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伯恩斯的《罗斯福:狮子与狐狸》,在这本书中他这样描述:“渐渐地,国家的信用机构变得奄奄一息了。危机四处弥漫,但那是一种怪异的、令人麻木的危机……它比一支入侵的军队还要可怕;它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踪,因为它位于人们的心中。它,就是恐惧。”这段材料主要描述了哪个历史事件

A.1929—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 |
B.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的“滞胀” |
| C.第二次世界大战 | D.“9·11”事件 |
1919年4月底,虽经中国代表的据理力争,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仍然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列强的这一行径,引发了国人“积压已久的不满与愤怒”。从形成原因上,对“积压已久”理解全面的是( )
| A. |
五四爱国运动的激发 |
B. |
群众爱国意识的觉醒 |
| C. |
近代历史发展的结果 |
D. |
列强压迫中国的反弹 |
下表为天津两所学堂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课程设置,表中内容的联系与变化反映了( )

| A. |
百日维新的成效 |
B. |
统一学制的建立 |
| C. |
社会制度的演进 |
D. |
洋务人士的反思 |
在编撰《资治通鉴》过程中,面对多政权并存时期如何确定编年标准的问题,司马光认为,政权无论华夷大小强弱,须同等对待,不能独尊一国为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 )
| A. |
坚持务实治史的追求 |
B. |
推进华夏认同的志向 |
| C. |
强调民族对立的意图 |
D. |
独尊中原王朝的立场 |
唐中宗下令修改《氏族志》,至唐玄宗初年撰成《姓氏录》;书中对相关家族按照道德、功勋、血缘、籍贯,“等而次之”,对有官爵的“夷番酋长”也授予相应等级。此举( )
| A. |
维护了门阀制度 |
B. |
破除了门第界限 |
| C. |
改革了选官制度 |
D. |
削弱了士族集团 |
周人认为,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敛怨以为德”,为上天所弃;为此,周奉行“惟德是依”“敬天保民”。这主要体现了周人( )
| A. |
能够借鉴历史经验 |
B. |
推崇神权至上思想 |
| C. |
沿袭前朝价值观念 |
D. |
坚持礼法并重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