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印度的坚果油将驱动汽车
从大约一年前起,瓦拉巴伊·拉托德开始在印度焦尔瓦德附近种植一种名为麻风(Jat—ropha curcas)的绿色植物,它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希望。这种有毒植物的近乎黑色的果实有榛子那么大,含油量高达80%。长远看来,这种易于种植的植物可能会成为大规模生产生物燃料的基础。瓦拉巴伊·拉托德说:“使用从麻风树籽中提取的生物柴油将会改善全国的空气质量,并且能减少我们国家对外国柴油的依赖。”
研究人员的工作重点是,把麻风树籽油转化成可以替代机动车使用的传统柴油的燃料。转化麻风树籽油的化学方法必须简单。
印度盐和海洋化工研究中心(CSMCRI)主任高希及其同事已经在实验室里建好了这种生物燃料生产设备的样机。首先用机械方法压榨麻风树籽。除了得到须进一步处理的油外,还得到作为第一副产品的渣饼。接下来对榨出的油进行“酯化处理”。这时会产生甘油。经过提纯后的最终产品是一种几乎无味的清澈的金黄色液体。
这种生物柴油的第一批样品被送到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公司的实验室进一步试验。结果是,麻风树籽油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明显胜过传统的柴油。特别是它的硫含量非常低。此外,这种植物“柴油”燃料燃烧时完全没有气味,并且几乎不产生碳黑。“几个月前所有的人都认为,非食用油不可能符合严格的欧洲燃料标准。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可以的。”高希说。
高希得到了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农业专家克劳斯·贝克尔教授的支持。贝克尔为这个项目提供科学指导。他的工作重点是对这种植物进行优化。麻风树的许多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他说:“这种植物可以种在其它植物不能生长的土地上。因此,它不会和粮食作物争地,此外,麻风树有毒,这保护它免受许多害虫的侵害,并且饥饿的动物也不会光顾它。长期种植麻风树还能使贫瘠的土地重新变得其肥沃 ”
麻风树的优点并非鲜为人知。印度农民已经在贫瘠的土地上大量种植麻风树,其他国家也已经开始了麻风树研究计划。“然而,这是系统研究麻风树以及它作为能源供应者的潜力的第一次大规模尝试。”贝克尔说。研究人员已证明,这种植物可以提供优质的生物燃料。现在的问题是对这种植物及其种植条件和生产过程进行优化。
下列对麻风树“可能会成为大规模生产生物燃料的基础”的依据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种有近乎黑色的果实的麻风树易于种植,果实大、含油量高。
B.在实验室中用麻风树籽提取生物柴油,先用机械方法处理,且已经较为简单。
C.从麻风树籽中提取的生物柴油,得到广泛使用将会改善空气质量。
D.绿色的麻风树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希望,这种植物可以提供优质的生物燃料,这种生物柴油得到广泛使用将减少柴油进口。

