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隋书·循吏》)
[注]①髫龀(tiáochèn),儿童时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被:遭受
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拜:授予官职
C.吏人莫不流涕涕:鼻涕
D.高颗、杨素亦礼遇之礼:用礼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周太祖见而器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为高氏所诛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以叔略有巧思臣以供养无主
D.叔略击走之均之二策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3分)
(2)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材料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杀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余。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帝语方宾曰:“是真国家耳目臣矣。”
十六年超迁山西按察使,纠治贪浊不少贷。潞州盗起,有司以叛闻,诏发兵讨捕。辰方以事朝京师,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帝然之。还则屏驺从,亲入山谷抚谕。盗皆感泣,复为良民。礼部侍郎蔚绶转粟给山海军,辰统山西民辇任。民劳,多逋耗,绶令即山海贷偿之。展曰:“山西民贫而悍,急之恐生变。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用其言,卒无逋者。丁内艰归,军民诣御史乞留。御史以闻,服阕还旧任。
英宗即位,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辰往四川、贵州、云南,悉奏罢其不职者。云南布政使周璟居妻丧,继娶。辰劾其有伤风教,璟坐免。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堡塞。或议自大名开渠,引诸水通卫河,利灌输。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迁兵部左侍郎,与丰城侯李彬转饷宣府、大同。镇守都督谭广挠令,劾之,事以办。八年得风疾,告归。明年卒。
郑辰为人重义轻财。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在山西与同僚杜佥事有违言。杜卒,为治丧,资遣其妻子。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辰往廉之廉:查访
B.纠治贪浊不少贷贷:宽恕
C.急之恐生变急:焦急
D.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寝:停止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明郑辰“为百姓着想”的一组是
①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②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
③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④悉奏罢其不职者
⑤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⑥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⑤⑥D.①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辰深得皇帝赞赏,称他为“国家耳目臣”。他曾奉皇命调查江西安福民告发的谋逆案以及谷庶人图谋不轨案。
B.郑辰对有问题的官员处置严厉。担任山西按察使时,他对贪官严惩不贷。英宗时,奉命前往地方考核官员,奏罢全部失职官吏。
C.郑辰对官员要求近于苛刻无情。云南布政使周璟妻子死后,续娶本是人之常情,但他却弹劾他有伤风化,让他丢了官。
D.郑辰为人重义轻财,不计嫌怨。虽与同僚发生过言语冲突,但在同僚死后,仍为他治丧,出资送他的妻儿返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
(2)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沈庆之,字弘先,吴兴武康人也。兄敞之,为赵伦之征虏参军。庆之少有志力。孙恩之乱也,遣人寇武康,庆之未冠,随乡族击之,由是以勇闻。荒扰之后,乡邑流散,庆之躬耕垄亩,勤苦自立。年三十,往襄阳省兄,伦之见而赏之。伦之子伯符时为竟陵太守,竟陵蛮屡为寇,庆之为设规略,每击破之,伯符由此致将帅之称。伯符去郡,又别讨西陵蛮,不与庆之相随,无功而反。永初二年,庆之除殿中员外将军,又随伯符隶到彦之北伐。伯符病归,仍隶檀道济。道济还白太祖,称庆之忠谨晓兵,上使领队防东掖门,稍得引接,出入禁省。寻转正员将军。及湛被收之夕,上开门召庆之,庆之戎服履袜缚绔入。上见而惊曰:“卿何意乃尔急装?”庆之曰:“夜半唤队主,不客缓服。”
