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黄金面具下的图坦王“真容”
1922年,英国探险家霍华德·卡特推开了印有“图坦卡蒙”封印的石门,使得图坦卡蒙王陵重见天日,让现代人窥见了三千多年前古埃及法老文化之一斑。
从陵墓当年的种种情形看来,图坦王的死亡好像很突然:墓室中部分装饰潦草;有些壁画上还溅有多余的颜料;墓穴叉窄又小,陪葬品只好被另置一间。但因被拉美西斯六世法老陵墓的瓦砾覆盖,图坦王陵得以毫发无损地保存了下来,成为迄今为止封存最好、出土文物最多的古埃及法老陵墓。
图坦王陵的墓室由两个真人大小、乌木镀金的武士雕像守卫着。里面的棺椁把墓室塞得满满的。外椁是四层木制圣拒,通体用黄金覆盖。外椁内是用整块黄色石英岩雕成的内椁,盖是用重达1.25吨的玫瑰色花岗岩制成的。庞大的石棺盖下,还有三层人形棺。最外层和第二层都是贴金木棺。最内层是黄金颜面人形棺,前后均用3厘米厚的金板制成,长1.83来,宽0. 51米,重110.4公斤。棺内即是图坦卡蒙的木乃伊,黄金面具套在他的头部和肩上。
在出土的大量奇珍异宝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要数那件做工精美、表情哀愁但又宁静的金制面具。它高约54厘米,宽约40厘来,重约10. 23公斤。同金棺一样,眼镜蛇和秃鹰徽章位于前额的中间位置;面其上镶饰着各种宝石和玻璃,眼睛由石英和黑曜石(一种像玻璃的石头)制成,眉毛和眼圈则是上好的透明蓝玉;面具下颌处垂着的胡须,象征着古埃及神话中的冥神奥西里斯。
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和金字塔一样,成为古埃及历史和文化的象征。人们似乎已经习惯通过这个标致而完美的黄金面具,想象法老图坦卡蒙的面容和气质。
1968年,英国利物浦大学的专家对图坦卡蒙木乃伊进行x射线扫描,发现死者头颅骨后有颇似血凝块的阴影,这与头部受重击的损伤非常相似。于是,他们得出结论:图坦卡蒙很有可能死于谋杀。
然而,2005年5月,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发表声明说,图坦卡蒙木乃伊的左腿有骨折痕迹,伤口的感染导致这位年轻法老早夭。至于头骨内的阴影,不过是在制作木乃伊过程中留下的。
2008年,一支由埃及考古学家扎希·哈瓦斯所领导的考古小组,对图坦卡蒙木乃伊实施了DNA检测和电脑断层扫描,结果显示图坦卡蒙竟然为近亲联姻所生,他是阿肯蚋顿与自己亲姊妹生下的儿子。此结论亦有相当的现实可能性,因为古埃厦法老王被认为是神的后代,所以,为了保持神圣的血统,他们崇尚近亲结婚。
最新研究成果被公布在2010年2月17日的《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这是目前最接近真相的科学答案:近亲结婚使图坦卡蒙罹患一些遗传性重疾,这是导致他死亡的最重要原因。除了身患重疾,图坦卡蒙和父亲一样腭裂,又和祖父一样足部畸形,这使图坦卡蒙不得不依赖工具行走。图坦王墓室中发现大量陪葬拐杖。“起初我们认为那是权力的象征,但他显然用过那些拐杖,因为他几乎难以站立”哈瓦斯说。
历史似乎和后世的人们开了一个大玩笑:人们通过黄金面具而推想并印于心中的俊美形象与新近公布的“身体羸弱,并有多种身体功能失调”的残疾人,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选自《文史参考》,有删改)
下列对图坦王陵的有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坦王陵因被拉美西斯六世法老陵墓的瓦砾覆盖而得以保存,才有机会让后人一窥三千多年前古埃及法老文化的踪迹。