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这种可以提供优质的生物燃料的麻风树只能种在其它植物不能生长的贫瘠土地上。
B.印度农民和其他国家已经在贫瘠的土地上大量种植作为具有巨大潜力的能源供应者的麻风树。
C.经过压榨得到第一副产品的渣饼,然后对其进行“酯化处理”和提纯,得到的最终产品是一种几乎无味的清澈的金黄色液体。
D.贝克尔教授及相关研究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对有生物柴油之称的麻风树这种植物及其种植条件和生产过程进行优化。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麻风树籽油转化成环保的符合严格的欧洲燃料标准的燃油已经成为现实,但整个生产流程需要优化。
B.有近乎黑色的果实的麻风树有毒,种植麻风树将毒死许多害虫和饥饿的动物。
C.长期种植麻风树这种绿色植物能改善生态环境,尤其能改良贫瘠的土壤。
D.麻风树很容易生长,不会受害虫及其它动物侵害,有很强的适应性。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金就是金属,包括铜、铁等。这里是指用铜、铁等金属所制的器皿、器物,特别是古代的铜器。它们不管是作为实用的或是祭祀的,都是铜及其合金所制的器物。古代把商、周的铜器叫做“吉金”,就是好的金,吉祥的金。这种冶炼方法在当时已很发达,已能制造合金。制造出来的器皿,很多都有刻铸的文字。现在一般所说的“金”是指金文,又叫“钟鼎文”。
商、周时代,诸侯贵族常常大批地制作铜器,上面刻铸铭文,现在陆续出土的不少。许慎有“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的话,可见汉朝时已有出土的。这种陆续的出土,到清朝末年,成为研究的大宗,拓本、实物,日呈纷纭,使人眼花缭乱。到了现在,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探讨就更加繁荣,方法也更加科学。从前的收藏家,不是官僚就是有钱人,他们的收藏,往往秘不示人。偶然有拓本流传出来,也不是人人可得而见之的。现在印刷术方便了,从器形到文字,大家都能看到,具有研究的条件,所以研究日见深入。发掘的方式,也愈有经验,愈加科学。从前出土的器物,辗转于古董商人与收藏家之间。它是哪里出土的?不知道。甚至一个器的盖子在一个人手里,而器本身则到另一个人手里。
从宋代到清代,大都把这类器物叫做“古董”,也叫“古玩”,是文人鉴赏的玩物。即或考证点文字,也是瞎猜。我们当然不能否认他们的考证功劳,但那是极其有限,远远不够的,还有许多错误,稍进一步的,把它们当作艺术品。西洋人、日本人买去中国的古铜器,研究它们的花纹。中国人也有研究花纹的。这种情形,始于六十多年前,这仍是停留在局部的研究,偶然有几个器皿作点比较。谈到全面地着手研究,我们不能不佩服近代的容庚容希白先生,他对于铜器研究的功劳是很大的。他著有《商周彝器通考》,连器形、花纹带铭文都加以研究;还著有《金文编》,把青铜器上的字按类按《说文》字序编排,例如不同器皿上的“天”字,都放在一块。这是近代真正下大气力全面地介绍和研究青铜器及金文的。此外,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也是很重要的资料。现在已有人着手重新把至今出土的商周铜器铭文加以统编,这就更加全面了,只是现在还没有出版。
对于文字的考释,能令人心服口服的,首推不久前故去的于思泊先生。他的考释最为扎实,决不穿凿附会。他还用古文字考证古书,成就比清末孙治让等人大得多了。到今天为止,容、于两先生的著作以及罗的《三代吉金文存》等,仍是我们研究铜器和金文的重要参考材料。随着条件的改善,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一定会愈来愈完备,愈来愈深入。
甲骨文也被附在金文之后,讲金石的书往往连带讲甲骨,不是附在前头就是附在后头。其实甲骨应和铜器同样看待,甲骨文是金文的前身。商代刻在甲骨和铜器上的文字,往往有很大的相似,所以甲骨也应放在我们现在谈“金”的范围。
(选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有删节)
下列关于“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把商周的铜器叫做“吉金”,金本来指金属,在文中主要指商、周时期祭祀时和生活中的用铜、铁等金属所制成的器皿、器物。
B.金文或钟鼎文就是现在一般所说的“金”,指的是商、周时期制造出来的金属器皿上刻铸的文字。
C.对于金文的考释,已作古的于思泊先生做的最为扎实,决不穿凿附会,在用古文字考证古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D.甲骨文常常放在金石之后,而且商代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和金属器皿上的文字有很大相似性,所以甲骨也属于“金”的范围。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周时代的铜器从汉朝已经开始陆续出土,直到清朝,各种实物和拓本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研究的可能。
B.古代的收藏家多为官僚和有钱人,他们的收藏一般很少给外人看,偶然有流传出来的拓本,也不是人人可得看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工作。
C.古人把金器当做“古董”或“古玩”,大多只是作为鉴赏的玩物,而不是研究的对象,所以,即或考证点文字,但其考证功劳也是极其有限的。
D.近代的容希白先生对青铜器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写的《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等,全面地介绍和研究青铜器和金文,把至今出土的商周铜器铭文加以统编。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发掘方式的科学,为深入地研究古代青铜器和金文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所以,这方面的研究也愈来愈完备,愈来愈深入。
B.古人在考证文字时,往往都是瞎猜,对于铜器的研究非常不成熟,而这其中的许多错误对后世的研究会起到一定的误导。
C.日本人和西方人也通过买的方式来研究中国古代的铜器,但是他们只研究铜器的花纹,且停留在局部的研究,作点器皿之间的比较。
D.尽管条件已经改善,但是容希白、于思泊、罗振玉三人的著作仍是我们现在研究铜器和金文的重要参考资料。

