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悉达,字志通,扶风郡人也。祖斐,齐通直散骑常侍、安远将军、衡州刺史,阳塘侯。父益之,粱云麾将军,新蔡、义阳二郡太守。
悉达幼以孝闻,起家为梁南平嗣王中兵参军。侯景之乱,悉达纠合乡人,保新蔡,力田蓄谷。时兵荒饥馑,京都及上川饿死者十八九,有得存者,皆携幼以归焉。悉达分给粮廪,其所济活者甚众,仍于新蔡置顿以居之。招集晋熙等五郡,尽有其地。使其弟广达领兵随王僧辩讨侯景。景平,粱元帝授持节、仁威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
敬帝即位,王琳据有上流,留异、余孝顷、周迪等所在锋起。悉达抚绥五郡,甚得民和,士卒皆乐为之用。琳授悉达镇北将军,高祖亦遣赵知理授征西将军、江州刺史,各送鼓吹女乐。悉达两受之,迁延顾望,皆不就。高祖遣安西将军沈泰潜师袭之,不能克。齐遣行台慕容绍宗以众三万来攻郁口诸镇,兵甲甚盛,悉达与战,败齐军,绍宗仅以身免。
王琳欲图东下,以悉达制其中流,恐为已患,频遣使招诱之,悉达终不从。琳不得下,乃连结于齐,共为表里,齐遣清河王高岳助之。相持岁馀,会裨将梅天养等惧罪,乃引齐军入城。悉达勒麾下数千人,济江而归高祖。高祖见之,甚喜,曰:“来何迟也?”悉达对曰:“臣镇抚上流,愿为番屏,陛下授臣以官,恩至厚矣;沈泰袭臣,威亦深矣。然臣所以自归于陛下者,诚以陛下豁达大度,同符汉祖故也。”高叹曰:“卿言得之矣。”授平南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封彭泽县侯。世祖即位,晋号安左将军。
悉达虽仗气任侠,不以富贵骄人,雅好词赋,招礼才贤,与之赏会。迁安南将军、吴州刺史。遭母忧,哀毁过礼,因遘疾卒,时年三十八。赠安左将军、江州刺史,谥曰孝侯。
史臣曰:彼数子者①,或驱驰前代,或拥据故乡,并识运知归,因机景附,位升列牧,爵致通侯。
[注]鲁悉达是与徐世谱、周敷、荀朗等人合传。①几个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济江而归高祖济:赈济,救济 |
B.悉达抚绥五郡抚;安抚,镇抚 |
C.悉达勒麾下数千人勒:强制 |
D.高叹曰:“卿言得之矣。”得:得到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鲁悉达“识运知归”的一组是
①悉达纠合乡人,保新蔡,力用蓄谷。
②招集晋熙等五郡,尽有其他。
③悉达两受之,迁延顾望,皆不就。
④频遣使招诱之,悉达终不从。
⑤悉达勒麾下数千人,济江而归高祖。
⑥哀毁过礼,因遘疾卒。
A.①③⑤ | B.③④⑤ | C.①②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梁敬帝时,侯景叛乱,鲁悉达组织当地人保卫新蔡一带,屯积粮食,安抚灾民,并派其弟随王僧辩讨伐侯景,受到梁敬帝的重用。 |
B.在梁末的动荡之中,王琳利用地势之便,想沿江而下,扩大自己的势力,图谋篡国,但受鲁悉达的阻击,在事实上保护了陈高祖。 |
C.在西受王琳之威胁,东受陈高祖的袭击,北又受到北齐的进攻的形势之下,鲁悉达保全了新蔡一带,安抚百姓,最终没有投向任何一方。 |
D.鲁悉达虽然任侠仗义,但颇好诗书,又有礼待贤士。他恪守孝道,年轻时就可以孝而闻名,后来又因母丧而染病身亡,年仅三十八岁。但是因为他识运知归,受到史臣的批判。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兵荒饥馑,京都及上川饿死者十八九,有得存者,皆携幼以归焉。
(2)高祖遣安西将军沈泰潜师袭之,不能克。(3)然臣所以自归于陛下者,诚以陛下豁达大度,同符汉祖故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归而求救国之策②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
B.①以资政殿学士行②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
C.①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②以至于永嘉 |
D.①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②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
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B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C 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D 请罪于母,母不许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担忧以及自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决心。
B 作者的报国之志在文中被表达成“忠君”之义,认为只要能“重见日月”就死而无憾了,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真实的思想境界。
C 文中引用《出师表》中的句子,意在表明自己有当年诸葛亮兴复汉室那样为国竭忠尽力的崇高志向。
D 本段正面阐述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说明了自己九死一生、侥幸活下来的意义之所在。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被革除了右丞相,而兼任枢密使。 |
B.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贾余庆等人请求朝廷把他派到元京大都去。 |
