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诸说不一。有人认为蕴含了某些生活哲理,请列举两点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
山 雨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①,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弄春晖:在春天的阳光里嬉戏玩耍。②拟归:打算回家。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弄春晖”一个“弄”字传神入化,赋予万物以生动的情态及和谐的意趣。 |
B.首句描写山中景致,形象描绘山川、草木沐浴在春光中的形态。 |
C.第三句诗人揣度客人心理,以退为进,转到对万里无云的无雨时节的描写。 |
D.“入云深处”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令人神往的意境,引起客人游山之兴。 |
②全诗取材于生活琐事,采用了虚实相映的写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效果。“莫为轻阴便拟归”这一句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请联系现实生活谈一谈。(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归嵩山作①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嵩山:又名嵩高山,在登封县(今属河南省)北,为五岳的中岳。作者开元中期曾隐居于此。②长薄:指随山麓延伸的林木丛。薄,草木丛生。王维与 齐名,皆为盛唐 诗派的代表。
对此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勾勒了一幅“清溪映带绵延丛林、车马行进悠然从容”的图画。 |
B.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营造出苍茫凄清的意境。 |
C.尾联表达诗人终于归隐嵩山脚下,断绝世俗交往的淡泊情怀。 |
D.从全诗看,诗人的感情经历了从孤寂清冷到萧瑟凄凉再到闲适自得的变化。 |
诗的颔联颇受世人推崇,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