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2010·山东潍坊四县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
  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是既相互区别又具有内在关联的。一方面,实现了某种形式的文化创新并不等于生成了一种整体性的创新文化,而一种整体性的创新文化的出现也并不意味着完成了文化创新。另一方面,文化创新会有利于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并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内涵,可以说,文化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
  文化创新,一般指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文化的经济、社会、政治功能的放大,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文化已经具有了生产力的内涵,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创新文化指的是以创新为意旨的文化精神与文化理念的最终形成。它既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文化精神,即创新观念文化;亦指有助于创新的制度、规范等文化环境,即创新制度文化。它代表着一种塑造创新主体的总体文化精神和文化环境。它是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一切创新活动的思想与社会文化基础。
   文化创新虽然与创新文化的含义不同,但是二者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文化创新是创新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条件,是实现创新文化的载体和道路;而创新文化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是文化创新的终极目标。我们知道,创新制度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而创新制度文化的形成有赖于文化的制度创新。因为,文化创新既包括文化形式与文化内容的创新,也包括文化体制与文化机制的创新,而文化体制与文化机制的创新可以以有力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以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制度内容。
  同时,文化创新又在创新型国家体系中担负着创新文化的功能。文化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重要条件,其他方面的创新无不渗透着文化创新,体现着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对于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队伍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才有利于弘扬勇于创新的精神,倡导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人们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创新虽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 实践中起着一定的精神基础、智力之源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部门创新形式,它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样,都以创新文化为精神基础和智力之源。因为,创新是以已有文化为基础的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它既受制于文化而又创新文化。创新不能无中生有、凭空而来,它离不开传统或既有文化,没有传统就失去了创新的基础;同样,传统也不能没有创造,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的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文化创新以传统的创新文化为基础,又以创新文化的形成为目标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一种新的创新文化环境的形成是文化创新追求的理性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让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素养,这就是文化创新的理论目标,也是整个社会创新文化的最终实现。
(节选自《光明日报》2009年9月24日,有删改)
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关系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某种形式的文化创新并不等于生成了一种创新文化,而一种创新文化的出现也不等于完成了文化创新。
B.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并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内涵;创新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
C.文化创新,一般指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创新文化代表着总体文化精神和文化环境。
D.文化创新是实现创新文化的载体和道路;创新文化是文化创新的精神基础和智力之源,同时担负着文化创新的功能。

下列不属于“文化创新”所追求的目标的一项是              ( )