B.图坦王陵的墓穴又窄又小,墓室中有些壁画上还溅有多余的颜料,部分装饰潦草,图坦王陵好像是仓促修建的。
C.图坦王陵墓室内的棺椁的外椁通体用黄金覆盖,内椁用整块黄色石英岩雕成,三层棺每层都用3厘米厚的金板制成。
D.图坦王陵出土了大量奇珍异宝,而那件上面镶饰着各种宝石和玻璃,前额中间位置缀有眼镜蛇和秃鹰徽章的金制面具最引人关注。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就保存完好的程度,出土文物的多少而言,图坦卡蒙王陵是迄今为止封存最好、出土文物最多的古埃及法老陵墓。
B.利物浦大学专家据死者头颅骨后有阴影推断图坦王死于谋杀;后又声明,头骨内的阴影是木乃伊制作过程中留下的。
C.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下颌处垂着的胡须,象征着古埃及神话中的冥神奥西里斯,成为古埃及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D.图坦卡蒙是身体羸弱,并有多种身体功能失调的残疾人,这个事实真相和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差距太大了。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人们对于法老图坦卡蒙俊美形象的想象,似乎来源于标致而完美的黄金面具。
B.古埃及法老王被认为是神的后代,为了保持神圣的血统,崇尚近亲结婚,因此近亲结婚在当时的法老家族中可能较为常见。
C.图坦王足部畸形,显然用过墓中那些拐杖,这最新研究的成果彻底否定了墓中拐杖是权力象征的看法。
D从“X射线扫描”到“电脑断层扫描”,科技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有可能还原真实的历史。
关于图坦卡蒙法老的死因,文中前后有哪几种假说?试加以概括。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她离我们很近
李佩甫
那是中午的时候,在一个聚会上,朋友来迟了,很惭愧的样子,一进门就试探说:我能不能喝一点酒?我想喝点酒。
他说,砰地一声,巨响。
阳光照在窗玻璃上,照出一片灿烂的暖意。他背对着窗子,神色迷离,说,就在我眼前,扣子都崩飞了,打烂了一扇玻璃。
我问,刚刚么?他说就刚才,就那栋楼,离我们很近。
他抿了一口酒,说我想不明白,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她丈夫跟我是一个单位的,她人很好。个高高的,长得很漂亮,人也很能干,处处要强。她才搬家不久,住160平方米的房子,装修豪华,家里不缺吃不缺穿的。就在不久前,她还刚升了职,是副总,单位还奖励了她一辆车,沃尔沃,高高兴兴的。没有任何迹象,没有一点征兆,一切都很正常。突然,来了这么一出。
早年呢?我说。
早年也没什么,早年是一阳光女孩。那时候她父母都是地一级的干部,幼儿园长大,上的都是重点学校,后来上大学,一路顺风顺水……你没见过她,很好一人儿,很有品位。我就纳了闷了,她什么都不缺,你说,她还想什么?
是不是夫妻感情?我说。
他说,没有啊。两人很好啊。都大学毕业……谁知道呢?前一天,有人还见他两口子拉着手逛商场呢,亲亲密密的,笑着跟人打招呼。转过脸来,就成了这样子。
那为什么?我说。
他说:谁知道呢。问遍了,都不知道,没有人知道。
他又抿了一口酒,喃喃说,单一的年代吧,我们渴望丰富。如今社会生活多元了,我们又向往纯粹。可单一了,必然纯粹,却又容易导致极端;多元了,必然丰富,却又容易走向混乱。怎么说好呢?
我说,没准,她是有病吧?
