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荣氏家族,是以荣毅仁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本家族,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岁月中,荣氏家族都在中国经济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评价说:“从近代开始,荣家三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创办的企业是中国民族企业的前驱;解放后,荣毅仁支持中国政府的三大改造,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荣家第三代荣智健等人对中国市场经济、新兴民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百度百科——荣氏家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的问题:
材料一 荣氏兄弟与其姑丈、辞官居于苏州家中的朱仲甫共同出资筹办保兴面粉厂。荣德生负责在无锡买地,荣宗敬负责向法国购买石磨,朱仲甫请好友、时任江苏省商务局局长的吴硕卿,直接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手续很快办妥,而且还获得了十年专利。准备动工之时,荣氏兄弟收到了县衙的通知,通知责令工厂迁址。原来,无锡绅士联名具告保兴面粉厂“擅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而且在古城边竖立烟囱,必将“破坏风水,有伤文风”。荣氏兄弟将详情申报商务局,并转呈总督府。不久,两江总督刘坤一传来批文:“士为四民之尊,立论尤当持平。烟囱即隔城垣,何谓文风有碍?该商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是否属实?由地方官查明,秉公办理。”经过查勘,“公地在附近则有之,恐不在内”。但士绅又以“烟囱树起,破坏风水”为由进行阻挠。知县孙襄臣仍坚持迁址,荣氏兄弟则继续施工。孙知县和常州府多次向上级部门禀告此事,而总督府的批文也前后下了七道。但无锡士绅还是不肯罢休,在第八次批文中,刘坤一写道:“知县办理无方,先行摘顶,以观后效。具呈阻挠人,查取职名,听候详参。着刻日详复!”
——杨旭《荣氏兄弟》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士绅反对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保兴面粉厂在创办之初“……每包面粉总成本约1元2角。市面上洋粉每袋售价2元,从理论上说粉厂是有利可图的。然而,保兴用的是石磨,出不了一号粉,国产二号粉每包才售1元4角……平均每包只能赚1—2角,并无大利。而更要命的是,种种传言加上人们的保守思想作怪,由著名的拱北楼面馆率先表示:‘机器面粉不如土粉,不可用。’各家点心店闻声附和,保兴粉销路不畅,开工不足一月,已积粉数千包。只有麸皮倒还走俏,每担9角,农民在厂门口等着要。麸皮不是人吃的,不怕中毒。……打不开销路,保兴粉只得在干面行搀入土粉内出售,价格比土粉还贱。年终结账,虽未亏空,也无盈利,扯平。保兴苦苦经营了一年,只得暂时停机。”
——杨旭《荣氏兄弟》
(2)据材料二指出保兴面粉厂在创办之初,惨淡经营的原因。
材料三:“为了打开销路,荣德生一面派人到本地各面馆、面店、点心店进行推销,实行先试用后付款的办法,并采取各种优惠条件来吸引消费者。另方面,他聘请王尧臣、王禹卿推销产品。王氏兄弟对北方的客帮极为稔熟,与营口、烟台、天津各帮坐庄也有交谊。经过王氏兄弟的努力,保兴面粉厂在北方打开了销路。这时,保兴厂更名为茂新厂。……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面粉在东北三省极为畅销,面粉价格也随之上涨。为抓住时机,扩大生产,荣氏兄弟向英国购买钢磨,改进生产设备,扩大了工厂的生产能力。茂新厂的面粉产量增至每天800包。同时,他们注意提高面粉质量,不收潮麦、坏麦,凡购进的小麦都要经过人工挑拣,而且包装美观”。—— 白寿彝《中国通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保兴面粉厂经营状况好转的原因
材料四:“1927年,……荣宗敬因抵制蒋介石政府强令摊派购买的‘二五库券’而遭到通缉。在国民党的压力下,荣宗敬被迫屈服,购下了摊派的‘库券’。但是,这时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由于国内捐税的繁重,以及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负债累累。到1934年,总公司资产总额为6800万元,负债却超过6300万元,致使大部分厂子被抵押了出去。”
—— 白寿彝《中国通史》
(4)据材料四指出影响荣氏企业发展的原因。
材料五:1954年,荣毅仁率先向上海市政府提出将他的产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而来。
——《百度百科——荣氏家族》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说荣氏家族企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六:1979年的中国百废待兴。邓小平找到荣毅仁,探讨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些问题......不久,他按国际惯例建立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荣毅仁、荣智健父子,一南一北,纵横商海,叱咤风云,财富神话再次震撼世人。荣氏家族在中国、在世界各地正续写着新的辉煌和传奇。
——《荣氏家族百年神话》
(6)结合材料六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荣氏企业在国内外再度辉煌的主要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 经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要,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四时用药例》
材料二 李时珍,字东壁,蕲州人……年十四……发愤读书,十年不出户阈,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时珍晚年学尤笃,昼夜不辍,自号濒湖山人。著医案、所馆诗集、唐律脉诀、五脏图……传天文、地理、奇门遁甲诸书。
