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
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誂①其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②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
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③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④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选自《战国策》)
【注】①誂:逗引,诱惑。②昭阳:人名,楚怀王时相国。③孝己:商朝高京武丁之子,是有史的孝子。④出妇:被丈夫遗弃的妇女。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轸去楚之秦之:到……去 | B.长者詈汝詈:骂 |
C.以此明臣之楚与不与:赞同、赞许 | D.陈轸果安之果:究竟、到底 |
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可以作为陈轸在秦王前为自己辩解的依据的一组是( )
①人誂其长者,长者詈之 ②誂其少者,少者许之
③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④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 ⑤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 ⑥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臣乎
A.①②③ | B.①④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轸认为,他离开秦国以后,必然故意要去楚国,目的是可以表明自己与楚国的真正关系。 |
B.陈轸认为如果他经常把国事泄露给楚王,那么楚王必定不收留自己。而昭阳也不愿意跟他共事。 |
C.秦惠王最终善待陈轸,只是因为他的口才好,连张仪也说不如他。 |
D.张仪在秦王面前诽谤陈轸,陈轸以生动、形象、风趣的故事说明了自己去楚国恰恰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复之楚,愿王杀之。
(2)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弊,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军大恐,曰:“
为之奈何?”子贡曰:“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了、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移其兵欲以伐鲁故:故意 |
B.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报:报答 |
C.王置齐而伐越置:安置 |
D.必以其兵临晋临:逼近 |
下列各组句予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之伐鲁过矣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B.而以教常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
C.君因以兵迎之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 |
D.乃使子贡之越乃有二十八骑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六组,全部体现子贡“利口巧辞”的一组是()
①夫鲁,难伐之国②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③吾兵业已加鲁
矣④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⑤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⑥杀夫差
而戮其相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①④⑤ | D.②③⑥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鲁国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所以田常才要伐鲁广齐。 |
B.城高地广甲坚兵精而本无伐齐之心的吴王,在子贡的救鲁伐齐威晋以成霸业的蛊惑下,欣然踏上了伐齐的征稗。 |
C.为避免被吴王消灭,也为了能够灭掉吴国,在子贡的威逼利诱下,越王勾践高兴地同意派遣士兵帮助吴王伐齐。 |
D.为达目的,子贡以巧言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等,使他们觉得他在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从而心甘情愿地按他的意思进入战争。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予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2)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课内翻译: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 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 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 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 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厚其葬,高大其垄垄:田垄 | B.据以其所有共我共:同“供” |
C.暮夜求,必存吾存:问候 | D.今四封之民封:疆界 |
下列句子停顿不明,请为其断句 ()
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丘据这个人是受齐景公宠爱的近臣,是个曲意逢迎的小人,他死后,齐景公想厚葬他,遭到晏子的 反对。 |
B.晏婴认为梁丘据对君王不是真正的忠和爱,反而是蒙蔽了齐景公,阻塞了言路,使齐景公成了孤家寡人。 |
C.晏子犯言直谏,指出齐景公宠信梁丘据是不对的,而且阐述了自己对忠和孝的看法,他才是真正的忠臣。 |
D.齐景公是个开明的君主,他听从了晏婴的谏言,放弃了厚葬梁丘据的作法,而且广开言路,使朝政一新。 |
文本翻译: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
(1)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
(2) 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 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皆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抅求諲过失。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皆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麞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 |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撰写 |
C.深昧求贤之意也昧:冒犯 |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 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③遂制罢羽林之请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A.①②⑥ | B.①③④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
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
D.李揆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天启二年正月,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寻令赴前屯安置辽人之失业者,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在晋深倚重之,然崇焕薄在晋无远略,不尽遵其令。
十三山难民十余万,久困不能出。大学士孙承宗行边,崇焕请:“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别遣骁将救之。宁远去山二百里,便则进据锦州,否则退守宁远,奈何委十万人置度外?”承宗谋于总督王象乾。象乾以关上军方丧气,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承宗以为然,告在晋。在晋竟不能救,众遂没,脱归者仅六千人而已。及承宗驳重城议,集将吏谋所守。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在晋及张应吾、邢慎言持不可,承宗竟主崇焕议。已,承宗镇关门,益倚崇焕。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文龙既死,甫逾三月,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法司坐崇焕谋叛,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节选自《明史·袁崇焕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慷慨负胆略 负:具有 | B.晓其厄塞情形 厄:控制 |
C.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俾:使 | D.然崇焕薄在晋无远略 薄:轻视 |
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袁崇焕“负胆略”有“边才”的一组是()
①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②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
③十三山难民十余万,久困不能出 ④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
⑤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 ⑥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
A.①③⑤ | B.④⑤⑥ | C.②④⑥ | D.①②③ |
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崇焕为人正气有胆量,好谈兵,有边才。他动不动和退役老校谈边塞之事,他曾单骑出关了解关内外形势,返回朝廷时,能将塞外之事详细地汇报。 |
B.袁崇焕注意安抚军民,整顿边防,敢于果断执法。崇焕在关门,内抚军民,外整边防,曾查核到虚报名额的队伍,立刻斩杀一个校官,此事还惹怒了孙承宗。 |
C.袁崇焕与清廷议和,朝廷不许,但他坚持有力。他最初本想借议和兴复原来明廷失去的疆域,所以提议和大清议和,朝廷频频降旨劝阻禁止。 |
D.袁崇焕擅杀文龙,招致祸患,不幸身亡。毛文龙死后,清军大举入关,又使计策使皇帝对袁崇焕产生怀疑,最终崇焕被处死。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
(3) 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