A.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丰富创新文化的内涵,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
B.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使文化具有生产力的内涵,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C.以传统的创新文化为基础,赋予传统以生命,形成新的创新文化环境。
D.让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素养,不断增强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现代社 会中,文化已经具有了生产力的内涵,文化创新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B.创新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价值观、态度、信念等文化精神,又包括制度、规范等文化环境。
C.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是弘扬勇于创新精神,引导人们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D.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或既有文化,离开了传统或既有文化,文化创新 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冲动的河流
宁 肯
火车驶出开罗,城市灯火渐稀,窗外夜色茫茫。我睡眠不好,在火车上更无法成眠。尼罗河可能就在身边,却咫尺天涯,我看不见她。毫无疑问火车沿着尼罗河行驶,直到一个名叫阿斯旺的地方才会停下。那是火车终点,不是河流的终点,在埃及河流没有终点。尼罗河,从中学时代我就曾在地图上无数次想象她,现在她就在我身旁,可我仍要像在远在千万里之外的北京,像在孩提时代那样想象她。
夜晚我数次拨开疾驶的列车的窗帘,但是一无所见,我甚至只在窗玻璃上看到了自己的面孔,如同我在国内旅行常有的那样。白天已参观了古埃及博物馆,与纪元前三千年的墓葬文明,数万个橱窗,一一会晤,说实话我的感觉并不好。金字塔是真实的墓地,而古埃及博物馆则像6000年墓地的盛宴,虽琳琅满目却让人窒息。即使到了金字塔下,我的感觉还是没好到哪儿去,反而耳边一再响起《尼罗河传》的作者埃米尔·路德维希说过的话:“无论法老有多么长寿、多么强大,即使他大肆宣扬登极四次,尼罗河仍要比他长寿和强大一千倍。实际上现在只留下了三个雕像,第四个雕像上面的砂岩部分已倒在自己脚下。”这是真实的场景,是我看到的场景,晚上在驶离开罗的火车上回忆的场景。我更渴望见到尼罗河。
在失眠中无论如何我还是睡着了,一觉醒来,我见到了真正的埃及,我认为只有尼罗河才称得上真正的埃及。阿斯旺是个水边小城,尼罗河从城边静静穿过,岸上绿树成荫,古老的旅游马车在便道上奔驰,即使不坐上去,即使只在路边看着花哨马车奔跑的样子也让人高兴。阿斯旺小城因阿斯旺水坝驰名世界,在三峡大坝未建成之前它是世界第一大坝,坝高110米,上游库区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大坝之下,飞流直下的尼罗河在远处同样安静,如同梦幻。伟大的尼罗河因一条人工的大坝仿佛把一个古老的梦分成了两个梦,人站在大坝上仿佛手挽两条不同彩练,跳一种两重天的造型强烈的阿拉伯舞。不久之后我在红海“一千零一夜”的舞台上还真看到了类似的舞,让我不禁想起站在阿斯旺大坝上的如梦如幻的情景。“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瘦男子,身着色彩舞衣,随着音乐翩然旋转。当音乐的速度加快,舞者的裙摆也跟着飞扬起来,极像一张巨大落差的彩色的大伞;当速度转到最高点,裙子竟然分开成上下两层,上面那层慢慢上升,形成一个倒伞,包裹起舞者头部。突然间,这伞又滑到舞者的手上,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伞舞!那真是千变万化、如幻如梦。据说这种舞蹈是由13世纪伊斯兰神秘教派哲学家所创,是为了冥想之用。透过单调、简单的动作,达到宗教的高潮与冥想之境。我不知道建造阿斯旺水坝是否受到这种古老舞蹈的启示,但是的确,我在大坝的风中感到了旋转,甚至在一种眩晕的飞速的如梦如幻的落差中产生了瞬间的冥想:我就是那个圆点。
‚阿斯旺的确让人冥想。
由于大坝的建造埃及的经济获益匪浅,但是也有代价,一种诞生于尼罗河的古老水文——时间节律,随着大坝耸起彻底不复存在,六千年的古老文明实际上到1970年大坝耸起才真正宣告结束。
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就把一年确定为了365天。在古王国时代,当清晨天狼星出现在下埃及的地平线上,也就是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升起天文学上称为偕日升时,尼罗河开始泛滥。泛滥的时间非常准确,简直就像钟表一样,古埃及人把这一天称为一年的第一天。那时观测天象的祭司清晨密切注视着东方地平线,就是为了找到那颗天狼星。
“啊,天狼星和太阳同时出现了!”
身材高瘦、脸庞黝黑、鼻子尖尖的祭司精神振奋起来,很快这一消息从下埃及传到上埃及,进而传遍整个埃及。那时尼罗河两岸的庄稼该收的大部分都收了,但还应该清理一次;勘界用的标志该埋的都埋了,但还应该检查一次。然后,就静静地等着那浩浩荡荡的尼罗河水携带着肥沃的泥土来吧。
与黄河、印度河、幼发拉底河同样孕育了古老文明的河流不同,尼罗河的泛滥极有规律,每年洪水何时来,何时退,古埃及人很快就掌握了。每次洪水泛滥都会带来一层厚厚的淤泥,使河谷区土地肥沃,庄稼可以一年三熟。但洪水之后,土地的边界全部被淹埋,重新界定土地边界需要精确的测量,于是在埃及产生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土地测量员,这些土地测量员就是现代测绘学的鼻祖。洪水是可怕的,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把洪水和猛兽联系在一起。然而,尼罗河两岸的埃及人民不仅不将尼罗河泛滥视为不幸的灾难,而且还虔诚地盼望其泛滥,并于其泛滥之时予以隆重的庆祝。那时人们喜气洋洋,河面上,无数舟楫荡漾,人们在船上唱歌跳舞。
但是这一切都已结束,水文的节律消失了。
天狼星照样升起,而河水已不再冲动。
阿拉伯人仍在跳舞或冥思。
会永远冥想下去吗?
(2012.5.10《北京日报》)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是一篇游记性质的散文,作者的游踪是全文的主要线索。
B.文中有多处关于阿斯旺大坝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这一伟大工程的赞美:现代的大坝和古代的金字塔交相辉映,都是人类的杰作。
C.文章对尼罗河的描写虚实结合,既有“尼罗河从城边静静穿过,岸上绿树成荫”的实写,也有更多想象联想中的虚写。
D.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创造了“太阳历”确定一年有365天,这是对埃及人民智慧的肯定,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又反映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