元嘉十九年,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征西司马朱修之讨蛮失利,以庆之为建威将军,率众助修之。修之失律下狱,庆之专军进讨,大破缘沔诸蛮,禽生口七千人。庆之患头风,好著狐皮帽,群蛮恶之,号曰“苍头公”。每见庆之军,辄畏惧曰:“苍头公已复来矣!”二十七年,太祖将北讨,庆之谏曰:“马步不敌,为日已久矣。将恐重辱王师,难以得志。”丹阳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并在坐,上使湛之等难庆之。庆之曰:“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上大笑。
鲁爽反,乃遣庆之济江讨爽。爽闻庆之至,连营稍退,自留断后。庆之与薛安都等进与爽战,安都临阵斩爽。寻与柳元景俱开府仪同三司,辞。改封始兴郡公,户邑如故。庆之以年满七十,固请辞事,上嘉其意,许之。三年,司空竟陵王诞据广陵反,复以庆之为使持节,率众讨之。自四月至于七月,乃屠城斩诞。进庆之司空,又固让。
(节选自《南史》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遣人寇武康寇:侵犯。
B.稍得引接稍:渐渐。
C.夜半唤队主,不容缓服缓:延迟。
D.事何由济济:成功。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沈庆之作战威武勇猛的一组是(3分)
①随乡族击之,由是以勇闻②庆之为设规略,每击破之
③道济还白太祖,称庆之忠谨晓兵④上开门召庆之.庆之戎服履袜缚绔入
⑤每见庆之军,辄畏惧曰:“苍头公已复来矣!”⑥爽闻庆之至,连营稍退,自留断后
A.①⑤⑥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庆之富有谋略,深得将领赏识。他跟随赵伦之的儿子伯符时,给他出谋划策,常常击退蛮人的进攻;后来他隶属檀道济,道济称赞他忠诚敬慎通晓兵法。
B.沈庆之忠心耿耿,保卫君王恭谨。太祖让他守卫禁宫,在刘湛被逮捕的晚上,太祖让庆之去叫禁卫军首领,庆之穿上戎装和袜子缚着裤子匆匆来到皇宫。
C.沈庆之直言敢谏,所奏切中要害。太祖想要北伐,向他征询意见,庆之说,己方步兵难与北方骑兵相抗,这种状况由来已久,如北伐恐君王部队将遭受失败。
D.沈庆之不求高位,多次推辞加封。因庆之战功卓著,深得皇帝信任,皇帝先封他开府仪同三司、又改封始兴郡公,平竟陵王后封他做司空,他都没接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修之失律下狱,庆之专军进讨,大破缘沔诸蛮,禽生口七千人。(5分)
译文:
(2)庆之以年满七十,固请辞事,上嘉其意,许之。(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墨竹赋
(宋)苏辙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裱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
与可听然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猗猗其长,森乎满谷。叶如翠羽,筠如苍玉。澹乎自持,凄兮欲滴。蝉鸣鸟噪,人响寂历。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以终日。笋含箨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忆。”
“至若丛薄之馀,斤斧所施。山石荦埆,荆棘生之。蹇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陂池;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
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与可曰:“唯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物生之自然信:诚然,确实 B.庐乎修竹之林庐:搭建茅庐
C.绝涧谷而蔓延绝:横穿 D.蹇将抽而莫达达:达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嗟壤同而性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与可以墨为竹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猗猗其长,森乎满谷以吾一日长乎尔
D.而养生者取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墨竹赋》是以对话体结构全篇的一篇赋作。赋中借客之口赞美竹子,将竹子的禀赋与道德人格结合起来写,既表现了竹子的特性,又展示了个人的胸襟。
B.与可指出画竹必须心随竹转,情与竹游,发掘竹的深层次的美韵。这段文字既是展示竹的神韵的美,也是表现画家胸襟的美,同时又是表现艺术构思的过程,情、理、物象结合得天衣无缝。
C.爱竹的与可留心观察竹子的变化,熟悉竹子的各种姿态,将求道之心、好道之心全放置于竹子。
D.文末借助客人之口,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这两个典故,把题旨升华到了“万物一理”这个社会生活根本原则上。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问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
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日:“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日:“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节选自苏轼《贾谊论》)
