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的100年间,有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诸多局部战争,但人类始终没有放弃争取和平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比德国的版图变化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赔偿在方式上也明显不同。一战后的德国赔偿主要以赔款形式支付,此外还有一些商船、火车、国外财产用于赔偿。1924年“道威斯计划”生效后,德国完全以货币形式支付赔偿。这种货币赔款涉及一系列金融和汇率问题,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外交活动巧妙地减少了实际赔款支出,却利用美英的贷款使他们陷入了“替德国支付赔偿的怪圈”。二战后同盟国吸取一战后德国赔款政策的失败教训,不再要求德国支付货币赔偿, 以实物赔偿取而代之。事实上, 二战后德国境内一片废墟,已无力支付货币赔偿。同盟国对德国的全面占领,也使实物赔偿成为可能,德国对此毫无反抗之力。二战后的实物赔偿种类繁多,从基础设施到工业设备、工业产品,与一战后的赔偿相比其范围已大大扩展了。但进入联邦德国时期后,对战争受害者的个人赔偿又逐渐回到了货币赔偿的轨道。……时至今日没有一个德国政要敢于公开表示德国已经履行了所有赔偿义务、不再支付赔偿。德国背负的历史责任决定了赔偿将会延续下去。
——摘自《二战后德国赔偿问题研究》
(1)材料一的两图表明二战全面爆发前,德国的版图发生了许多变化。结合有关历史事实,概括说明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作为德国的近邻,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9~1939年间)是如何寻求安全保障的?(5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赔偿方式的不同,并简析二战后德国赔偿方式产生的影响。
(3)德国对战争罪行的反思,令人想起二战的亚洲策源地日本,请列举上世纪末以来日本谋求军事、政治大国的表现,对此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动物的分类基本上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顺序排列的,还注意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记载了一些遗传和变异的现象,但他的认识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人沿着他的道路继续研究下去。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正式出版,该书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生物是不断进化的,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这就是震撼世界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进化论。
材料二此时的宇宙被描述成运动中的物质,受到充满宇宙的无形的力的控制,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这些力可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做其中的一颗行星。
——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爱因斯坦本人成为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从相对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著名的质量能量公式,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战爆发后,爱因斯坦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建议,应抢在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但当他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居民伤亡惨重时,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后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材料四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粉碎了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五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材料六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美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指出李时珍和达尔文在生物进化方面认识及影响上的差异。
(2)材料一中的“普遍法则”指的是什么?以该法则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产生了哪些影响?
(3)依据材料三分析爱因斯坦通报核裂变的用意及对研发核武器态度的变化?
(4)材料四、五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主导思想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5)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材料一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启蒙运动源自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的开始怀疑。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四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是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2)依据材料二分析启蒙运动发生的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孟德斯鸠的观念,提出什么学说,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简要分析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14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九十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磷、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城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材料二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亊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則任何乡村都是不能“狭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红旗》(1930年5月24日)
材料三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根据邓小平在当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历史地位做出了枳极评价。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亊业)的救星”。
——《国内外邛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
材料四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抹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亊。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阅读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 材料一体现的思想对中国革命有何重要作用?
(2)外国学者关于邓小平历史地位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90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哪三件大事? 分别简述其意义.

近代中国的转折与发展,关键是思想的转折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裕谦)、两名提督(关天培、陈化成)、七名总兵(张朝发、祥福、江继芸、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谢朝恩)、二名都统(海龄、长喜)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不足百人,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巨大的落差。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用忠臣而摒奸臣,这是中国古典政治学中最常青又最常见的定理之一。……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直接结论是:中国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也就是说,只要换几个人就行,无须进行改革。……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三 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种族革命大纛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这种民族主义的革命宣传和策略即是一把双刃剑:在鼓动起民族革命激情的同时,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
——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试举例说明。
(2)据材料二,传统的“忠奸理论”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认识导致了什么后果?
(3)材料三中的“民族主义”指的是什么?它对中国近代革命有何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促成近代中国思想转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楚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
(3)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近代中西方启蒙运动发展的相似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