他说,谁有病?也许都有病,可你看不出来。在出事的前一分钟,她还好好的。上班了,打了开水,泡了一杯茶,抿了两口……谁能想到,她会突然跑上九楼,噗一声,跳下去,碎成了一摊地图。
他又说,如果有病,那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经过了物质匮乏的年代之后,我们也开始“享受”心理疾病了。看来,过程是不可超越的,当我们走过了一个阶段之后,当我们开始享受精神生活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该往何处去。
他说,到了一个坎上了,好好活吧,保重。尔后他又说,吃饭吧,吃饭。
于是,我们大口吃肉、吃米……吃着,他喃喃说:就那栋楼,离我们很近。
(选自《文化博览》2007年第12期)
22.第三段中“阳光照在窗玻璃上,照出一片灿烂的暖意”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23.小说的标题“她离我们很近”有什么含意?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4题。
书院清池
李元洛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池”,如供乐队演奏的乐池,让众人起舞的舞池,给文人挥洒的砚池。然而,书院的那一方清池却特别令我钟爱,我将那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
乡野之间有许多池塘,它们那天然的野趣,当然也令人留连,特别是久住尘嚣的人,天天囚禁在鸽笼般的居室,几乎不知池塘为何物,自然更愿一塘春水照亮他们蒙尘的眼睛。我喜爱乡野的池塘,然而,我最珍爱的,仍旧是书院那一方清池。每隔一段日子,我就要渡湘江而西,去它的身边小坐。
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唐代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的名句?除了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了。清池的身后就是岳麓山,山上百泉喷涌,潺潺的流水汇成了这一汪永不干涸的碧池。软缎似的清池上面,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荷的红艳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发出“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之后,才会将它吹熄。红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但不时还有白蝴蝶黄蜻蜓飞来,它们定会说:这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怎么不叫我们也来着着色?
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更令我徘徊。清泉之侧是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虽是千年书院,平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大煞风景了。这一曲清池,据说从前名“碧沼观鱼”,我以前来游时和友人说可以改为“洗心池”。人在世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正如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
从滚滚红尘中偷跑出来,小坐在清池之旁,读清池如同读一部佛典,可以消除你扰攘于尘世中的许多俗念与忧烦,好像远行人在赤日炎炎中于路边的一处凉亭歇息,让你疲惫的心得到片刻的休憩。说它像乐池吗?高雅的音乐固然悦耳,但即使是最清扬的丝竹之声,在这里也不免显得过于热闹,更不要说那些嘈嘈杂杂的现代流行乐曲了。能和清池相映成趣的应该是天籁与人籁,比如几句鸟语,数行书声。说它像舞池吗?水面确实滑如碧琉璃,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莲可以在水面凌波,但如果凡夫俗子们也来这里喧闹起舞,更于四周打上脚灯追光灯霓虹灯,那该是何等亵渎清景?红尘中的舞池已经够多了,何况舞池中还常常流传不清不明的新闻与绯闻,请保留书院中的这一方净土,不,净水吧。
不过,这清池究竟和什么相仿佛呢?如果有人说它像一方砚池,那我倒会欣然赞同,因为它们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池也是书院中的必备之物。清人顾陈土序的《砚》诗云:“小小墨池成巨浪,就中飞出北溟鱼。”身为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中的吏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肠,助我灵思,润我彩笔,让我也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于是,记不起是哪一天,我离开书院时就将这一方名砚带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怀袖。
(选自散文集《书院清池》,有删改
16. 作者蝉声,说夏蝉“操练”的是“古老而常新的乐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写唐代虞世南是夏蝉的知音有什么作用?
