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是
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
。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 A.丝 | B.麻 | C.毛 | D.棉 | 
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 )
| A.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 B.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 
| C.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 
| D.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记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洋货铺。”由材料可以得出( )
|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 
| 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 
| 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 
|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约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余万磅,几年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 010包,1847年增至22 000多包,1852年达32 000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 )
| A.中国生产茶叶和生丝获利多,并逐渐掌握自己的命运 | 
| B.中国经济脱离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 
| C.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受到削弱 | 
| D.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 
在一场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其中与当前学术界主流观点明显不符的是( )。
| A.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 
| B.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 
| C.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归宿 | 
| D.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 
中国于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贸组织。2003年11月,世贸组织总干事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正从世界第五大贸易国转变为第四位,很可能会上升到第三位。我刚刚得知中国的进口总额已居世界第三位,仅在美国、德国之后。”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加入世贸,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 
| B.中国加入世贸,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 
| C.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已经成为发达国家 | 
| D.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的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