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未能瓜分中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 B.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势力的矛盾 |
C.义和团运动对侵略势力的打击 | D.中国人民不屈的反抗斗争 |
《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严格限制州县城市的商品交易 |
B.导致农村集市贸易无从发展 |
C.严格控制城市里坊与市的界限 |
D.抑商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停滞 |
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权力被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朝代是()
A.西周 | B.秦朝 | C.元朝 | D.清代 |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指出:苏联官僚主义的习惯势力,以党的领导干部为主体的特权阶层,对自由交流知识的限制和缺乏激励个人发挥主动性的制度,这一切使它在迎接未来的高技术革命方面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为此
A.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B.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 |
C.赫鲁晓夫发起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批判 |
D.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 |
上世纪70年代初,英国首相希思认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刮起狂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能“听任自己陷于孤立”,否则,“前景的确将是黯淡的”。这说明()
A.西欧一体化步伐加快程度加深 |
B.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欧日三足鼎力局面 |
C.两大阵营的对峙对抗局面加剧 |
D.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积极展开成效显著 |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提出了“和平演变”战略。这表明美苏()
A.全面“冷战”的局面正式形成 |
B.“冷战”的方式有了新的扩展 |
C.“冷战”已经代替了直接对抗 |
D.“和平”成为“冷战”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