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
《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材料三……一百年前,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几乎亡国,国父领导革命,推翻满清,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向人民许下富强的承诺。一百年前,中国历史只有朝代的更替,人民不能当家做主。“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民主的承诺。一百年前,中国社会贫富悬殊,文盲遍地。“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均富与教育的承诺。
——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纪念辛亥革命九十九周年讲话》
材料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下令剪辫子,形成一股强大的剪辫运动的社会潮流,被人们称为“辫子革命”。……到1917年,“民国成立,于今六载,南方人民久已将辫发剪除净绝,间有垂乘拖豚尾者,亦千百人中之一、二耳。”
——摘自《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
(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和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
“老爷”、“大人”,不许府属官员坐轿。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吸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
——摘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教科书
材料五 皇帝………加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金冲及《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
⑴上述两则材料表明《申报》对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中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民民”的用意是什么?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当时的时代要求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
(2)马英九在讲话中称“中华民国”的成立对人民许下一系列承诺,请结合史实概括指出孙中山一生是如何实践这些承诺的?
(3)根据材料四,简要说明“剪辫运动”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辛亥革命要采取剪辫子、改称呼、禁缠足等移风易俗的措施?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后“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是怎样“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82年,华盛顿一位过去的部下刘易斯·古拉上校,给他写了一封长达7页的信,列举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将原因归咎于共和制度,然后劝华盛顿担任“国王”。他回信道“……我很难设想我有什么行为竟会鼓励你写这样的一封信,在我看来,这封信包含可能降临到我国头上的最大危害。如果我还有一点自知之明的话,可以说你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讨厌你的计划的人了。”
材料二 列宁说:“无可争辩的历史经验证明,在革命运动史上,个人独裁成为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是屡见不鲜的事。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毫无疑义是彼此相容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华盛顿对尼古拉上校劝他担任国王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2)拿破仑是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典型代表。作为法国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他是怎样建立个人独裁的?他采取的哪些措施和活动体现了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的相容性?
(3)就华盛顿和拿破仑对个人独裁表现出的不同态度,谈谈你的认识?

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明朝有一本书自1606年传入日本后,日本的科学界、教育界、医学界将它奉为至宝。传抄、改编、译刻、研究,历久不衰。仅1637-1714年间,就至少被翻刻9次。他们称这部书“汇揽百学”。
材料二中国近代有位工程方面的科学家曾说过:“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一类的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他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
材料三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牛顿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判断这是哪本书?作者是谁?
⑵材料二中的他指谁?他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⑶材料三中的“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请列举两位对牛顿有重大影响的“巨人”。
⑷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牛顿曾有哪些重大“发现”?
⑸从上述三位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中,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2分)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是古代中国历史上三位杰出封建帝王。回答下列问题:
(1)“百代皆行秦政法”,列举秦始皇在制度创建方面的主要贡献。
(2)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则是另一类历史人物的典型。他开创了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为唐朝全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太宗更以其优秀的个人品质,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简述唐太宗在改善民生、和谐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唐太宗为后人所称道的优秀的个人品质。
(3)康熙在位60年(一说61年),最主要的贡献是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试以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是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两种方法解答以下问题:
(1)孙中山和甘地是“亚洲觉醒”中的两位先驱,他们分别被誉为“中国的民主共和之父”和“印度自由的灯塔与向导”,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二者为何能够赢得这样的盛誉?
(2)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指导思想)上有何不同
⑶依据下列材料比较分析影响两者走不同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遭到冷遇。孙中山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
材料二 1893年以后的22年中,甘地将印度教派的仁爱、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甘地主义”的思想。
——以上两则材料均引自人民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8年,河北开滦煤矿开掘了第一口竖井。为了运输煤炭,清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这条铁路于1880年兴建,1881年通车。铁路建成后,守旧人士认为机器会震动皇陵,破坏风水,因而加以反对,不得不把机器动力改成用驴马来拖车。
材料二  火车伸向远方的双轨、风驰电掣般的速度、欢快的轰鸣,毕竟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19世纪90年代末,反对之议已波澜不兴。1890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吏这样感慨:“任载之重如此,脚费之轻如彼,果能各处仿行,其利于民生者正非浅显。”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的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铁路运输业在百般阻挠下仍能发展壮大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历程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