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 B.发明本心 |
C.知行合一 |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
“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文,由“德谟”和“克拉西”两个词合成。前一个词是“人民”和“地区”的意思,后一个词是“权力”和“统治”的意思。即人民的权利、人民的统治之意。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概念,用来表述希腊城邦的一种政治实践。在梭伦统治时期最能体现上述民主的含义的改革措施是
A.实行陶片放逐法 |
B.为公职人员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
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
D.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国民全体。”在当时,其本质意义在于
A.使人民获得了广泛的政治权利 | B.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
C.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 | D.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时代》周刊的一幅封面上写着“To peking for peace”,中文含义是“为了和平去北京”,并在画面中画着:满脸笑容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提着皮箱的国务卿基辛格。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说明中美已经结束对抗,实现了和平 |
B.表现了中国对实现中美和平的渴望 |
C.反映了美国民众对中美和平的支持 |
D.尼克松是为了联中抗苏而去北京的 |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段材料表明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 B.美国放弃称霸政策 |
C.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 D.其他国家联合起来一致反对美国 |
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种新的国际关系说明了
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
C.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 |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