E.作者对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的描写饱含深情,既有对尼罗河孕育的埃及文明的充分肯定,又有对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尼罗河命运的思考。
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解析文中划线①处的含义。
(2)分析文中划线②处的含义及作用。
这篇散文的主题是什么?结合全文分析。
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拟出新的题目并就所拟题目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数字时代的网络美育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文化深刻影响和形塑着社会文化,美育也不例外。加强网络美育、优化网络生态环境也因此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网络美育的紧迫性并不意味美育在网络传播时代只能深陷困境,无所作为。相反,网络美育不但是紧迫的,而且是可能的。
在网络空间,现实社会道德与审美标准的统一性和确立性会变得模糊,因此容易导致审美的多元化和杂语化。但是网际交往同样需要适合自身的游戏规则,需要形成和确立新的具有统括性的网络审美标准,以规范网络空间秩序,优化网络生态环境,培育抵御网络犯罪的“抗体”,推进网络空间的综合治理。
网络美育较之传统美育更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性文化精神。网络美育立足于全新的网络环境,本身就有着传统美育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与传统美育在教育目的上的高度划一的、抽象化的“完人”神话不同,网络美育并不苛求每个人都做那种模式化的“完人”。与传统美育对人的单一主体性的培育和对单一的审美模型的维护不同,网络美育充分正视了生活方式与审美实践的多元化,它要培育的是人的多元主体性,促进和维护的是人的审美生成的多种可能性。互动是美育的灵魂,与传统美育居高临下、单向辐射的高台教化不同,网络美育始终体现着相互交往、及时对话的民主精神。与传统美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实名身份不同,网络美育具有匿名性,这淡化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区分,使得网络美育得以在更为自由、平等、坦诚的思想情感交流中达成。这种充满新鲜气息,散发着勃勃生机的网络美育是网络社会的精神希望。
传统的审美教育方式是实时实地化的情境教育。网络审美教育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局限在物理时空中,也不再像以往那样主要局限在“熟人”世界中,因此网络美育更具包容性,更要求人们养成宽容的胸怀,具备开放视野、当代意识和平等理念,从而以宽容的心态尊重人们各自的文化趣味和审美选择。
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全球性、多元性、开放性、交互性、海量性的特点,来自五湖四海的网民能便捷交流,轻松聚谈,这为网络美育赢得了规模大、覆盖面广、信息全的特点。由于网民是按照自己的兴趣上网搜索信息,进行交流的,因此网络美育信息更能深入青少年的心灵,其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效能是现实美育不可比拟的。当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使得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汇聚交织,信息垃圾充斥,而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最终确立,对这些信息难以做出理性的判断,网上海量的信息会给青少年的审美观念带来巨大冲击,容易误导学生的审美情趣。
网络交往的匿名性、间接性、实时性,使青少年更易于依照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兴趣点高度放松地进行网际交往。网络超乎想象地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在网络中有共同审美兴趣的人很容易聚到一起,推心置腹,深入交流。这样,美育工作者也就可以在网络空间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和文化利导。和现实中的美育相比,网络美育更容易实现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可以得到充分的互动和及时的反馈。但是,由于网络不排斥任何对话,过量的异质信息也容易对青少年进行误导,这些不是美育工作者能全面控制的,也增加了网络美育的难度。
教育的多维性。在网络环境中,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时空趋向超时空。因此,网络美育是一个介于审美行为和教育行为之间的交叉范畴。加强网络美育,推进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人、一单位、一行业可以独立完成,我们需要动员社会多方面力量协同合作,建设绿色的网络生态环境。
2012-01-20《人民日报》
从原文看,下列对“网络美育”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网络美育能净化生态环境、增强网民审美意识、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B.相对于传统美育追求教育目的的高度划一以培养抽象化“完人” 神话不同,促进和维护的是人的审美生成的多种可能性。
C.网络美育能够充分正视生活方式与审美实践的多元化,培育人的多元主体性。
D.正在实施的网络美育是现代社会的精神希望,其民主精神是传统审美教育完全欠缺的。