(乙)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谊追伤之,因以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谓随、夷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锯。吁嗟默默,生之亡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已矣!国其莫吾知兮,子独壹(抑)郁其谁语?……”
(节选自<汉书·贾谊传》)
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庶几:或许可以,表希望
B.夫子何为不豫豫:犹豫不定
C.文帝谦让未皇也皇:通“遑”,闲暇
D.独离此咎兮离:遭受,受到
2.下列各组选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申之以子夏既窈窕以寻壑
B.三宿而后出昼而君幸于赵王
C.乃草具其仪法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子独壹郁其谁语其孰能讥之乎
3.所选《汉书》中的材料,能直接说明苏轼“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观点的一项是
A.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B.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C.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D.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A.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B.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C.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D.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5.将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
(2)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
(3)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唐龙,字虞佐,兰溪人。受业于同县章懋,登正德三年进士。除郯城知县。御大盗刘六,数败之,加俸二等。
父丧,服除,征授御史,出按云南。钱宁义父参将卢和坐罪当死,宁为奏辩,下镇抚覆勘。会遣官录囚,受宁属欲出和,为龙所持,卒正其罪。土官凤朝明坐罪死,革世职。宁令滇人为保举,而矫旨许之。龙抗疏争,寝其事。再按江西,疏趣张忠、许泰班师。三司官从宸濠叛者犹居位,龙召数之曰:“胁从罔治,谓凡民耳。若辈读书食禄,何靦颜乃尔。”立收其印绶。
嘉靖七年改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诸府。奏罢淮西官马种牛,罢寿州正阳关榷税,通、泰二州虚田租及漕卒船料,民甚德之。召拜左副都御史,历吏部左、右侍郎。
十一年,陕西大饥。吉囊拥众临边,延绥告警。诏进龙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兼理振济,赍帑金三十万以行。龙奏行救荒十四事。时吉囊居套中,西抵贺兰山,限以黄河不得渡,用牛皮为浑脱,渡入山后。俺答亦自丰州入套为患。龙用总兵官王效、梁震,数败敌,屡被奖赉。
召为刑部尚书,大猾刘东山构陷建昌侯张延龄,兴大狱。延龄,昭圣皇太后母弟,帝所恶也。吏坐狱不穷竟去者数十人.龙独执正东山罪。“大礼”大狱及诸建言获罪者.廷臣屡请宽,不能得。会九庙成,覃恩,龙录上充军应赦者百四十人,率得宥。考尚书六年满,加太子少保。以母老乞归待养。
久之,用荐起南京刑部尚书,就改吏部。龙有才,居官著劳绩。及为吏部,每事咨僚佐。年老多疾,辄为所欺。御史陈九德劾前选郎高简罔上行私,并论龙衰暮,乃下简诏狱。龙引疾,未报。诏杖简六十遣戍,龙黜为民。龙已有疾,舆出国门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正德三年进士登:中选。
B.下镇抚覆勘勘:审问。
C.受宁属欲出和属:亲属。
D.龙抗疏争,寝其事寝:停止。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龙有才干的一组是()
①御大盗刘六,数败之②三司官从宸濠叛者犹居位,龙召数之
③奏罢淮西官马种牛④龙奏行救荒十四事
⑤用总兵官王效、梁震,数败敌⑥龙独执正东山罪
A.①③⑤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龙明察实情,巡行查案明断处治。他出任云南、江西巡按期间,查办卢和、凤朝明、宸濠等案,均能察得实情,秉公明断,处理相关当事人。
B.唐龙治边有方,救灾防御兼行不误。他任兵部尚书,统领三边军政事务,上奏陈述多项救荒措施,同时巩固边防,率兵多次击败入侵之敌。
C.唐龙执法公正,不因皇帝好恶妥协。他任刑部尚书,审理刘东山诬陷张延龄案,皇帝厌恶张延龄,只有唐龙不妥协,坚持要治刘东山的罪。
D.唐龙晚年获罪遭黜。他晚年重任南京吏部尚书,遇事都询问依赖下属官员,加之年老多病,被属下欺骗,获罪被黜为平民,乘车刚出都门就去世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胁从罔治,谓凡民耳,若辈读书食禄,何靦颜乃尔。
(2)会九庙成,覃恩,龙录上充军应赦者百四十人,率得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