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78年初,凤阳县乃至安徽省尝试“包干到组”,小岗人也满怀兴趣把20户人家分成4个小组。没干多久,组里就产生了矛盾,于是每个小组又分“叉”,全队分成8个小组,还是干不好。一天夜晚,生产队召开社员会议。穷疯了的社员提议:这样干不好,干脆包干到户。大家最终拟订了3条意见:1.夏秋两季打的头场粮食要先把国家公粮和集体提留交齐;2.明组暗户,瞒上不瞒下;3.如果队长因此犯法坐牢,他家的活由全队包下来,小孩由全队养到18岁。到会的18户户主赌咒发誓按下红手印。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大包干”。
小岗人用18个鲜红的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蔚为壮观的一页。“大包干”诞生伊始,就有人责难说,这违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是资本主义;也有人说,“大包干”是机会主义。
就在有人对“大包干”提出质疑、改革处于关键时刻时,1980年5月31日,小平同志在同其他中央负责人就农村问题发表重要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开后,一些适应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邓小平扭转了乾坤》记者 靳生 黄勇
根据材料回答:
(1)为什么要实行“大包干”,“大包干”指的是什么?(4)
(2)“大包干”经历了哪几个步骤?为什么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支持?
(3)简要分析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我国农业发展主要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第一条 第十款: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对民用船只颁发捕押敌船及采取报复行动之特许证;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不得指定金银币以外的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法定货币。
第六条: 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第十条修正案: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得由各州人民保留。
——摘自1787年美国宪法
材料三 1920年代,“联省自治”思潮风靡一时,《时事新报》、《改造杂志》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从各个角度探讨了“联省自治”的紧迫性和可行性,许多名流包括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胡适等都站到了这一行列中。在吴佩孚公开提出“武力统一”的主张后,各省军阀纷纷主张自治,最早是湖南军阀赵恒惕,其后浙江、广东、四川、云南、广西、贵州、陕西、江苏、江西、湖北、福建等省纷纷跟进,省宪运动潮流激荡全国,广东军阀陈炯明认为,“古今万国不外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两种。大抵国小民寡,集权之制容或可行,否则无不用分权制者。美之合众,德之联邦,皆分权制。英之帝国,其属地如澳洲,加拿大等皆完全自治,实为分权之尤”。他认为中国广土众民,只能实行分权自治,才可养成“民治精神”,建设民主。
——摘自《中华百年祭·政治卷》
(1)针对材料一中所提问题,秦始皇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与之前的措施(政策)相比,其有何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美国联邦制确立的背景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民国初年“联省自治”运动高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认识。
清朝末年,社团勃发成为一时之政象,这些结社的共通处是团聚力量,谋求社团的政治目的,他们的存在及其领导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政治及社会的转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末学会数目的变化曲线
问题:
(1)观察变化曲线图指出清末学会组建的两个高潮分别出现在什么时期?
(2)图中学会组建呈现的第一次高潮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
(3)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学会重要创办人梁启超、孙中山两人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期间所做出的突破性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组西方思想家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评价
伏尔泰(1694-1778):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当我们还是野蛮人的时候,这个民族已有高度的文明了”;“在欧洲陷于迷信腐败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实行最有道德的纯粹宗教了”;“东方是一切学术的摇篮,西方的一切都是由此而来的”;“我们不能象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人类智慧不能想象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魁奈(1694 -1774,法国经济学家):“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没有人能否认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是已知的人口最稠密而又最繁荣的王国。”“胜过欧洲最文明的国家。”
霍尔巴赫(1723 -1789,法国哲学家):“中国可算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道德成为一切合理人们唯一的宗教,因之道德科学之进一步的研究,遂成为获得职务或立身致仕的唯一法门”。所以“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
——分别摘自谈敏《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渊源》和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二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徐继畲(1795—1873)《瀛寰志略》
(1)材料一中伏尔泰所言的“最有道德的纯粹宗教”和霍尔巴赫所言的“唯一的宗教”实质上是指同一事物,它最可能是指什么?
(2)你如何看待材料一中伏尔泰所说的“人类智慧不能想象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这一观点?
(3)材料一西方学者对中国及中国文化大加赞赏,而材料二中国早期维新派却赞赏美国总统华盛顿及美国的社会制度。对他们的这种赞赏,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解。
20世纪初的中国曾经掀起过一场激烈的西学与国学之争,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问题:
(1)以上材料中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请分析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思潮的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现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
阶段 |
留学方向和群体 |
人数 |
留学生代表 |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 |
留美幼童学生群 |
1872年起4批共120人 |
唐绍仪、詹天佑等 |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 |
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 |
严复、马建忠等 |
|
甲午战争到民初: 觉醒、救亡、革命阶段 |
涌向日本的留学群 |
推算当在22000人以上 |
宋教仁、蒋介石、 鲁迅、陈独秀等 |
留学欧美学生群 |
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 |
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
|
民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 自由发展阶段 |
留美学生群 |
推算人数达5362人 |
茅以升、闻一多、梁思成等 |
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群 |
共计有1700名以上 |
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等 |
|
留苏的政治家群 |
总计在1600人左右 |
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 |
|
留日学生群 |
当在20000人以上 |
郭沫若、苏步青、李大钊等 |
|
留欧学生群 |
当在5000人以上 |
徐悲鸿、李四光、朱德等 |
|
1979年到2000年: 新发展阶段 |
分布欧美日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
由教育部门派出的就达457700人 |
陈竺(现任卫生部长) 万钢(现任科技部长)等 |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材料二从1896至1945年的五十年间,中国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堪称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革命者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变卖嫁妆首饰一同赴日;钱恂任日本外交官时,带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和一个女婿去留学……
留日经历,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衡量国是的新标准,解放了中国儒生禁锢的灵魂,掀起了一股一浪高过一浪的民主革命运动,所以“没有留日学生就没有辛亥革命”,孙中山如是说。
材料三百年留美几涨几落。自1872年开始,清政府共派出四批留美幼童。清末北洋的留美学生,在自然科学与人丈领域成果斐然。待到清华大学公费留美开始后,又培养了钱学森、杨振宁等一批科学家,其中相当多的人,在朝鲜战争前后回到新中国效力。
(1)材料一表格中作者把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称为留学的拓荒阶段,试推测他的依据。
(2)根据材料一表格,指出民国初年留学方向有什么新动向?出现这种新动向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留日生、留美生的不同之处。近代留学运动给我们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