17. 第三段描缓书院清池景物,为什么说它“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
18. 作者为什么建议将收院清池的雅号“碧沼观鱼”更名为“洗心池”?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9. 从下列题中任选一题,写一段百字左右的赏析。
(1)简析《书院清池》的主题思想及表现。
(2)说《书院清池》的语言特色及其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
黄昏
刘绪源
①有一年春天,我因胃疾,成天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透过窗口,看见远处屋顶上一大群白色的鸽子时不时地飞起来,在天空中一圈一圈地盘旋着,翱翔着。我的心常会有些空落,常有一种寂寞乃至荒凉的感觉。是因为鸽子的自由自在,反衬出了我的无奈?细想想又不全是如此。更重要的,大概是从鸽子们那种自然的永恒的充满韵律感的行动方式上,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与人生的短暂。尤其是,病情好好坏坏老不见转机时,每当黄昏来临,鸽群散尽,当天空由淡蓝变为深蓝,晚霞由暖色调转向冷色调,沉沉的暗夜终于一步一步地无可挽回地降临并覆盖了整个大地时,病人的心,常常会在这种美丽而无望的变化中,悄悄地抽紧,过后又不知不觉地松下来,人便在冷寂中无力地睡去。
②一天,也是在黄昏时看着鸽子盘旋,我忽然记起了一本著名的小说《牛虻》。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那位无比坚强的意大利革命者,却极其害怕看到黄昏落日。那是因为,他曾在起义失败后逃出境外,在异国受了致命的伤害,曾一天天孤独地在野外的黄昏落日中等死。后来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却怎么也不能承受旧日恐怖情绪的袭扰,偶见窗外的黄昏景色,他的脸就会变得惨白。但他并不从此走向畏怯,相反,他比过去更勇敢了。这似乎十分矛盾,小时候读这本书时我最不能理解的也是这一点。我们从小被反复灌输进头脑里的英雄的概念,是不能有缺点和任何使之害怕的东西的。这位“牛虻”不仅那样地真实,而且那样地迷人,他在经历了死之绝望以后,竟更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变成了更加义无反顾的英雄。
③我当然不是英雄,却有一点是与那位异国的“牛虻”略有近似的——我在终于告别了医院和病床、告别了那扇曾无数次让我看到黄昏和鸽群的窗口之后,并没有变成小心翼翼的生命至上主义者,却变得更为超脱和勤奋了。我仿佛已经意识到自己极有限的生命力应该用在哪些地方,我的几本自己比较满意的书,差不多都是在那场大病之后写出来的。另外也有一点是与“牛虻”很不相同的,就是我越来越喜欢看黄昏的景色了
④人们是习惯于将人生的老年比喻成黄昏的。我离那样的年龄还很远。可是,较早地体验一下生命有可能渐渐离开自己时的心情,我想还是很有意义的。我从医院出来后,完成的第一个作品,是那本薄薄的《人生的滋味》。这是专门写给中学生看的。我当然知道,对于中学生来说,它显得老气横秋了;可我还是愿意为他们写这样的书。我觉得,即使是十几岁的中学生,也不应该只生活在自己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他们也应该有一点短暂的时间,想想未来,想想黄昏,体验一下人生的各种不同的风景。这会使他们紧张而喧闹的生活,变得更有滋味;也会使他们的性情,变得深刻而美丽。
⑤不仅是黄昏,我以为,人甚至还应该体验沉沉的黑夜。前不久,我和一群友人坐船到一个南方沿海城市去开会,深夜,我们围站在甲板上,对着满天的星光,唱一支又一支我们难以忘怀的老歌。我忽然记起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小说《高龙巴》,其中写到一位老水手,孤独地坐在船头,唱了一整夜忧伤的歌……一种悠远苍凉的感觉顿时浸透了我的全身。我想:高龙巴的时代,海上曾飘过老水手的歌;今天则飘过了我们的歌;几百年之后呢?一定又有新一代人的歌在海风中飘浮荡漾了。想到这些,我丝毫不觉得悲切凄凉,我只感到宇宙和自然的伟大;当然也想到了生命的短暂,但同时,也就更感到了人生的珍贵和美丽。
20.第一段中写道:“我的心常会有些空落,常有一种寂寞乃至荒凉的感觉。”
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答:
⑵从全文来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1.阅读第②③段,回答下面问题。
⑴第②段中“牛虻”的“真实”和“迷人”各指什么?
答:
⑵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自己“越来越喜欢看黄昏的景色了”?
