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①,行中虑②,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③,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
注:①中伦:符合法度。②虑:理智。③放言:不谈世事。④废中权:弃官,合乎权变。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语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不可“降志辱身”,柳下惠、少连,有了投降的意向,就辱没身子了。 |
| B.孔子对柳下惠、少连他们言论符合法度,行为合乎理智的做法还是予以肯定的。 |
| C.孔子将伯夷、叔齐与柳下惠、少连作对举,意在强调做人不可以“降志辱身”。 |
| D.孔子虽然对伯夷、叔齐不“降志辱身”予以肯定,但对他们的隐居也并不完全认可。 |
(2)儒家崇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说你对“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的理解。
阅读下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任选一题)
(1)时庞羲探知张鲁欲兴兵取川,急报知刘璋。璋平生懦弱,闻得此信,心中大悦,急聚众官商议。忽一人昂然而出曰:“主公放心,某虽不才,凭三寸不烂之舌,使张鲁不敢正眼来觑西川。”
正当刘璋束手无策之际,谁自告奋勇前去许都?他去许都干什么,结果如何?请简述事情的经过。
(2)孔明曰:“恐魏兵袭其后也。主上若有失,当投白帝城避之,吾入川时,已伏下十万兵在鱼腹浦矣。”
陆逊追到“鱼腹浦”时遇见诸葛亮布下的什么阵?结果如何?请简述。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阳货》)
②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请写出出自上述选段的一个成语,并作解释。
请从上面文字中概括孔子心中君子应具有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的看法进行评析。
《三国演义》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望梅止渴”就是其中一例。请简述“望梅止渴”的故事。(5分)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文化经典阅读:阅读《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译文“造箭的人难道比造铠甲的人不仁吗?造箭的唯恐(造的箭不尖利)不能射伤人,造铠甲的唯恐(铠甲不坚硬)使人被射伤。” |
| B.“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译文“内心仁慈才是美。选择不和有仁德的人相处,哪能算聪明?” |
|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文“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 |
|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 |
译文“天色深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太高,看不到它的边际呢?”孟子在这里把行仁的人比作“ ”,如果“为仁”没有达到自己要的效果,就要学会“”(请用原文回答,第一空两个字,第二空四个字)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怎样理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结合前文简要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