C.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奔走在草野间,歇宿于露天,每天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出没在淮河一带而没有互相遇见。 |
D.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实在是没料想到他们能够归还我的衣帽,让我能重新见到太阳与月亮。 |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下来并不是不容寻常,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啊。 |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不违背劳动规律,山谷中就有不可胜数的食物。。 |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和天相接,四望浑然一体。 |
D.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死去的人如同这东去的江水,再也不能品味人生了。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劝学(节选)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跂:提起脚跟 | B.而绝江河绝:横渡 |
C.金石可镂镂:同“漏”孔穴 | D.而闻者彰彰:清楚 |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锲而舍之 | B.吾尝跂而望矣 |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D.蟹六跪而二螯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先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的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弥补不足 |
B.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
C.第二段通过正反对比,反复设喻,论述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
D.第二段中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并且与“蟹”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韩建,字佐时,许州长社人也。少为蔡州军校。僖宗还长安,建为潼关防御使、华州刺史。华州数经大兵,户口流散。建少贱,习农事,乃披荆棘,督民耕植,出入闾里,问其疾苦。建初不知书,乃使人题其所服器皿床榻,为其名目以视之,久乃渐通文字。见《玉篇》,喜曰:“吾以类求之,何所不得也。”因以通音韵声偶,暇则课学书史。是时,天下已乱,诸镇皆武夫,独建抚缉兵民,又好学。
乾宁三年,李茂贞复犯京师,昭宗将奔太原,次渭北,建遣子允请幸华州。昭宗又欲如鄜州,建追及昭宗于富平,泣曰:“藩臣倔强,非止茂贞,若舍近畿而巡极塞,乘舆渡河,不可复矣!”昭宗亦泣,遂幸华州。
建已得昭宗幸其镇,遂欲制之,因请罢诸王将兵,散去殿后诸军,累表不报。建已杀诸王,乃营南庄,起楼阁,欲邀昭宗游幸,因以废之而立德王裕。其父叔丰谓建曰:“汝陈、许间一田夫尔,遭时之乱,蒙天子厚恩至此,欲以两州百里之地行大事,覆族之祸,吾不忍见,不如先死!”因泣下歔欷。李茂贞、梁太祖皆欲发兵迎天子,建稍恐惧,乃止。光化元年,昭宗还长安,自为建画像,封建颍川郡王,赐以铁券。建辞王爵,乃封建许国公。
昭宗东迁,建从至洛,昭宗举酒属太祖与建曰:“迁都之后,国步小康,社稷安危,系卿两人。”次何皇后举觞,建蹑太祖足,太祖乃阳醉去。建出,谓太祖曰:“天子与宫人眼语,幕下有兵仗声,恐公不免也。”太祖以故尤德之,表建平卢军节度使。
太祖即位,拜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祖性刚暴,臣下莫敢谏诤,惟建时有言,太祖亦优容之。太祖郊于洛,建为大礼使。罢相,出镇许州,太祖崩,许州军乱,见杀,年五十八。
(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四十杂传第二十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督民耕植督:督促 |
B.昭宗将奔太原,次渭北次:按次序 |
C.太祖以故尤德之德:感激 |
D.建蹑太祖足蹑:踩,踏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韩建工于心计、行事精明的一组是
①建遣子允请幸华州②昭宗亦泣,遂幸华州
③因以废之而立德王裕④欲以两州百里之地行大事
⑤建蹑太祖足,太祖乃阳醉去⑥幕下有兵仗声,恐公不免也
A.①③⑤ | B.②⑤⑥ | C.①②④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建出身低贱,熟悉农家的事情,面对多次遭受战争祸害、百姓流散的现状,他非常关心农耕,经常深入到乡间,了解百姓疾苦。 |
B.韩建开始不识字,后来通过努力学习,慢慢通晓文字,并且学习书史;在天下已乱的时期,只有他能够安抚兵民,又喜欢学习。 |
C.李茂贞再次攻打京城的时候,昭宗先是想逃奔太原,后又想要到鄜州,但韩建软硬兼施,最终将昭宗逼到他的“根据地”华州。 |
D.韩建本想废掉昭宗,另立德王裕;其父叔丰告诫他此举是灭族之祸,加上李茂贞、梁太祖皆欲发兵迎天子,最终使他罢了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