苍蝇
①苍蝇不是一件很可爱的东西,但我们在做小孩子的时候都有点喜欢他。我同兄弟常在夏天乘大人们午睡,在院子里弃着香瓜皮瓤的地方捉苍蝇——苍蝇共有三种,饭苍蝇太小,麻苍蝇有蛆太脏,只有金苍蝇可用。金苍蝇即青蝇,小儿谜中所谓“头戴红缨帽,身穿紫罗袍”者是也。我们把它捉来,摘一片月季花的叶,用月季的刺钉在背上,便见绿叶在桌上蠕蠕而动,东安市场有卖纸制各色小虫者,标题云“苍蝇玩物”,即是同一的用意。我们又把他的背竖穿在细竹丝上,取灯心草一小段,放在脚的中间,他便上下颠倒的舞弄,名曰“戏棍”;又或用白纸条缠在肠上纵使飞去,但见空中一片片的白纸乱飞,很是好看。倘若捉到一个年富力强的苍蝇,用快剪将头切下,它的身子便仍旧飞去。希腊路吉亚诺思(Loukianos)的《苍蝇颂》中说:“苍蝇在被切去了头之后,也能生活好些时光。”大约二千年前的小孩已经是这样的玩耍的了。
②我们现在受了科学的洗礼,知道苍蝇能够传染病菌,因此对于他们很有一种恶感。三年前卧病在医院时曾作有一首诗,后半云:
大小一切的苍蝇们,美和生命的破坏者,中国人的好朋友的苍蝇们呵,我诅咒你的全灭,用了人力以外的,最黑最黑的魔术的力。
③但是实际上最可恶的还是他的别一种坏癖气,便是喜欢在人家的颜面手脚上乱爬乱舔,古人虽美其名曰“吸美”,在被吸者却是极不愉快的事。希腊有一篇传说,说明这个缘起,颇有趣味。据说苍蝇本来是一个处女,名叫默亚(Muia),很是美丽,不过太喜欢说话。她也爱那月神的情人恩迭米盎(Endymion),当他睡着的时候,她总还是和他讲话或唱歌,使他不能安息,因此月神发怒,把她变成苍蝇。以后她还是纪念着恩迭米盎,不肯叫人家安睡,尤其是喜欢搅扰年轻的人。
④苍蝇的固执与大胆,引起好些人的赞叹。荷马(Homeros)在史诗中常比勇士于苍蝇,他说,虽然你赶他去,他总不肯离开你,一定要叮你一口方才罢休。又有诗人云,那小苍蝇极勇敢地跳在人的肢体上,渴欲饮血,战士却躲避敌人的刀锋,真可羞了。我们侥幸不大遇见渴血的勇士,但勇敢地攻上来舐我们的头的却常常遇到。法布尔(Fabre)的《昆虫记》里说有一种蝇,乘土蜂负虫入穴之时,下卵子虫内,后来蝇卵先出,把死虫和蜂卵一并吃下去。他说这种蝇的行为好像是一个红巾黑衣的暴客在林中袭击旅人,但是他的慓悍敏捷的确也可佩服,倘使希腊人知道,或者可以拿去形容奥德赛(Odssyeus。木马屠城的主角)一流的狡侩英雄罢。
⑤中国古来对于苍蝇也似乎没有“什么反感。《诗经》里说:“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又云:“非鸡则鸣,苍蝇之声。”据陆农师说,青蝇善乱色,苍蝇善乱声,所以是这样说法。传说里的苍蝇,即使不是特殊良善,总之决不比别的昆虫更为卑恶。在日本的俳谐中则蝇成为普通的诗料,虽然略带湫秽的气色,但很能表出温暖热闹的境界。小林一茶更为奇特,他同圣芳济一样,以一切生物为弟兄朋友,苍蝇当然也是其一。检阅他的俳句选集,咏蝇的诗有二十首之多,今举两首以见一斑。一云:
笠上的苍蝇,比我更早地飞进去了。
⑥这诗有题日《归庵》。又一首云: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⑦我读这一句,常常想起自己的诗觉得惭愧,不过我的心情总不能达到那一步,所以也是无法。《埠雅》云:“蝇好交其前足,有绞蝇之象……亦好交其后足。”这个描写正可作前句的注解。又绍兴小儿谜语歌云:“像乌豇豆格乌,像乌豇豆格粗,堂前当中央,坐得拉胡须。”也是指这个现象。(格犹云“的”,坐得即“坐着”之意。)
             十三年七月(1924年7月作,选自《雨天的书》)
纵观全文,作者提到苍蝇的那些优点和缺点?


