命,生命
C.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行怿:高兴 D.惟法是修,惟礼是克克:能守持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当其得意,忽忘形骸②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B.①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①独不见群虱之处裈中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阮籍“傲然独得”和“不拘礼教”的一组是  
A.①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②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B.①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②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
C.①散发箕踞,醉而直视②嵇喜来吊,籍作白眼
D.①直言穷矣,举声一号②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志向远大,性情放荡不羁。他博览群书,特别喜欢老庄的作品;他爱喝酒善弹琴,是魏晋时期的名士。
B.尽管有大济苍生之志,但身处多事之秋,阮籍只能耽于酒中。他看清钟会与自己谈论时事的真面目,借醉酒避免了招来罪过。
C.阮籍擅青白眼。遇礼法之徒,白眼以对;同道之人,青眼有加,因而当嵇康带着酒挟着琴来造访时,他非常高兴。
D.阮籍曾经与名士孙登相遇,与他谈论有关存养真性、保其元神的修炼之术,孙登未作应答,阮籍归著《大人先生传》,对孙登作了一番嘲讽。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籍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3分)
⑵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
⑶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噍呵①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注:①噍呵:申斥。噍,通“谯”。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次迁为中郎将次:依次
B.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属:通“嘱”
C.常让他将让:责备
D.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相:辅佐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而绾称病不行 B.文帝且崩时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吾攻赵旦暮且下
C.上赐之剑D.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执其手而与之谋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8.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①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②有功,常让他将③将河间兵击楚,有功 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⑤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 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9.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孝景召请文帝左右近臣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
B.景帝即位后,一年多的时间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景帝曾想赐给卫绾一把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后因平叛有功而得以提升,后来因为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
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业代替挑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迁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自从他开始做官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
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免去了官职

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②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③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④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⑤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⑥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⑦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⑧公子从车骑,虚左
⑨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A.①③⑤/②/④⑧/⑥⑨/⑦ B.①③⑤/②⑨/④⑧/⑥/⑦
C.①③⑤/②/④⑧/⑥/⑦⑨ D.①③⑤⑦/②/④⑧⑨/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无盛位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耶?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也?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
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注]①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
15、下面句子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是()
A.士之能垂休光休:美好
B.未始不相须也须:等待
C.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负:依仗
D.未尝干之干:从事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何其相须之殷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B.①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特立而独行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D.①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A.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 B.虽遇其人,未暇礼焉
C.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D.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读书人需要有名望的人引荐才能使自己显扬于当代,同样也需要有名望的人做继承人才能使自己的美好德行流传下去。
B.于襄阳是一个有才能、有品德又有名望的人,但却一直不能推荐真正的人才,对此,韩愈提出了批评,并表达了不满之情。
C.虽然说得比较谦虚,但是韩愈还是认为自己是有才能的,他写这封信是希望于襄阳能够通过他的文章来了解并举荐他。
D.本文说理透彻,条理清晰,结构分明,语言得体,有很强的说服力。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
(2) 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2009.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象①祠记
(明)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②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③乂④,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⑤,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⑥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①象:舜的同父异母弟,曾多次图谋杀害舜,舜都不计较。舜继位后仍封象为有鼻国国君。②干羽既格:舜命禹征有苗,三旬,苗民逆命,禹班师。舜乃广修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归顺。③烝烝:谓孝顺。④乂:安定。⑤瞽瞍亦允若:瞽、瞍,瞎子。舜的父亲有眼不分善恶,故名。允若:忠诚老实的样子。⑥管、蔡:周武王之弟,因作乱被诛。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肇:创建
B.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举:举行
C.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弟:为兄弟
D.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信:相信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诸苗夷之请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B.①而管、蔡不免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①吾将以表于世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
D.①使知人之不善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A.咸神而祠之 B.新其祠屋
C.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D.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
20.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为子不孝,为弟不悌,而苗族百姓却“皆尊奉而禋祀焉”,而今又重修象祠,作者认为象是圣人舜的弟弟,苗民们只是爱屋及乌而已。
B.作者由象当初的不仁到最后世代受到苗族百姓祭祀这一事实,从而得出人性原本是善良的,至善的品德可以感化天下所有人的结论。
C.舜不仅以自身崇高的品德感化了象,而且在封象之后派遣官吏帮他治理国家,从而使象能“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
D.文章善用对比进行说理,如象祠被唐人毁坏而在苗族得到奉祀,舜父瞽瞍的变化及与周公处置管、蔡的比较,论述“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观点。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
(2)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