——光绪《蕲州志》卷三十七《艺文志·李时珍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李时珍用药的哲学思想。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二中对李时珍评价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材料一 在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力。在此基础上,近代国际法奠基人格老秀斯(17世纪)主张国与国之间战争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材料二 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节选自《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
材料三 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非战公约》(1928年)
(1)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西方大国对战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1791年宪法节选
……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的、不可剥夺的和不动移的;主权属于国民;任何一部分人民或任何个人皆不得擅自行使之。
……政府是君主制;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在他的统辖之下由部长和其他负责官员按照下面所定的方式行使之。
……在法国,没有比法律的权力更高的权力;国王只能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并且只有根据法律才得要求服从。
——吴绪等选择《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材料二 十九世纪在世界各个角落里只是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实行了、分别地实现了、做到了伟大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们所创始的事情……任何一个自觉地对待历史的人都会说,法国革命虽然被粉碎了,但它毕竟是胜利了,因为它为全世界奠定了曾是无法消灭的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自由的基石。
——列宁《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1919年5月)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法国革命怎样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基石?
(2)为什么列宁称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自由的基石“曾”是无法消灭的。

材料一:19世纪上半期,俄国封建社会内部新的资本主义关系成熟和过时的农奴制瓦解,构成这一时期历史发展进程的主线。社会劳动分工深化和国内市场发展推动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机器取代手工劳动标志着手工工场向工厂过渡。俄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终于使俄国在19世纪50年代徐徐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帷幕。
——张广翔《19世纪俄国工业革命的前提——俄国工业化道路研究之一》
材料二:事实上,在1825至1855年尼古拉一世统治的30年间,已爆发了500多次农民骚动。随着克里米亚的灾难,……他(亚历山大二世)的《解放法令》解放了农奴……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意义更重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从社会结构变化的角度,如何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意义更重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就是交托给他的政权;一种必然永远不会终止的统治权,并且他由于这种权力才在《圣经》中不仅被称为神父而且也被称为君王;……这个王国的职务不是交托给这个世界的统治者,而是交托给神父,以便使世俗的事务仍旧和神的事务有所不同:并且,特别是,这个职务是委托给祭司长、彼得的继承者和教皇、罗马教皇的;基督教世界的一切君王都应当受他的支配,像受耶稣基督本人的支配一样。因为,那些关心人生次要目的的人们,必须服从他这个关心最高目的的人,并受他的命令指挥。
──〔意大利〕阿奎那(约1225年—1274年)著《阿奎那政治著作选》
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1610年—1695年)《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若是每个个人把他的权力全部交给国家,国家就有统御一切事物的天然之权;就是说,国家应有唯一绝对统治之权,每个人必须服从,否则就要受最严厉的处罚。这样的一个政体就是一个民主政体。民主政体的界说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这一社会行使全部的职能。
我相信,在所有政体之中,民主政治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在民主政治中,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地转付于人,以致对于事务他再也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是把天赋之权交付给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他是那个社会的一分子。这样,所有的人仍然是平等的,与他们在自然状态之中无异。
实在说来,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
——(荷兰)斯宾诺莎(1632年—1677年)著《神学政治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奎那的政治主张中王权与教权的关系。这与中国汉朝董仲舒的政治主张在内容和实质上有何相似之处。
(2)对比材料一,概括斯宾诺莎政治主张的特点。
(3)对比材料二、三,概括17世纪东西方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的相同之处。17世纪东西方两种相似的思潮在西方引发了社会变革,而在中国却没有,试分析其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