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徐光启……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筴、水利诸书。授简讨。分礼闱,与同官魏南乐不协,移病归,田于津门,盖欲身试屯田法,因就间疆理数万亩。后草《农政全书》十二卷以闻,本此。 光启宽仁果毅,淡泊逢好,生平务有用之学,尽绝诸嗜好。博方、坐论,无问寝食。尝曰:“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 ……因权之诸大政,无不以此。遂于治历、明农、盐屯、火政、漕河等,咸所究治。先是,二年五月日蚀,钦天监推算刻数不合。光启受命监修历事,与西洋龙华民、汤若望等精心测验,上《历书》前后共三十一卷。大约按地南北,差其后先,以交食不误为准。所为农书,计十二目,而终以荒政。其议屯田,以垦荒为第一义,立虚、实二法招徕之。
“蓋棺之日,囊無餘貲”
材料二:(徐光启)杰出的近代科学先驱者。 ——竺可桢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徐光启处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他的科学研究最突出的是哪两方面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竺可桢观点的认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下图是1945年以来,德国版图变化示意图。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版图变化的原因。
(2)谈谈你对德国版图变化的认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欧洲工业革命之前有思想革命。文艺复兴与启蒙,都走在宪政和民主运动的前头。近代中国的启蒙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发生在清末宪政与辛亥革命之后。欧洲的民主进程,先提出个人解放、自由平等与人的价值,然后提出开设议院的主张。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过程则是一开始就从政治制度着手,先提出立宪议会主张,然后鼓吹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因此,近代中国民主运动没有带来欧式的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
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不是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梁氏的新民说,乃是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民族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的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这个不是语意学上的问题。尽管孙中山说民权是基于法国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可是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已经太自由了,变成了一盘散沙。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因为自然界就是没有平等的……孙中山给人民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四个基本政治权,可是人民的主权是由国家行使的。
——摘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近代与17、18世纪欧洲相比,民主宪政运动发展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分析孙中山不提倡个人自由平等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朱元璋政权自至正二十七年十月发动北伐,迅速取得胜利,不足两年时间,中原、华北、西北等大片地区,均为明军占据。但是随着明军战线不断延伸,补给线日益拉长。洪武四年二月,大同卫都指挥使上书称:“大同地边沙漠,元季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等乱兵杀掠,城市空虚,土地荒残,累年租税不入。军士粮饷欲于山东转运,则道里险远,民力艰难。”,正是基于这种状况,山西行省提出采用开中法。开中法是指政府召盐商赴指定地点上纳粮草,再根据其上纳地点及数量,酬之以相应的官盐。这里的“中”有着认购的含意,政府开示纳粮地点与所酬盐数,出榜召商,称之为“开中”;盐商接受政府条件,自报纳粮数量,称之为“报中”。
表3 洪武朝全国开中法实施情况表
时间 |
奏请单位 |
纳粮仓 |
中纳则例 |
洪武三年 |
山西行省 |
大同 |
每引米l石 |
洪武四年 |
中书省 |
延安、宁夏等 |
每引米7斗 |
洪武八年 |
产西砖耀 |
桂林 |
每引米2石3斗 |
洪武十九年 |
云南布政使 |
金齿 |
每引米1斗 |
洪武二十年 |
户部 |
毕节(贵州) |
每引米3斗 |
洪武二十二年 |
北平行都指挥使 |
大宁 |
每引米5斗 |
洪武二十九年 |
户部 |
桂林 |
每引米1石 |
——摘编自孙晋浩《开中法的实施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开中法实施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开中法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家长居住。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东侧为尊,正室居住,西侧为卑,偏房居住,而西厢房的高度及宽度,都比东厢略矮小。
材料二图1为北京四合院平面结构图,四合院始于12世纪,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图2为2012年开盘的深圳某楼盘户型结构图。
图1图2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户型结构变化的角度,对古今中国人住宅观进行比较。
美国在中国的形象,是指一定时期内中国的精英阶层和社会公众对美国的整体印象,中国人对于美国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 |
出处 |
观点 |
张之洞 |
《劝学篇·正权》 |
考外洋民权之说所由来,其意不过曰国有议院,民间可以发公论、达众情而已,但欲民申其情,非欲民揽其权。译者变其文曰“民权”,误矣。“美国人来华者,自言其国议院公举之弊,下扶私,上偏徇,深以为患。华人之称羡者,皆不加深考之谈耳”。近日摭拾西说者甚至谓人人有自主之权,益为怪妄。 |
孙中山 |
《孙中山全集》 |
美国是新世界之老共和国,吾为旧世界之新共和国……但美国为先进文明国,事事皆为我国之典范。 |
毛泽东 |
《别了,司徒雷登》 |
美国确实有科学,有技术,可惜抓在资本家手里,不抓在人民手里,其用处就是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杀人,美国也有“民主政治”,可惜只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独裁统治的别名。美国有很多钱,可惜只愿意送给极端腐败的蒋介石反动派。 |
材料二 1993年夏季,美国根据莫须有的情报,在公海上拦截中国的“银河”号商船,并进行检查,从而引起中国公众的极大愤慨。随后美国国会的议员们以中国人权状况恶化为由,阻挠中国申办200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再次点燃了中国人的反美情绪。这两起事件导致了中国公众心目中的美国形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直到海湾战争后,中国人还认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是一个主持正义和敢于负责任的国家。但美国现在在他们眼中,已经变成了一个在世界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的国家。
——摘自牛军《后冷战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与思考》
材料三中国人在认识西方时,有一种独特的“师生情节”,即中国人真诚地将西方发达国家当作自己的先生,认真地讨教和学习,可是在历经坎坷以后终于发现,“先生总是欺负学生”。
——摘自牛军《后冷战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与思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