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逆光里的白洋淀
李骏虎
①白洋淀,在秋日的长空下,有些肃穆,有些神秘,有些苍凉。天是浅蓝的,云像云一样白白地铺开在蓝色的背景里,仿佛凝滞不动,让人感觉是在油画里;又仿佛闲庭信步,让人的心也悠然飘荡起来。水是墨绿墨绿的,在逆光里,是无边大的一块绿玉,木船朽黑的船帮无声地划开它,让人的心感到疼。那些苇草,密密地,挤挤地站着,看着;芦苇丛中欲言又止的港汊,想告诉你一些历史,或者一段神话,来不及,它自己却神秘地消失了,让人看也看不透,想也想不通。蔓延的绿苇不绝于目,昔日的歌声与枪声依稀入耳。白洋淀,神秘的历史,诗意的开始。
②水浅一些的地方,开始有了荷叶。仲秋后,不是看荷花的季节,连莲蓬都被摘走了,残败的荷叶和水草一起开始腐烂,成为有营养的物质,给另一些水里的生物提供生机。芦苇已经渐成衰草,但依然站立,互相借力,手挽着手,秋日的长空云卷云舒,仿佛风烟,成为背景。在五月里,它们的头顶曾经生长出三五片阔阔的芦叶,被摘去包了粽子。能用来包粽子的芦叶,其实不过三五厘米宽,所以需要细细地缠,比阔大的竹叶包的粽子更耐人寻味。
③我们的船,共有七艘,木船,有桨和篙。这些船,是渔民用来谋生计的,平时打渔,旅游旺季就载客观光,他们没有导游词,也不会讲白洋淀的革命历史,他们会的是划船和检查水下网子里的鱼,让你来看。船老大,我们姑且这么称呼他吧,想出的第一个主意是摘荷叶,让你顶在头上遮太阳。荷花密布的水域,水浅得很,埋伏着密密麻麻的网子。船老大在船头的水里插上竹篙,伏下身去拉起一个网筒来,有青蛙,有螃蟹,有拇指大的鱼和透明的虾米,偶尔,会有一条抓也抓不牢的泥鳅。泥鳅像软泥一样滑。许多带壳的水生甲虫,扁扁地爬在那里,鱼目混珠。
④船老大良莠不分,将这些爬爬沙沙、蹦蹦跳跳的生物悉数扔进船舱,让你看,让你玩。这样的情景,二十几年前我在村西的小河里司空见惯,而今,小鱼小虾和扁扁的水虫在我们那里灭绝多久已经不能记起,白洋淀的水,依然是它们的王国,它们的乐园。光阴的那一头我是主角,现在成了看客,发出陌生的赞叹。这里没有冰冷的水寒,我恍惚产生了要钻进水底的欲望。我们把所有的鱼虾都放生了,船老大也不生气,或许它们太零碎,他看不到眼里;或许今天他不是渔民,有载客的收入,不必再去计较收获与得失。那些网子,都是他自己的,鱼虾是他网里的鱼虾。
⑤白洋淀,不见孙犁先生笔下月光里编席的妇女,也不见她们身下雪片般翻飞的苇片,也许,不是季节,也许,这一切要逆着时光去水底寻找。然而,船头划开水面,竟然没有声息,没有风,没有雨,听不到风尘的呼吸;没有诗意,只有静寂,还有淡淡的,水草的气息。
竹篙慢溯,桨声耶刈,光影在碧玉中跃动,白洋淀,在逆光里延伸到无限。所有的欢声喧哗,沉入水底,任你凝神,也无寻迹。
第②段为什么要插入“在五月里芦叶包粽子”的情景?
分别说说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①光阴的那一头我是主角,现在成了看客,发出陌生的赞叹。
②也许,这一切要逆着时光去水底寻找。
用一个词语概括船老大的特点?这一人物形象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文章末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本文题为“逆光里的白洋淀”?你是怎样看待这“逆光里的白洋淀”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有“小型、小规模”甚或“地下工厂”的意思。它最初出现在IT行业,人们把山寨机等同于仿冒、仿造产品,把生产山寨产品的“山寨厂”等同于造假制假的厂家或作坊。紧接着“山寨风”刮遍商品市场,凡非正规厂家生产的东西都被贴上“山寨”的标签,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山寨”产品。随之而来的是“山寨”浪潮冲击其他领域,出现了“山寨”明星、“山寨”影视剧、“山寨”百家讲坛、“山寨”红楼梦、“山寨”春晚等。各类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发行量和写出的文章吸引读者眼球而无限放大“山寨”一词的内涵、外延及功效,把凡模仿的、盗版的和恶搞的都与“山寨”联系起来推波助澜,形成“无处不山寨”的奇特现象。
或许,我们不能否认某些“山寨”产品对先进技术的借鉴和吸收,不能否认某些“山寨”产品走平民路线、面向草根的低成本创造;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肯定“山寨”产品的仿冒、仿造和造假,不能因此而肯定山寨产品逃避监管、钻政策空子、扰乱市场秩序、谋求不公平利益的做法。“山寨”产品因其大多出自非正规厂家或作坊,仿造的成本一般较低;因其打政策的擦边球,较易形成地下交易;因其仿冒速度快,时常让人产生以假乱真的错觉;因其价格低廉,吸引了不少消费群体。而那些超出商业范畴的恶搞之“山寨”形态,要么是哗众取宠博人之乐,要么是出此怪招惹人注意。凡此种种,已是不争的事实。耐人寻味的是,众“山寨”产品制造者以及超出商业范畴的恶搞之“山寨”形态,往往主动把自己的“产品”拉进“山寨”行列。某些媒体也不甘示弱,言必称“山寨”,他们自以为遵循了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报道还多少带有批判的倾向,意在提醒受众理性对待“山寨”产品并启发受众对“山寨现象”的思考。事实上,山寨产品的仿造者以及恶搞者、各类媒体各怀心机,皆挥舞着“山寨”这条鞭子,只不过前者抽打的是原本脆弱的商品市场和还缺少鉴别力的消费者,后者抽打的是竞争日趋激烈的传媒市场和对媒体有几分迷信的受众。其结果是仿造者赚了个盆满钵满,恶搞者得到了某种畸形满足,媒体客观上被利用且在很大程度上帮了仿造者以及恶搞者的大忙。一些消费者和受众难辨真伪,盲从“山寨”,贪图“山寨”产品便宜,追求“山寨现象”新奇,最后上当受骗、吃尽苦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包括广大消费者和受众,都应该勇于拿起鞭子拷问自己的心态甚至灵魂
不承认“山寨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商业现象是不现实的,而能否称“山寨现象”为“山寨文化”还应打上一个大问号。“山寨”不是一种文化。“山寨”产品的仿冒者和恶搞“山寨者”做梦都奢望人们把“山寨”与文化联系起来。就目前掺杂太多商业气息之“山寨现象”的种种情状判断,“山寨现象”最多只是一种商业文化现象,绝对不是一种文化。“山寨现象”能否成其为文化,要看“山寨现象”的走向和发展趋势,要看“山寨现象”与主流文化碰撞中融合的步伐与程度,要看“山寨现象”能否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提高、认同与检验。
(选自《新华文摘》2009年13期,有删改)
13.下列关于“山寨”产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寨”一词原是“小型、小规模”“地下工厂”的意思,现在人们把“山寨”产品与仿冒仿造的产品划上了等号。
B.大多数“山寨”产品出自非正规厂家或作坊,它仿造成本低,仿冒速度快,打政策的擦边球,扰乱了市场秩序。
C.有些“山寨”产品走的是平民路线,面向普通消费者,因价格低廉受到不少消费群体的关注。
D.“山寨”产品也许有对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吸收,因此说它在逃避监管、谋求不公平利益是不正确的。
1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山寨”明星、“山寨”影视剧、“山寨”百家讲坛、“山寨”红楼梦等都是一些贴上了“山寨”标签的模仿者、仿冒者或克隆品。
B.许多“山寨”产品仿造者以及超出商业范畴的“山寨”恶搞者,他们为了各自的目的往往主动给自己的“产品”贴上“山寨”的标签。
C.“山寨”产品的仿造者极力想把“山寨”与文化联系起来,是因为文化的多样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
D.“无处不山寨”的“山寨现象”目前不是一种文化,如果它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提高、认同与检验,也许将来能成其为文化。
15.简要归纳各类媒体“言必称‘山寨’”的目的,不超过40个字。









