答:
22.本文题为“黄昏”,却在最后一段写起了“黑夜”。这是不是一种“跑题”?请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答:
23.文学作品往往避免平铺直叙,“文似看山不喜平”是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赏析《黄昏》这篇散文在思路布局上的妙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人类体能的极限
⑴人类体能的极限在哪里?近百年来,人们总是希望通过田径运动来不断挖掘它,因为这项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运动。
⑵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体运动能力受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制约,必然是有极限的。但是,很多记录仍不断被打破,特别是“飞人”大战男子100米跑的世界记录在近7年就5次被刷新,今年北京奥运会,博尔特在“鸟巢”更是跑出了令人惊叹的9.69秒。
⑶那么,100米的世界记录就可以无限刷新了?德国运动极限领域的专家约翰·安马尔则不以为然。他将1056名男子选手和1024名女子选手的最好成绩输入计算机后预测出男子100米世界记录可能永远无法达到9.20秒。而上世纪70年代,美国生物机械学博士吉迪恩·阿里尔就从人体工程学角度预言,超过某个临界就可能导致运动员骨头断裂和关节组织脱离,这个临界点是9.64秒。他根据人体对抗空气阻力和体重对地面作用后的反作用力等因素计算,人以这个速度跑步尚不会引起肌肉损坏,而一旦超过这一极限,肌肉就有断裂的危险。然而,法国的佩龙内特和蒂博博士通过计算机得出的结论却是到2040年人类100米可以达到9.49秒。英国的安德鲁也做了一个统计学分析,他预测2156年男子100米能达到8.098秒,而女子100米将超过男子达到8.079秒。当然,这些都只是预测。每个世界记录诞生之初都有人觉得极限近在咫尺,但1936年杰西·欧文斯百米的10.2秒和2006年7月12日刘翔110米栏的12.88秒都已经先后作古。那么,人类体能的极限究竟在哪里?
⑷不可否认,在田径运动竞赛规则不变的情况下,每个项目都应该有一个极限成绩,而成绩取决于两方面: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能力以及场地、器材、气候和人文环境等。毋庸置疑,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提高运动成绩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撑竿跳高。布勃卡使用先进的玻璃纤维竿创下的6.14米的世界记录就比金属竿时期的记录提高了1.32米。但是科技因素在提高成绩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锦上添花,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才是核心动力。例如男子100米世界记录最近几年多次被牙买加选手刷新,就反映出牙买加黑人运动员在短跑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天赋。这种生物学因素往往是科技力量难以左右的,因为科技更多地体现在改变运动员的训练手段、训练后的医疗恢复和比赛的装备等。极好的身体素质、卓越的运动才能,加上科学的训练方法和不断更新的器材设备,很难预测未来的记录能达到多少。事实上,极限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追求极限的过程。
1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寄希望于田径运动来挖掘人类体能极限,是因为田径乃一切运动之母。
B.每个世界记录诞生之初都有人觉得人类体能极限近在咫尺,很容易被打破。
C.田径运动中的极限成绩涉及运动员素质和科技条件两个因素,前者是核心。
D.布勃卡多次打破撑竿跳世界纪录,主要为证明在该项目上他具有独特天赋。
1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界点”就是人类体能的极限,超过这个“临界点”,人类又向前进了一步。
B.对人类体能极限的预测,涉及生物学、物理学等原理,角度不同,说法各异。
C.运动员借助场地、器材、气候等方面的因素,有可能创造出更新的世界记录。
D.刘翔利用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定能打破他本人创造的12.88秒的最好成绩。
19.本文作者对“人类体能的极限”持怎样的看法,请分条陈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漫议中国“鼎”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毫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问鼎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它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缘、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
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
上世纪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采用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姿呈三足鼎立,双耳高耸,满身纹饰。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底座高0.5米,2米见方,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型,美观庄重。
2006年1月1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同年9月29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这是一位普通农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铭记这一千古盛事。
6、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B、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叫陶鼎,大约在4000多年前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C、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
D、鼎作为传国重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7、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
A、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毫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B、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C、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50华诞。
D、河北首灵寿县农民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铭记我国免征农业税这一盛事。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B、“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表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造。
C、李泽厚认为,鼎以其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成为我国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工艺品。
D、“世纪宝鼎”是体现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其夔龙纹饰、三足鼎立造型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