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祭祖的日子。近年来,一种新的祭祖方式在网络上悄然流行。网上祭祖这种方式既节省时间又经济环保,尤其是为许多远在异乡的游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下面对这种祭祖方式看法正确的是( )
①网上祭祖是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②网上祭祖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网上祭祖作为新出现的事物要被大众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④网上祭祖发展的速度慢,不可能成为新事物
|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② | D.①④ |
香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港湾,生活在此的普通居民创造了一大批中英混用的词汇,“hold住”就是其中一个。“hold住”是指面对各种状况都要能有所控制、把持和坚持,要充满自信,从容应对。该词语在2011因一档电视节目而爆红网络,成为新的流行词汇。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的来源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文化创新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础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没有底蕴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
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②繁荣当代文化要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③发展民族文化要互利平等、取长补短 ④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汉文化圈”各国的重要节日,但各国各地的春节习俗都有所不同:中国贴对联放爆竹,韩国祭祖先喝米糕汤,越南则祭神灵吃粽子。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①传统节日是展示民俗文化的舞台 ②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③文化因民族性而发展,因多样性而繁荣 ④人的精神活动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③ |
“士不可以不弘毅”之句中的“士”在封建时代泛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即“学而不仕者皆为士”。在我国封建社会,“士”为阶层划分(即士、农、工、商)中的“人上之人”。由此可知,兰州一中创校早期立“弘毅”为校训的初衷是为了培养“人上之人”的“士”。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显然与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时代要求相悖,这意味着对今天的兰州一中人来说,秉承和发扬“弘毅”精神和“乐育”思想应该
①处理好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关系②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③古为今用,与时俱进,反对文化守旧主义④以我为主,推陈出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③ |
2012年9月29日是我们的母校兰州一中建校110周年纪念日。作为甘肃省最早的官办新式学堂,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和辉煌的教育成就早已蜚声陇原,饮誉华夏。据此回答清末民初,兰州一中的创校先贤们取《论语•泰伯章》“士不可以不弘毅”之“弘毅”二字而立校训,取《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乐莫大焉”之义而立“乐育”教风。其后百余年之中虽校名几易而“弘毅”之志不坠,“乐育”弦歌不断。这说明
①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文化无形,校园不言。百余年来,兰州一中万千学子无不在“弘毅”校训的砥砺和“乐育”之风的沐浴下成长成才,母校文化的因子已融入一代代莘莘学子的血脉之中。这说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④人生的成败归根结底由文化环境决定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