16.作者认为“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包括广大消费者和受众,都应该勇于拿起鞭子拷问自己的心态甚至灵魂。”请从消费者和受众的角度,谈谈为什么要“拷问自己的心态甚至灵魂”。

赵伯韬得知吴荪甫他们在做多头后,采取了什么手段?吴荪甫一方又如何应对?
答:

为了终止堂吉诃德的骑士生涯,参孙学士是怎样计划的?答:

下列各项中,对《堂吉诃德》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神父和理发师为了医治他们朋友的病,烧掉了大部分的骑士小说,并把书房砌上砖堵死,以铲除病根。还借口说,是魔术师把他的书房连带所有的书一起摄走了。堂吉诃德相信了他们的话,以后安安静静在家呆了十五天。
B.在一个林子里,一个牧童被绑在树上。主人责怪他丢了羊,正在用皮带狠命地抽他。堂吉诃德搭救了牧童,得知主人是有意想赖掉工钱。于是恐吓那富农一番。然后,他扬长而去。等堂吉诃德走远后,孩子遭受了更加严重的责罚。
C.堂吉诃德参加了富翁卡麻丘和美人季德丽亚的婚礼。不料季德丽亚和意中人穷人巴西琉同谋,在婚礼上演出了一场假死之剧。堂吉诃德坚决支持这对情人配成对。富翁虽然耿耿于怀,却无可奈何,只好成全他们。
D.堂吉诃德和桑丘走进一座深山。夜晚在寄宿处过夜时,桑丘的马被强盗胚子巴萨蒙泰偷去。堂吉诃德为了补偿桑丘的损失,答应给桑丘一张交换自家四只驴的票据。桑丘拿着这张票据返乡,如愿以偿地从女管家那里得到了兑现。

