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你从表中不能得出的观点是
A.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 |
B.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的发展 |
C.俄国逐步实行了现代化 |
D.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
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
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
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
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
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A.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 B.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 |
C.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 | D.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 |
西方新航路开辟与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两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 B.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 D.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 |
明代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中出现以下说法:“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民家常业,不出农商”。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 | B.纲常礼教的愈趋严苛 |
C.当时社会在抑商问题上有松动倾向 | D.农耕经济衰退导致人们就业艰难 |
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时2.2亩,清康熙时1.5亩。然而当地很多村落却在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 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 |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经济繁荣 | 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村落得到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