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部分哲学家特别强调学习“修辞学”。所谓“修辞学”就是“不知道对与错、高尚与卑劣、正义与非正义,却发明了一种就这些事情说服听众的技艺,因此,尽管他对这些事情无知,却能在无知者中间显得比专家们更有知识”。他们的代表人物是 ( )
| A.苏格拉底 | B.普罗泰格拉 | C.孟德斯鸠 | D.康德 |
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访华被称之为“破冰之旅”。对“破冰”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 A.美国改变对华敌对态度 | B.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
| C.促进中美经济贸易合作 | D.相互认可意识形态 |
从国际关系及外交环境的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后最艰难和危险的是什么时期( )
| A.建国初期 | B.50年代中后期 |
| C.60年代末70年代初 | D.80年代末 |
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
| A.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提出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 D.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 |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说明( )
|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
|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
|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保证 |
|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专制制度的衰落 |
| C.西方文明的影响 | D.抑商政策的松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