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已知玉米的高秆易倒伏(D)对矮秆抗倒伏(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根据材料分析回答:
(1)将图甲中F1代与另一玉米品种丙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图乙所示,则丙的基因型为 。
(2)运用杂交育种培育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时,按照图甲中的程序得到F2代后。应该选择表现型为 的个体,通过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表现型为
的不符合生产要求的个体,到F4代时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子占所选定表现型个体总数的 。
(3)玉米植株的性别受两对基因(B—b,T—t)的支配,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玉米植株的性别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型 |
B和T同时存在 (B T ) |
T存在,B不存在 (bbT ) |
T不存在 (B tt或bbtt) |
性别 |
雌雄同株异花 |
雄株 |
雌株 |
①基因型为bbTT的雄株与BBtt的雌株杂交,F1的基因型为 ,表现型为 ;F1自交,F2的性别分离比为 。
②基因型为 的雄株与基因型为bbtt的雌株杂交,后代全为雄株。
③基因型为 的雄株与基因型为 的雌株杂交,后代的性别有雄株和雌株,且分离比为1:1。
完成下面有关DNA分子的概念图。
根据“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是根据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 反应,鉴定生物组织中某种有机物的存在。
(2)鉴定成熟梨果实内存在还原性糖所用到的试剂是 ,该试剂与细胞内可溶性糖中的还原性糖如 发生反应,形成 色沉淀。
(3)鉴定花生子叶中存在脂肪,所用到的酒精作用是。
(4)鉴定黄豆组织中存在蛋白质时,先向试管内注入2mL黄豆组织样液;然后向试管内加入2mL双缩脲试剂A,摇匀;再向试管内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摇匀。为什么只加3~4滴双缩脲试剂B而不能过量? 。
下图表示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其中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Ⅳ是生物大分子,图中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X是____________,Ⅰ在小麦种子中主要是指____________。
(2)图中Y和Z分别是 、________,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染色,可
使Ⅲ呈现________色。
(3)图中P的结构通式为_ _____;其结构特点是。写出由P形成Ⅳ的结构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Ⅰ、Ⅱ、Ⅲ、Ⅳ中共有的元素是。
(5)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随着年龄增长明显减少的主要是。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 20 多种,其中有些含量较多,有些含量较少。下表中表示玉米植株和人体内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及其含量(占细胞干重的质量分数 / %):
元素 |
O |
C |
H |
N |
K |
Ca |
P |
Mg |
S |
玉米 |
44.43 |
43.75 |
6.24 |
1.46 |
0.92 |
0.23 |
0.20 |
0.18 |
0.17 |
人 |
14.62 |
55.99 |
7.46 |
9.33 |
1.09 |
4.67 |
3.11 |
0.16 |
0.78 |
(1)由表可知,在玉米和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 ______ 。其中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是 ______ ,你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玉米中氧元素的量多于人体中氧元素的量,为什么? _____________ 。
(3)根据上面的材料,我们可以推知,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并无不可逾越的界限,因为
________________ 。因此,我们可以说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 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某同学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
(1)取出显微镜后,放在实验台中间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对准通光孔。
(3)调整光圈,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白亮的视野。
(4)把玻片标本用压片夹夹在载物台上,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5)左眼注视目镜,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升镜筒,直到看到清晰的物象。
(6)使用高倍物镜观察时,先用粗准焦螺旋升镜筒,再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然后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看到清晰的物像。
(7)观察完毕,直接取下玻片标本,用纱布擦拭显微镜后还原,并放回原处。
指出上述操作中的错误,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