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问题,完成下面小题。
我把贵妃给了日本人新加波胡月宝
“Darling(亲爱的),今天晚上松坂一郎就到了,你准备好明天晚上的晚餐,松坂的秘书在传真上指定要吃ChineseFood(中国餐)……”
What?ChineseFood?我不会做!"妻子莉莉安在电话的另一端尖叫起来。
“叫玛丽亚做,不就行了!”
“她是菲律宾人,怎么会呢?你请他到外面的中餐馆去,不就行了!”
“是松坂坚持要上门拜访的!日本人最喜欢这一套了。你找你妈来帮忙弄吧!反正明天晚上七点正,我要看到餐桌上的ChineseFood!你记得噢,这一宗生意是几百万的,务必把这宗生意抢到手!”
安德鲁不等妻子说完,就挂断了。
第二天晚上,松坂一郎准时上门。他给莉莉安送来一套和服,作为对莉莉安的厨艺的赞美。晚餐后,松坂在安德鲁的带领下,四处参观。
“安德鲁,你的家布置得非常古雅,这幅是贵妃醉酒图吧?”松坂在偏厅的左墙前停了下来,指着墙上的画问道。
“哦!哦!是的,是的,松坂好眼力,想不到松坂对中国画这么有研究!”安德鲁瞪着墙上的中国古装女人,心里有点慌了。这副画像自他懂事以来,就一直挂在这里了,可他从不曾正眼瞧过。
“说不上研究,稍有认识而已,杨贵妃在我们日本是相当有名的,安史之乱时,杨贵妃并没有死,我们的祖先把她救回日本了,她的坟墓就在京都,很多人还常常去凭吊呢!”
安德鲁傻了眼。他万万料不到松坂会突然用华语对他说起话来,他只好一知半解的唯诺着。安史之乱是什么?墙上这个女人是杨贵妃?从小受英文教育,刚从美国捧了商业管理硕士回来的安德鲁陪着笑脸,如坐针毡地听着松坂的日腔华语:“你看,杨贵妃醉酒的样子,太迷人了,这画上题的是李白的诗:云想衣裳花想容,题得好啊!”
松坂足足在画前站了十五分钟,对这幅《贵妃醉酒图》赞不绝口。安德鲁也破记录的陪站了十五分钟,陪看了十五分钟,虽然,无论他怎么努力,也看不出一个所以然。
“安德鲁,你的中国名字是什么?”松坂站在露台上,突然问了起来。
“中国名字?”安德鲁费力地想从记忆匣中找起来,可是,无论怎么翻抄,连个影子都想不起来。
“我的祖先是峇峇①,我们又是基督徒,所以,我没有中国名字。”安德鲁急中生智,掩盖了自己的窘态。
第三天早上,安德鲁坐在办公室里,为着激烈的竞争大伤脑筋。
“这是贵妃醉酒图吧!”
蓦然,松坂望着自已家里的中国古装女人的画像时,眼睛发亮的模样闪入脑海。
安德鲁的合约顺利地谈妥了,他踌躇满志,这是他第一次独当一面的硕果。
安德鲁送松坂上飞机的同时,也顺便接回了一个月前到中国去探路的董事长兼父亲大人。在回家的路上,安德鲁汇报了自己的成绩。
“安德鲁,偏厅里的画像呢?”
父亲回家后的次日早上,发现了偏厅墙上的空白。
“噢,那一个杨贵妃吧!我把杨贵妃送给日本人松坂一郎了!”安德鲁一脸的洋洋得意。
“爹地,一幅破旧的画换来一份三百五十万的合约,很合算的!”莉莉安一边切着盘子里的煎蛋,一边帮腔道。
父亲猛地放下了手上的热粥,深邃的眼睛凸凸然地突了出来。
“爸爸,我知道那是古董,多少钱?算是我跟你买好了!”
