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劝学(节选)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而望矣跂:提起脚跟 B.而江河绝:横渡
C.金石可镂:同“漏”孔穴 D.而闻者彰:清楚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尝终日思矣

A.锲舍之 B.吾尝跂望矣
C.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D.蟹六跪二螯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先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的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弥补不足
B.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C.第二段通过正反对比,反复设喻,论述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D.第二段中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并且与“蟹”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日:“若非钓台耶?”日:“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 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①卧游五岳.孙兴公②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日: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日:“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节选自清 郑日奎《游钓台记》)
【注】①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以观看.自称“卧游”。②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暇问名,颔之而已颔:点头
B.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意:料想
C.如披草寻磴披:分开
D.觉视先生,悉在下风视:看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先生祠堂在焉②因致礼焉,遂行
B.①若非钓台耶②若尝登钓台乎
C.①呼舟子劳以酒②于是乎并以耳游
D.①汉严先生隐处也②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下列四组句子中,都省略介词“于”的一项是()

A.①钓台在浙东②舟行万山中
B.①倒影水中②如振衣最高处
C.①返坐舟中②应在是地
D.①舟泊前渚②舟发自常山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历来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很想到隐居之地浙东钓台去游览一番。这次乘船北上,总算如愿以偿。
B.钓台实际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动的要飞起来的龙,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C.山上景色优美,向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游览,可是船夫不同意停船靠岸,一番争议。依然不从,作者表示道歉,船方继续前行。
D.虽不能登山,却有“目游”“鼻游”“舌游”“耳游”的独特感受,更有舍船登上山巅,俯瞰群山的“神游”,因此作者感到非常痛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臣愿得谒之谒:拜见。
B.今行而无信信:凭信之物。
C.秦王购之金千斤购:重金征求。
D.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善:好好地。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走投无路,处境困窘。
B.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迫害。
C.仰天太息流涕涕:眼泪。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对下列句中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何厌之有④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D.失其所与,不知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军函陵②敢以烦执事③以乱易整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A.①军队②对对方的敬称③替代④替
B.①驻军②执掌事务③交换④被
C.①驻军②对对方的敬称③替代④给予
D.①军队②管理事务③交换④是

下面列举了烛之武的一些话语,这些话语中对秦国有利的一句是

A.亡郑以陪邻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其”指秦国,“贰于楚”是说郑对晋怀有二心,同楚亲近。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邻”的意思是:增加邻国的土地。
C.君之所知也
“所知”的内容是“晋军早晨渡河回国,晚上就筑墙将焦、瑕两地划给秦国了”。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君图之”意思是:希望秦君考虑损晋利秦这件事。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颜延之字延年,琅邪临沂人也……延之少孤贫,居负郭,室巷甚陋。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
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有宋公之授,府遣一使庆殊命。道中作诗二首,文辞藻丽,为谢晦、傅亮所赏。宋国建,奉常郑鲜之举为博士,仍迁世子舍人。高祖受命,补太子舍人。雁门人周续之隐居庐山,儒学著称,永初中,征诣京师,开馆以居之。高祖亲幸,朝彦毕至,延之官列犹卑,引升上席,上使问续之三义,续之雅仗辞辩,延之每折以简要。既连挫续之,上又使还自敷释,言约理畅,莫不称善。徙尚书仪曹郎,太子中书舍人。
时尚书令傅亮自以文义之美,一时莫及,延之负其才辞,不为之下,亮甚疾焉。庐陵王义真颇好辞义,待接甚厚,徐羡之等疑延之为同异,意甚不悦。少帝即位以为正员郎兼中书寻徙员外常侍出为始安太守领军谢晦谓延之曰昔荀勖忌阮咸斥为始平郡今卿又为始安可谓二始。黄门郎殷景仁亦谓之曰:“所谓俗恶俊异,世疵文雅。” ……
世祖登阼,以为金紫光禄大夫,领湘东王师。子竣既贵重,权倾一朝,凡所资供,延之一无所受,器服不改,宅宇如旧。尝乘羸牛笨车,逢竣卤簿,即屏往道侧。又好骑马,遨游里巷,遇知旧辄据鞍索酒,得酒必颓然自得。常语竣曰“平生不喜见要人,今不幸见汝。”竣起宅,谓曰:“善为之,无令后人笑汝拙也。”表解师职,加给亲信三十人。
孝建三年,卒,时年七十三。追赠散骑常侍、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如故。谥曰宪子。延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彩齐名,自潘岳、陆机之后,文人莫及也,江左称颜、谢焉。所著并传于世。(节选自《宋书选译·颜延之传》)
【注】①彦:英才。②登阼:皇帝登基。③卤簿:古代官员出行的仪仗。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亲幸幸:皇帝驾临某地
B.引升上席引:被引领
C.奉常郑鲜之举为博士举:举荐
D.寻徙员外常侍寻:寻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不幸见汝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言约理畅,莫不称善素善留侯张良
C.俱以词彩齐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以为金紫光禄大夫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颜延之文才卓著的一组是( )
①延之少孤贫,居负郭,室巷甚陋
②道中作诗二首,文辞藻丽,为谢晦、傅亮所赏
③续之雅仗辞辩,延之每折以简要
④言约理畅,莫不称善
⑤谓曰:“善为之,无令后人笑汝拙也。”
⑥延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彩齐名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①④⑥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延之从小丧父,家庭贫寒,但他不为困境所限,勤奋读书,写出的文章在当时无人可比。
B.宋武帝曾亲临学馆,把颜延之升坐上席,让他与周续之谈论三义,颜延之依仗能言善辩,说了许多道理。
C.颜延之恃才自负,得罪了人,后来还是被排挤出京,调任始安郡太守。
D.在儿子官位贵重、权势显赫之时,颜延之仍不改当年的器用服饰、居室屋宇,并表示不喜欢见达官贵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
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
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晋中行穆伯攻鼓①,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②,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
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
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③将何望哉!
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
(节选自《贞观政要·诚信》,有删节)
【注】①鼓:城邑名。②啬夫:秦汉时的乡官,这里指掌管鼓城的官员。③永锡祚胤:锡,赐福;祚,读zuò,赐福、保佑;胤,读yìn,子孙后代。祚胤:福运及于后代子孙。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无疲士大夫疲:疲惫
B.此极非其善者极:极端,过分
C.厉之以义厉:通“励”,勉励
D.审罚而明赏审:清楚地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 B.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
而君幸于赵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然后善善而恶恶 D.必怀之以德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作《师说》以贻之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B.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C.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D.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魏征给唐太宗的谏言,他认为君臣之间惟有诚信,才能君尽其礼,臣尽其忠。
B.小人有功也应赏,但赏小人则会助长奸佞之风,这是穆伯不采纳馈间伦的建议的原因。
C.管仲认为,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远避小人是称霸的前提,其中远避小人尤其重要。
D.穆伯认为,一个大国之君对待臣下只有讲求德信义礼,才能让“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君子更能尽忠。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
译文:
(2)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
译文:
(3)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