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普鲁士的带动下,全德兴起了私人和国家联合建设铁路的热潮,对煤炭、铁轨、机车、车厢等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有力推动了……创办企业的热潮。当时,人们开发新矿山、建设新工厂、修筑新铁路、向股份制公司投资,几十家新式银行陆续开业,社会游资被大量集中起来投入生产,同时,英、法、荷等外国资本源源不断进入莱茵区……工业革命迅猛前进。
——《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二 1889年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比利时银行借款兴建北京卢沟桥至汉口的卢汉铁路。这条铁路先由政府拨款修建卢沟桥至保定及汉口至滠口两段。1906年北京至汉口全线通车。
张之洞从1889年起,以武汉为中心,创办了汉阳铁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 在湖北新建了卢汉铁路,督办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由于诸多的因素,川汉铁路修建激发了四川的保路运动,清政府被迫调集湖北地区的新军前往镇压。

材料三 新中国铁路大事记

(1)据材料一归纳德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路发展对近代德国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末铁路发展的特点。有学者称“川汉铁路搞倒了一个王朝”,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3)材料三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西部地区首次开通铁路”“第二五年计划期内,铁路建设以中国北部为主”。试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据“新中国铁路大事记”,概括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通讯工具的进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革开放初期,贫穷让中国人燃起对富裕不可遏制的渴望,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冲击了内地,也在北方某城陈姓三兄妹家庭中引起轩然大波,向南下海——一场惊心动魄的向命运的抗争在这个普通的家庭里展开,成功和失败如影随形,在他们每个人身上轮番呈现,跌倒再爬起来,他们付出了身家性命,最终完成了情感、精神、灵魂的蜕变。这就是中国人从未经历不得不经历的、辉煌又残酷的走向富裕的历程,这就是中国人的下海。
——电视连续剧《下海》剧情介绍
材料二什么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呢,老祖宗是怎么说的呢?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在经济方面讲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从经济上分析和判断社会性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基本的思想和要求是:首先要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93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公有制”与“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两个概念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但这两个概念的包容性是很大的,其具体实现形式决不限于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材料二、三均摘自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侯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2013年1月5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海”一词的含义。此时“广东经济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对这一问题又是怎么认识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习近平这一讲话的目的。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指出改革开放前后的最主要成绩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改编】大国关系的变化往往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值得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2年元旦,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强调战胜共同敌人的重要性,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与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战,与盟国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
材料二当前趋势的继续:苏联在经济上衰退,在政治上僵化如故,但在军事上保持强大;它小心翼翼地保卫其正在衰落的东欧帝国;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三条中心战略战线继续进行竞争。 ——(美)布热津斯基《未来十年美苏关系展望》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欧共体执行主席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对苏联的政策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关系的基本状况。
(3)据材料二、三,分析“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的原因。为此,这一时期美国亚洲外交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处理国与国间的关系?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1905年结束,历经1300年。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材料二由于考试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所以帝国实际上是由儒家学者根据儒家原则来进行治理。……实际上,文职人员的选拔视功绩而定,是中国帝国制度从秦始皇起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一个主要因素。不过科举考试制度 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常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千世纪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船出现时中国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
……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着重强调儒家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如法律、教学和政治时事等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随着生气勃勃的西方的侵入,它转而起了阻止中国人作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的作用;直到1905年最终被彻底废除为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
(2)尽管科举制在近代中国难逃被废除的命运,但它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举制与中賺会发展,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淸晰:280字左右)

【改编】【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徒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
材料三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康熙帝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李治亭《康熙帝缘何废长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分析康熙帝“废弃长城”的重大意义。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19世纪东亚世界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在当时均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文化对日本和中国文化的“置换”效率和结果都是不同的……曾担任过美国驻日大使的著名日本问题专家、史学家赖肖尔在《近代日本新观》一书中指出:“世界文明的发展是由十分之一的独特性和十分之九的移植组成的。实际上,说它是百分之一的独创性和百分之九十九的移植组成的也许更为明确的。”
——倪力亚,倪健民主编《文明中国:把怎样的一个国家带入21世纪》
材料二 梁启超指出:“今日我中国积弊更深于日本幕末之际,而外患内忧之亟,视日本尤剧百倍”。……各地农民因对幕府统治不满而纷纷起义,支持倒幕斗争。……康有为在奏折中曾提醒光绪帝:当今“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维新派是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只是靠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维新的。
——谢俊美著《东亚世界与近代中国》
材料三以明治维新为起点的日本近代化改革和以戊戌变法为高潮的晚清中国近代化改革便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田正平 良小朋《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改革的比较考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日本明治维新 “移植”西方的内容。百日维新中“置换”西方文化有什么缺陷。
(2)材料二从哪几个方面比较了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不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对东亚的影响、戊戌变法在中国的历史功绩。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