安德鲁对父亲的小器深不以为然。
老人家考虑了一个月,断然地做出决定。
“富商捐出价值七百万的字画与古玩”安德鲁看了秘书送来的联合报纸与秘书的翻译以后,匆忙地敲开父亲的办公室大门。
“我不想再有把贵妃送给日本人的事发生。”
父亲看也不看安德鲁一眼,平静地说。
注①峇峇:指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州、槟州等地,生活着一个独特的华人后裔群体,当地人称他们为峇峇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一宗生意是几百万的,务必把这宗生意抢到手!”安德鲁为了和松坂一郎做成生意,想方设法地讨好他,特意叫妻子莉莉安做中国餐。
B.安德鲁为了顺利签下生意合同,把松坂一郎喜欢的《贵妃醉酒图》送给他,反映出安德鲁所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没有认识到祖国文化的价值,具有局限性。
C.作为一个商人,松坂一郎看到《贵妃醉酒图》能侃侃而谈相关的历史知识,这种博取百家,见闻广博的做法,值得敬佩、学习。
D.“我不想再有把贵妃送给日本人的事发生。”安德鲁的父亲为了避免更多的损失,将收藏的古董捐出去,可见他排日情绪极为强烈。

E.安德鲁无知地“把贵妃给了日本人”让人心情沉重而又发人深省,这也正是这篇小说的价值所在:引起对年轻一代华人“文化断根”的反思。
文中用了哪些细节写松阪对《贵妃醉酒图》的喜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安德鲁把“贵妃给了日本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请结合作品内容进行探究。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面 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更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地埋在盘子上,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多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①活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一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6分)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阅读托马斯•刘易斯的《这个世界的音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随着我们生活在一起越来越拥挤,我们的通讯系统越来越复杂,我们彼此发出的声音变得更像噪声,是偶然的或无关紧要的,我们很难从这噪声里选择出有意义的信号来。当然,原因之一,是我们似乎不能把通讯仅限于携带信息的、切题的信号。假如有任何新的技术来传播信息,我们好像一定会用它来进行大量的闲聊。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使人聊以慰藉的是,听说较新的学科生物声学须得研究别的动物相互发出的声音中存在的类似问题。不管它们有什么样的发声装置,大多数动物都要发出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哝声。需要长期的耐心观察,才能把那些缺乏句法和意义的部分加以剔除。为保持聚会进行而设计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交谈话占了主导地位,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
然而总有一种持续不断的音乐潜在于所有其他信号之下。白蚁在蚁穴中黑暗的、发着回响的走廊里用头部敲击地面,彼此发出一种打击乐式的声音。据描述,这声音在人的耳朵听起来,像是沙粒落在纸上,但最近对这种声音的录音进行的摄谱学分析显示,在这敲打声中,有着高度的组织规律。这敲击声以有规律的、有节奏的、长度不同的短句出现,就像定音鼓部的谱号。
某些白蚁有时用上鄂的颤动来发出一种很响的、高音的咔嗒声,10米之外都能听见。费这么大的力气来制造这样一个音符,其中一定有紧急的意义,至少对发音者是这样。发出这样的大声,它必顺猛力扭动身体,以至于让反冲力把它弹到两三厘米的空中。
蝙蝠必须几乎连续不停地发出声音,以便借助声纳来察知周围所有的物体。它们可以在飞行时准确地发现小昆虫,并像有导向装置一样准确无误地向喜欢的目标快速前进。有这种高超的系统来代替眼睛的扫视,它们必定是生活在一个常伴有工业声、机器声的蝙蝠的超声世界里。然而,它们也彼此交流,也发出咔嗒声和高调的问候。另外,有人还听见,它们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
对“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中“面临的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通讯系统的复杂,我们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嘈杂。
B.由于“声音”的嘈杂,一些有意义的信号我们很难从中选择出来。
C.我们在通讯中所传递的信号并非全部是携带信息的、切题的。
D.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

对“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一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中短暂的沉寂是可以的,但长时间的沉寂就会令人恐惧。
B.自然界中需要对生物改进发声装置,过滤那些含糊不清的嘟哝声。这时就要有短暂的“沉寂过程”。
C.大自然中虽然存在着令人厌烦的“嘈杂”声,但生物的发声是必须的,有些还非常可爱,所以完全摒弃“声音”是绝对不行的。