作者引用了哪些古希腊传说,有什么作用?


作者引用小林一茶的诗有何作用?

作者对苍蝇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你觉得人们对苍蝇的看法区别如此巨大原因何在?

京剧流派艺术怎么“传”与“承”
刘连群
①流派传承,传是传递,承是承续。不传即不能流动,不承则无以成派。
②在某种程度上,一部京剧史也是众多艺术流派孕育、形成、涌兴、流布的历史,而传承贯穿着各个流派产生和发展的整个历程。即使是草创流派,也是要从前人那里传承的,这属于艺术延伸链条的前后衔接环节。流派的传承一旦中断,就只能是失去舞台生命的艺术遗产了。
③由于流派在京剧艺术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有关流派传承的研究、探讨乃至争议从未停息。实践证明,流派传承有着自身的规律与特性。
④流派作为艺术家的主观创造,必须得到客观的认可,包括观众的普遍欢迎和后学的争相追随,传承才能得以实现。否则,不论你多么新颖、独特,也无传承可言,这也证明了凡被传承的流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生存价值。
⑤随着科技手段的发达,各门学科的教学方式均已大为改观,而京剧却仍然主要通过传统的口传心授来进行教学,新技术、新工具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这是由京剧表演艺术的特点所决定的,演唱的咬字、发声、行腔和气口,身段和武打的造型、力度、节奏,内中构成韵味、韵律的精微变化,是任何曲谱和身段图都标不出来的,只能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并辅以反复示范,学生才能稍有领悟。而流派传艺属于教学的高级阶段,又深藏独家奥妙,就更非如此不可了。于是在当代新型的师生关系之外,同时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的感情因素,传者是否心甘情愿地倾囊相授,其效果大不相同。
⑥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入门“归路”如书法的描红、临帖,逐步掌握本派技法,目标先是要“像”,然后从形似达到形神兼备,就是深造有成了。关于学流派要“像”的问题,前些年多有论者引用齐白石老先生的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前一句肯定了“学"的必要性,无可争议;后一句则容易引起误解,在“学”的过程中,“似”是阶段性成果,怎么就会“死”了呢?“像”比“似”更进了一步,岂不必“死”无疑吗?后果如此严重,如不加分析地用之承学,极易造成迷惑和动摇。我想,老先生的原意是反对以“似”为满足,不思创新、进取。这固然不错,但断章取义则会忽视“学”的阶段性,而且借用到京剧流派上来,又需另加斟酌,这便涉及流派传承的多样性了。
⑦京剧表演不同于书画,“工具”就是演员的身体。由于生理条件的差异,善学者往往根据自身条件与流派的距离远近,在传承时有贴近或掌握技法后另谋一帜之分,如余派,孟小冬近乎前者,杨宝森属于后者,同样学余的谭富英、奚啸伯则又另有变化,他们在“学”与“似”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同样具有各自的艺术价值。近年有一种观点称:“学余叔岩最好的是杨宝森,学谭鑫培最好的是麒麟童。”片面地以是否独树一派定高低,以剥离为目的,恐怕原汁原味的余派、谭派、梅派以及程派等传统流派就都要断档了。况且,当前讲流派传承,带有强烈的抢救性质,有些重要流派后继乏人,就更不可忽视承学的阶段性和多样性了。
(选自2012年第10期《社会科学论坛》,有删改。)
下列关于“流派传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派传承具有阶段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教学方式也有很多,但唯有口传心授才能使流派发扬光大。
B.众多艺术流派都有其自身孕育、形成、涌兴、流布的历史,传承贯穿于流派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
C.流派是从前人那里传承下来的,流派的传承一旦中断,就意味着只能是失去舞台生命的艺术遗产了。
D.流派传承,传指的是传递,承指的是承续,传者是否心甘情愿地倾囊相授,会使承续效果大有不同。

