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完下列各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老不复取:通“娶”,娶妻 | B.何意致不厚:宽厚 |
C.何乃太区区:见识短浅 | D.会不相从许:副词,有称代作用,代“你”。 |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 B.还必相迎取/会不相从许 |
C.府吏得闻之/便可速遣之 | D.吾今且报府/洵美且异 |
下列关于文段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段选自汉乐府诗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与南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B选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采用民歌中常用的起兴手法,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奠定全诗悲剧基调,同时,在结构上又引起下文的故事。
C、第二段写兰芝诉苦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反映她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有利于激起读者对其的同情。
D、从选文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的根源是焦仲卿对母亲的言听计从。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
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请对此措施进行评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顺民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心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①,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②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文王处歧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再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憔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姓名,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肢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吕氏春秋》)
【注】 ①桑林:古地名,传说是汤祭祀神的场所。②枥:压挤。枥手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王再拜稽首而辞曰 辞:辞谢 |
B.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贤:胜过 |
C.释群臣,服剑臂刃释:放走,遣散 |
D.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甘:甘甜 |
下列四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下养百姓,以来其心/家叔以余贫苦 |
B.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
C.残吴二年而霸/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D.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君王顺依民心的举措的一组是( )
①汤乃以身祷于桑林 ②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③文王再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 ④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 ⑤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⑥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
A.①②⑤ | B.②④⑥ | C.①③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历史上商汤以自己的身体作牺牲为民求雨的事例,说明汤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 |
B.文王辞去纣封给他的千里之地,为民请除炮烙之刑,一心要换取民心,其目的在于得到民心。因此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 |
C.文章重点叙述了越王勾践“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终于“残吴二年而霸”的事例,旨在说明只有“先顺民心”,方可“功名成”,以及“以德得民心”的道理。 |
D.本篇文章继承了孟子荀子重视民众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对民心的重视,在今天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3分)
(2)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4分)
(3)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商君者,名鞅.姓公孙氏。少好刑名之学,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乃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欲用商鞅变法,恐天下议己。商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教于民。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商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令行十年,家给人足,乡邑大治。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循其礼 循:遵循 | B.圣人不易民而教易:交换 |
C.学者溺于所闻溺:拘泥 | D.太子,君嗣也 嗣:继承人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因”字,与“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击沛公于坐 | 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
B.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
C.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
D.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
结合文意,请你谈谈商鞅变法十年“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的原因。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
(2)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3)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
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誂①其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②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
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③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④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选自《战国策》)
【注】①誂:逗引,诱惑。②昭阳:人名,楚怀王时相国。③孝己:商朝高京武丁之子,是有史的孝子。④出妇:被丈夫遗弃的妇女。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去楚之秦之:到……去 | B.长者詈汝詈:骂 |
C.以此明臣之楚与不与:赞同、赞许 | D.陈轸果安之果:究竟、到底 |
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可以作为陈轸在秦王前为自己辩解的依据的一组是()
①人誂其长者,长者詈之②誂其少者,少者许之
③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④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⑤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⑥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臣乎
A.①②③ | B.①④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认为,他离开秦国以后,必然故意要去楚国,目的是可以表明自己与楚国的真正关系。 |
B.陈轸认为如果他经常把国事泄露给楚王,那么楚王必定不收留自己。而昭阳也不愿意跟他共事。 |
C.秦惠王最终善待陈轸,只是因为他的口才好,连张仪也说不如他。 |
D.张仪在秦王面前诽谤陈轸,陈轸以生动、形象、风趣的故事说明了自己去楚国恰恰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复之楚,愿王杀之。
(2)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①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论语·先进》)
②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④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由:仲由,字子路。求:冉求,字子有。赤:公西赤,字子华。②兼人:指勇气有两个人的大。③财:同“材”。④私淑艾:靠学问品德使人私下受到教诲。请用以上选段的词语填空。
选段②孟子把教育的方法概括为五种,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最需自主探究的一种是“”;选段①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属于孟子所说的“”。以上两个选段体现了什么样的教育原则?请结合选段①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