D.因为自然界中的生物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所以我们不能禁止生物休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坛北派泰斗——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
①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 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②季羡林在北大是闻名遐迩的名教授,在全国是誉满天下的学术大师,可是在一般人眼里,他却远远“配不上”这些头衔,他衣着平常,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
③他走在人群中,绝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决不会感到紧张局促。总之,他没有一点“大人物”的架子,但是,他却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④季羡林走在校园里,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
⑤忽然一辆自行车停在他面前,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从车上下来,问道:“你是季羨林教授吗?” “是我。” “季先生,我没有什么事,我只想当面向您说一句:我很敬佩您。”说完,年轻人向季羨林鞠躬,转身上车,飞驰而去。甚至正开着车的年轻人, 认出了迎面走来的是季羨林,便立刻停下来,打开车门,走出汽车,双手合十,向季羡林深深鞠躬。人们这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心情,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
⑥没有“大人物”架子的季羨林,却蠃得了群众的极大尊敬,他靠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格的魅力。
⑦人格,乃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但高挂于人格之树并常开不败的人格之花,首推不是性格,不是气质,也不是能力,而是品德。这是人格之本。金钱买不来品德,权力换不来品德,邪恶压不住品德,历史忘不了品德,而且越是在金钱和权力面前,越是在邪恶猖獗的时候,越是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品德越是闪光,越是具有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⑧一位哲人说过:“伟大来自平凡。”这个平凡的真理,在季羡林身上得到了证实。 他平凡,平凡到不需要任何装饰,所以才会令人感到他的伟大。他这种平凡的伟大,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就是一个“真”字。“怀真情,讲真情”,这就形成了季羨林人格的独特魅力。
⑨季羨林对一切善良的人,从来都以真情实意相待。他对世人充满真诚的爱心。他爱亲属,爱朋友,爱师生,他爱与他童年时一起割草、玩耍,至今仍然目不识丁的农民;他爱一切爱过他、帮助过他的人;他还爱那些虽不知道姓名,但正直、善良的人。
⑩季羡林还以敢讲真话而闻名。早在1986年,他就写了《为胡适说几句话》一文, 震惊文坛。当时胡适还是个“反面教员”,人人谈胡色变,无人敢涉足这一 “禁区”,有朋友劝他不要写这样的文章,风险太大。季羨林认为,由于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胡适的评价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评价问题,而是一件涉及到许多重大学术问题的大事,自己有必要站出来说话,把真相告诉大家,还胡适以真面目。他的文章发表后,得到学界的普遍肯定和响应,开启了重新评价百年学术史的先河。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季羡林先生是位名教授,是学术大师,但他衣着平常、出门经常提着人造革旧书包,一般人都认为他不配当教授。
B.“人们这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心情,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季羡林先生的由衷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今社会崇尚物质忽视精神的拷问。
C.季羡林先生赢得了群众的极大尊敬,靠的是没有大人物架子。
D.季羡林先生勇敢地为胡适说话还胡适以真面目,非常鲜明地昭示出他对艺术、人才的远见卓识和对是非的认识标准。

E.本文通过对季羡林先生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真诚善良、 实事求是、顾全大局的高尚品德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敬仰之情.
这篇文章是写季羡林先生人格魅力的,可是直到第⑥段才开始涉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从全文看,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答:
文章第⑧段说“伟大来自平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 谈谈你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布拉格的歌声 [俄]彼特洛•洛斯基
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果然,短短三个小时之后,装甲车队便开入布拉格,而天空的广播也同时传来讯息,这次行动绝不是针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而是逮捕杜布切克分子(见背景资料)。
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杰夫卡夫斯基和战友一样,他心里非常焦虑,这次取名为“尤里复仇”的行动到底要持续多久?