下列有关流派传承的规律和特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流派作为艺术家的主观创造,须得到客观认可,即主观与客观统一,传承才能实现。
B.不传就不能流动,不承则无以成派,凡是被传承的流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生存价值。
C.流派传承只能够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并辅以反复示范来达到传承的目的。
D.善学者在传承时常依自身条件与流派距离远近,要么贴近要么掌握技法后推陈出新。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深藏独家奥妙的京剧表演艺术,随着科技手段的发达,在传承的过程中,必须借助新技术、新工具焕发生机。
B.京剧艺术的学习需要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并能创新进取,这便需要流派传承的多样性。
C.“学余叔岩最好的是杨宝森",这种说法恰好证明了一个观点:在京剧的传承过程中,求“像”、“贴近”是主流。
D.为了防止京剧重要流派的表演技艺失传,以剥离为目的的独树一派的做法不应提倡,而应肯定原汁原味的传承。

冬严梅劲
梅兰芳避难香港时,卓别林的反法西斯巨片《大独裁者》将在香港上映。当时,“皇后”、“娱乐”、“利舞台”三家影院都想争取这部片子的首映权。因为梅兰芳曾在“利舞台”演出过,所以“利舞台”经理找到了梅兰芳,请他想办法。
梅兰芳给卓别林拍了封电报,不久,便接到了他的复电,说他已电告他的影片代理人照办。过了几天,“利舞台”的经理果然很高兴地跑来告诉梅兰芳:明天上映《大独裁者》。这部影片,梅兰芳一共看了七次。梅兰芳认真地欣赏着卓别林在影片中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也欣赏着他这位老朋友反法西斯的胆略和勇气。
吸引着梅兰芳的,还有卓别林那卓越的演技和剧本涵义的深刻。卓别林的影片,打破了流行于当时的以大团圆收场的影片模式。他所扮演的角色,也多是喜剧形式、悲剧性格,有些还很像鲁迅笔下的阿Q。每当梅兰芳看到影片中的卓别林一个人越走越远,不知走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梅兰芳总是觉得辛酸,越发理解了他那愤世嫉俗的满腔热血。
一次,梅兰芳看了有“小梅兰芳”之称的李世芳的演出后,非常喜欢这个孩子,便收他为徒弟。他常对李世芳说:“看别人演出,可以看出值得学习的地方,也能看出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甚至看出错误以及值得总结的教训。你应多看我的戏,就等于给你上课,我每天可以给你一张票。”梅兰芳还暗地里经常去看李世芳的戏。每当他有了一点点的进步,或是看到哪里有点毛病的话,都会随时随地地给他指出。有时看到世芳脸上胭脂抹得太红,或者片子贴得过高,梅兰芳都要给他一一纠正过来。在梅兰芳的悉心教导和自己的潜心努力下,李世芳以“小梅兰芳”的称号大震。
一九三七年的上半年,梅兰芳依旧带着他的《抗金兵》《生死恨》等剧目和萧长华等演员一道,赴南京、汉口进行巡回演出。而中国的形势,却没有因为有这么多热血爱国者的抗争而变得有所好转。这一年的冬天,上海失守了。在此之前,梅兰芳两次赴日演出,在日本有着广泛的影响,在日本,梅兰芳获得了被称音译名字的殊荣。
也正因此,梅兰芳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留在上海,日本人不会把他怎么样;可在日本人占领的沦陷地区演出,无异于与侵略者合作,为民族的敌人粉饰太平。梅兰芳必须做出抉择。面对日本人彬彬有礼的拜访,梅兰芳屡屡谢绝。在老朋友冯耿光、许源来的精心周旋和策划下,梅兰芳度过了几个月惴惴不安的日子后,于一九三八年春天,赴香港演出。演出结束时,梅兰芳送走了其他同来的演员,自己却毅然息演舞台,在于德道八号租了一套公寓留居下来。梅兰芳说:“我有什么理由只管自己,不顾国家呢?”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梅兰芳和卓别林二人的惺惺相惜,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艺术基础,他们追求艺术且都
成就斐然。
B.“我有什么理由只管自己,不顾国家呢?”这铿锵有力的话语,表达了梅兰芳真挚的爱
国情感。
C.文章善于采用侧面烘托手法,如写“李世芳以‘小梅兰芳’的称号大震”,重在突出梅
兰芳的高超演技。
D.从文章内容内容可以推断出,《抗金兵》《生死恨》以金军侵宋为背景,是在通过这些