对网络审美特点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美育只是一种虚拟教育,不同于传统审美教育方式的实时实地的情境教育。
B.影响的深刻性、沟通的互动性、教育的多维性,是网络美育和传统美育的主要区别。
C.网络美育是把“双刃剑”,应依据这个特点来设计完整的审美教育方式。
D.网络交往的匿名性、间接性、实时性,既是网络美育的优良条件,又给实施带来难度。

结合文章,略谈如何加强网络美育

阅读下面这篇现代文,完成小题。
①为了克服诗歌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道“工序”。
②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由于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也是欣赏诗歌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当读到 a(朝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当然知道,它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
③由于诗歌极精练,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找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例如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的繁富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未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情感,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因半生飘零而感慨;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有人也许为友情的离弃而痛苦;也许为了疾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
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b (姓名)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惆怅、失落的情怀的寄托。
⑤由于诗歌形象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简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广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种猜,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当然,猜想应当与真正的晦涩加以区别。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
⑥还有我们读诗时会感觉到,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跳跃性很大。这种现象在欣赏古典诗歌中更为普遍。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短诗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前一个“巴山夜雨”,是思念此时此地的;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象中的未来,是团聚时的彼时彼地。那时节,西窗闪着烛光,他们一起回想如今这个令人情思绵绵的雨夜。当诗中跳跃的奥妙被我们所理解时,当跳跃之间的关联为我们所连缀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
(谢冕《漫步在诗的郊野──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有删改)
给文中a、b两处填空。
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A.凡优秀的诗篇都是有话不直说,只是间接地向读者灌输。
B.“天女散花”的比喻意在说明诗人给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想象自由度。
C.诗句在欣赏者心中唤起的具体情感由其各自不同的人生际遇决定。
D.欣赏诗歌时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必然意味着诗歌的贫乏。

E. 在欣赏古典诗歌时,我们会觉得语言不连贯,具有跳跃性。
作者提出,欣赏诗歌时要有必经的一道“工序”和必不可少的一种“训练”,这道“工序”和这种“训练”各是什么?
工序:训练:
第④段画线句中的“重新创造”都包含哪些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绳子的故事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注】。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有删改)
[注]坍台:吴方言,丢脸。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B.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C.马具商是农村小奸商,他狡猾、阴险、诡诈,通过他的行为和举动,可以看出,他的处世哲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E.这篇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地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高纳大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小说的题目是“绳子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的,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 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它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闉趾支离无脹”“瓮盎大瘿”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肩肩”,矮小可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以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人物的形态完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是因为他们尊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B.在《德充符》中,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塑造了一批形貌奇丑无比的人物,他们不但得到了妇女的爱慕,而且也得到了国君的赏识和重用。
C.在庄子看来,形貌奇丑的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D.庄子虽然认为“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但并不排斥形体与精神双美兼得的现象的存在。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哀骀它之所以得到爱慕是为了更有力地反驳以孔子为代表的排斥丑怪之美的儒家美学。
B.庄子寓美于丑的美学思想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
C.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庄严肃穆,体现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标准,而贯休笔下的人物怪异甚至丑陋,与儒家美学的追求迥乎不同。
D.贯休笔下庞眉大目、孕颐隆鼻的罗汉形象与庄子笔下的“闉趾支离无脹”“瓮盎大瘿”一脉相承。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庄子看来,孔子所遭受的“天刑”指的是他在精神上只知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
B.《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闉趾支离无脹”“瓮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这体现了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
C.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的这种美学思想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D.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并对丑怪之美予以肯定,这大大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对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儒家美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