街对面不远处是一个教堂,悠扬的钢琴声隐隐约约地从里面传出来,杰夫卡夫斯基情不自禁地侧耳细听,曲子有点像《伏尔加母亲》,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如果不是德军突然入侵,杰夫卡夫斯基想,自己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至少不会手里拿着枪。
杰夫卡夫斯基无奈地笑笑,看看天空,晴空万里,太阳照着脚下的城市,连影子都不见一点,这是个好兆头,久经战场的他可以肯定,战争已经结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因为天空连一架飞机都没有,这就说明伟大的莫斯科再次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这样想着,杰夫卡夫斯基便觉全身轻松起来,反复观察了下周边,没什么异动,便向远处的战友打了声招呼,自己一个人慢慢朝教堂走去。琴声已经停止,但教堂却并没有静下来,透过门缝,杰夫卡夫斯基看见一群孩子正整齐地唱着歌,什么曲子他听不出来,只觉得歌声在教堂里显得特别响亮。
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不由自主地走进去,想问问这首歌的名字,还想跟他们一起歌唱。然而,当他出现在那群孩子面前,歌声却突然停止,他们惊恐万分,稍小一点的女孩在往后躲。他抱歉地笑笑,刚想说自己的来意,一个男孩突然朝自己奔来,这是一个勇敢的男孩,他默默赞许。男孩大概跑得太急,在阶梯处绊倒。遇到这种情况,杰夫卡考斯基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向前搀扶。意外就发生在搀扶的那一刻,男孩拼命甩开他的手,大声哭诉:“坏人,你还我爸妈来,你们都是坏人!”与此同时,男孩竟然掏出一支手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的胸口,“啪”的一声,枪声在教堂里格外清脆。
杰夫卡夫斯基显得特别沉重,他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但当他发现男孩拿出手枪那一刻,还是习惯性地先下了手。教官曾训练他应对类似情况,所以,枪杀男孩的事情可以算得上一次对敌作战,他可以把战绩上报。但是,在枪声之后,他却只觉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他看见男孩的脸,竟然带着微笑,一种解脱的微笑。
当战友冲进教堂,枪口对准教堂里的孩子时,他挣扎着站起来,告诉战友,这里没有杜布切克分子,男孩完全是自己一时冲动而错杀,回去后,他会主动接受军法处置。
教堂里所有人默不作声,脸上有种奇怪的表情。因为就在刚才,他们亲眼看见杰夫卡夫斯基把男孩的手里的枪塞在自己怀里,一个军人竟然保护敌人的伙伴,简直是奇迹。
当杰夫卡夫斯基与战友跨出教堂的大门,外面阳光依旧明媚,整个布拉格宁静得像莫斯科的早晨,而就在杰夫卡夫斯基回头那一刻,透过教堂的大门,他看见那群孩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悠扬的歌声再次响起,越唱越响,歌声从门口飘出来,弥漫在布拉格的天空。
背景资料:1968年,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布拉格之春改革,希望借此摆脱苏联。8月20日,苏军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突袭机场并占领布拉格,逮捕了杜布切克,控制了捷克全境。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杰夫卡夫斯基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和战友一样心里非常焦虑,他们厌恶战争,想尽快结束。
B.主人公听到教堂传出像《伏尔加母亲》的钢琴声,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所以后来他去教堂只是想询问其名字。
C.小男孩脸带微笑,是一种解脱的微笑,是对“坏人”的抗议,是想到死后会在天堂看到父母的幸福。
D.杰夫卡夫斯基告诉战友,自己一时冲动错杀男孩,教堂里所有的人默不作声,因为面对敌人的枪口。

E.布拉格的歌声是呼唤和平的歌声,是人类精神力量的象征,代表着捷克斯洛伐克的希望和未来。
小说中多处描写歌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杰夫卡夫斯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杰夫卡夫斯基是合格的军人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在我们的5000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组成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家讳、内讳是家庭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下列对“姓名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名文化是一种经过数千年积累和演变,蕴涵着丰富内容的独特的文化系统。
B.姓名文化是一笔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对其他民族和周边地区都产生了影响。
C.“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D.姓名文化是一种活的传承,我们每个人都是它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下列对“人名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也更为丰富,商代天干地支可以入名。
B.春秋战国时期好以贱丑隐疾为名,西汉以后入名以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
C.南北朝就盛行二字人名,说明二字人名历史悠久,一直备受古人推祟。
D.我们现在流行的以辈次命名的传统,在唐宋时代就已经形成了。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里人们对自己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C.在春秋战国时期前,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入名禁忌已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D.作者之所以认为姓名文化是我国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我们的姓名文化那样与我们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