戏剧激发观众的抗日热情。
E、文章以“ 冬严梅劲”为题,意在突出梅兰芳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鲜明
的爱国情感。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梅兰芳“欣赏”卓别林的原因。
节选的这部分传记,表现出梅兰芳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
人生也许会面临许多次选择,但关键的选择并不会太多,文章结尾处写的梅兰芳的郑重选择,会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招 牌
〖英〗哈里特·思勒
帕帕·敦特一向非常喜欢花,他经营花店已经很多年了,花店坐落在一个十字路口旁。他工作非常勤奋,并且生活得也很美满,他甚至有足够的钱供他的儿子约翰上大学。
约翰也象他父亲一样喜欢花。虽然他想上大学,但他的理想是毕业后帮助父亲经营这个花店。
花店位于十字路口。尽管花店没有挂招牌,但由于帕帕·敦特多年的苦心经营,城里的人们谁都知道这儿出售的鲜花是全城最美的。
花店第一次开业时,挂着一块很大的招牌,上面写着:
本店出售美丽鲜艳的花
第一个来到花店的顾客对帕帕·敦特说:“我很喜欢你的花店,可不喜欢你的招牌。美丽、鲜艳的花,难道你就不可以卖别的种类的花吗?你为什么不把‘美丽鲜艳’删掉呢?”
帕帕·敦特欣然同意,认为这样很好,于是把招牌改为:
本店出售花
第二天,又一个顾客来到花店,他认为这个新开业的花店很使他称心如意,但他也不喜欢花店的招牌。他说:“假如你不在这儿卖花,又在哪里卖呢?帕帕·敦特,你应该把招牌上的 ‘本店’两字去掉,这样多简单明了。”
于是,帕帕·敦特又把招牌改为:
卖花
第三天,帕帕·敦特的叔叔来到花店。
“你这个花店很漂亮。”他说,“可是招牌太罗嗦了。‘卖花’,花当然是卖的,但是这样写,给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你为什么不把‘卖’字去掉呢?”
这样,花店的招牌上只剩下一个字:

又过了一天,本城的一个官员也来光临帕帕·敦特的花店。
“我们来到这儿,感到很荣幸。”官员说:“你的花店看起来很整洁,宽敞明亮。你是一个很善于经营花店的人,你的花店位置适中,橱窗布置得幽雅大方;不过,我对於你的招牌有些想法。‘花’,你的橱窗里摆满了美丽的花,那么你的招牌就是摆设了。人们看见这花,就会知道你出售花。所以最好是让你的花自己去说明吧。”
帕帕·敦特听从了官员的忠告,索性摘去了招牌。
路过花店的人们一看到橱窗里摆放着的鲜花,总是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最后,帕帕·敦特的鲜花远近闻名,盛誉不衰,没有人再去别的地方买花了。
这样,许多年过去了。
现在,帕帕·敦特要和儿子一起经营花店,他高兴极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渐渐变得苍老,对经营花店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
送走了那些看望约翰的人们,帕帕·敦特问儿子:“约翰,现在,你要为花店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哦,爸爸,我们首先要挂个招牌。在商业化的今天,它尤其是必不可少的。”儿子回答。
“挂个招牌,孩子?”
“对。”
“那么,招牌上写什么呢?”
“嗯,让我想想……就写‘本店出售美丽鲜艳的花’吧……”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老敦特听到顾客提出的建议,马上就付诸实施,说明他是一个没有主见的老板。
B.本文意在说明招牌只不过是一个形式,要想做好一件事需要热情、努力地工作,才能获
得成功。
C.做任何事情都要在摸索中才能前进,老敦特的花店走向成功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D.老敦特很有生意头脑,经营的花店位置好、花样品种多,加之他服务热情周到,因而把

花店打理得井井有条,这是他成功的原因。
E、小敦特在接手花店后,首先就是要挂个招牌,说明小敦特将要违背父亲的经营理念,注
重形式的宣传,而忽略了服务的周到。
请概括主人公父子的形象特点。
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结尾处再次提到起初招牌上的话有何用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