E.堂吉诃德看傀儡戏看到人戏不分。拔剑跳上戏台来锄强扶弱,结果把一座戏台全打塌了,傀儡的道具差不多全毁了。这番错误虽然不是存心作恶,堂吉诃德还是认错赔钱。傀儡戏的风波才算平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治学,为己还是为人?
研究学问,投身学术,一个重要前提是明确价值取向。“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千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为学者和社会所关注。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对这个问题,孔子如是说。仅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孔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厚古薄今”的,他所向往的是“周制”和“周礼”,因而有所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感叹。从这一立场出发,他所肯定的想必就是“为己之学”,所否定的就是“为人之学”了。然而,如果从一般意义出发,把“为己”理解为“谋取一己私利”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为人”理解为“兼济天下、服务苍生”,那么,“为己之学”不是十分狭隘吗?“为人之学”又何错之有呢?
  孔子的原意恐怕并非如此。根据《论语》中的相关记载及后世学者的诠释,他所谓的“为己”,主要是指通过治学来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尤其是德行修养;所谓的“为人”,则主要指将学问视为装点门面或哗众取宠的工具。例如,荀子曾在《劝学》篇中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并指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这句话就不但显得顺理成章,而且让今天的人们仍然有振聋发聩之感。依循孔子的思路,实有必要大兴“为己之学”、力戒“为人之学”。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者对“为己之学”有另一番理解,进而采取了相应的治学之举。在他们看来,治学纯粹是个人行为,完全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闷头去做,无须交流和探讨。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学术成果,他们视为家珍,容不得他人置喙、听不得不同意见。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学术界长期存在“鸡犬之声相闻,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一些学术研讨会也往往异化为“成果报告会”,缺乏真正的探讨、交流和争鸣。这种“为己”的态度不可谓不彻底,但它是否有利于推动学术的繁荣发展,恐怕需要打个问号。
  从完整的意义上说,治学绝不仅仅是学者个人自娱自乐、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更为重要的,它是学者群体为了探索真理、改造世界、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而从事的共同事业。从后一层含义上说,治学离不开学者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广泛交流。孔子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术上的许多灵感火花和发现创造,往往是在学者相互交流、彼此碰撞中被激发出来和得以实现的。当今时代,学术研究的领域众多,深度和广度空前拓展,许多学科仅靠一己之力实难承受。于是,各种学术共同体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同一个研究领域甚至同一个课题,都有许多不同的学者在研究;如果这些学者之间互不通气、各自为政,就很可能出现“撞车”、低水平重复等现象,很难保证获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与此相联系,如果一个人仅把治学视为“私人产业”,不免显得太过狭隘,而且很难做出真正对社会有益的大学问来。倘若就此而论,今天应该倡导的就是“为人之学”而非“为己之学”了。
综合观之,简单地说治学为己或是为人,似乎都有失偏颇。比较准确的说法应当是:治学需要着眼于提高自身修养与境界即所谓“为仁由己”,但不可以闭门造车、固守一己之见;需要具有心系苍生的胸怀和面向世界的眼光,但不可有哗众取宠之心、欺世媚俗之举。
彭国华(《人民日报》2009年8月28日 07 版)
1.下列作者关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治学”“为己”,主要指通过治学而提高自身修养,荀子很赞同他的观点。
B.孔子认为“为人”就是要“兼济天下、服务苍生”,还应注意不要哗众取宠、欺世媚俗。
C.作者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倡导的就是“为人之学”,而非“为己之学”。
D.现实生活中,某些学者对“为己之学”另有理解,即“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个人行为,不能推动学术的繁荣发展。
7.根据原文,选出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孔子关于“为己”之学观点的一项:
A.通过治学来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尤其是道德修养。
B.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D.治学不是为了装点门面或哗众取宠。
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一向厚古薄今,他向往的是“周制”、“周礼”,认为有必要大兴“为己之学”,力戒“为人之学”。
B.一个人把治学视为“私人产业”,就会显得太过狭隘,因此很难做出于世有利的学问。
C.当今时代,各种学术共同体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因此,许多学科难以承受在深度和广度空间上拓展的职责。
D.孔子所谓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个观点至今仍然令我们警醒。
9.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彻底改变“为己”的态度,我国学术界长期存在的“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才会得到缓解,学术才会繁荣发展得更好。
B.只有学者互相交流、彼此碰撞,才可能在学术上激发出灵感,实现发现创造。
C.同一研究领域甚至同一课题之所以很难保证获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是因为经常出现“撞车”和低水平重复等现象。
D.如果不着眼于提高自身修养而一味固守己见,不心系苍生而只为装点门面,那么,这样的治学就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