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划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
张凝,沧州无棣人。少有武勇,倜傥自任。乡人赵氏子以材称,凝耻居其下,因挟弓与角胜负。约筑土百步射之,凝一发洞过,矢激十余步,抵大树而止,观者叹服。节帅张美之,召置帐下。太宗在藩邸,闻其名,以隶亲卫。淳化初,以其有材干,授洛苑使,凝领肃州刺史。真宗践祚,迁北作坊使。成平初,契丹南侵,凝率所部兵设伏于瀛州西,腹背奋击,挺身陷敌。凝子昭远,从行。即单骑疾呼,突入阵中,掖凝出,左右披靡不敢动。明年,契丹兵大至,车驾大名,凝据要害,断其归路。契丹宵遁,凝纵兵击之,尽夺所掠。四年,召还。时斥候数扰,转运使刘综惧飞挽不给,问计于凝。凝曰:“今当深入,因敌资粮,不足虑也。”乃自白豹镇率兵入敌境,生擒贼将,斩首五千余,降九百余人。庆州胡家门等桀黠难制,凝因袭破之。又熟户与生羌错居,颇为诱胁,凝引兵至八州原,降百七十余族,边境获安。时王超为总帅,以大兵中山,朝议择凝与魏能分握精骑,俟契丹至,则深入以牵其势。时魏能逗挠,退保城堡,众皆愤悱,责让能,凝独默然。或问之,凝曰:“能粗材险愎,既不为诸君所容,吾复切言之,使其心不自安,非计也。”上闻而嘉其有识。车驾观兵澶渊,凝率众抵易州。既而契丹受盟北归,所过犹侵剽不已,遂以凝为缘边安抚使,提兵蹑其后,契丹乃不敢略夺。改高阳关部署。明年议劳,就加殿前都虞候,卒。凝忠勇好功名,累任西北,善训士卒,缮完器仗,前后赏赐多以犒师,家无余资,京师无居第。真宗悼惜之,赠彰德军节度,遣中使护还京,官给莽事,厚恤其家。(选自《宋史·卷二百七十九》,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帅张美壮之壮:赞赏 B.以大兵顿中山顿:屯驻
C.车驾幸大名幸:宠爱 D.遣中使护丧还京丧:灵柩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凝“有识”的一组是
①凝一发洞过,观者叹服②今当深入,因敌资粮,不足虑也
③朝议择凝与魏能分握精骑④吾复切言之,使其心不自安,非计也
⑤庆州胡家门等桀黠难制,凝因袭破之⑥家无余资,京师无居第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凝年轻时威武勇猛,豪爽自信。他曾与同乡相约比试射箭,观看的人对他的技艺都很赞叹佩服。后来,节度使张美把他召到帐下。
B.太宗做藩王时,听到张凝的名声,就召他到王府作侍卫。淳化初年,官授洛苑使,兼任绣州刺史,后来,太宗又提拔他担任北作坊使。
C.张凝有智谋,善用兵。咸平二年,契丹大举入侵,张凝占据险要地势,截断契丹军队的退路,乘敌军逃跑之机,纵兵追击,取得了胜利。
D.张凝为官清廉,所受的赏赐大多用来犒劳军队;他死后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京城没有府第。真宗为此哀伤惋惜,对他的家人优厚抚恤。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人赵氏子以材称,凝耻居其下,因挟弓与角胜负。
(2)时魏能逗挠,退保城堡,众皆愤悱,责让能,凝独默然。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念去去,千里烟波,
(2),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3)人生如梦,
(4)楚天千里清秋,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6),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
(7)执手相看泪眼,
(8)羽扇纶巾,谈笑间,
(9)想当年,金戈铁马,
(10)千古江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瑜,其先范阳人也。父钦祚,仕至殿中监,出为义州刺史。瑜性凶狡,然隽辩骁果,骑射刀笔之长,亦称于当代。起家累为从事。天福中,授左赞善大夫。会濮郡秋稼丰衍,税籍不均,命乘使车,按察定计。既至郡,谓校簿吏胡蕴、惠鹗曰:“余食贫久矣,室无增资,为我致意县宰,且求贷。”由是濮之部内五邑令长共敛钱五十万,私献于瑜。瑜即以书上奏,高祖览章叹曰:“廉直清慎有如此者,诚良臣也。”于是二吏五宰即时停,擢瑜为太府少卿。
杜重威之镇东平也,瑜父钦祚为节度副使,及重威移镇常山,瑜乃诡计于重威,使奏己为恒州节度副使,竟代其父位。岁余,入为刑部郎中。丙午岁,父钦祚刺举义州,瑜归至郡。会契丹据有中夏,何建以秦州归蜀,瑜说钦祚曰:“若不西走,当属契丹矣!”厉色数谏,其父怒而不从。因其卧疾涉旬,瑜仗剑而胁之曰:“老懦无谋,欲趋砲烙。不即为计,则死于刃下。”父不得已而听之。时陇东屯兵扼其川路,将北趣蕃部,假途而因与郡盗酋长赵徽歃血为约,以兄事之。谓徽曰:“西至成都,余身为相,余父为将,尔当领一大郡,能遂行乎?”徽曰:“诺。”瑜虑为所卖,先致其妻孥,馆于郡中。行有期矣,徽潜召其党,伺于郊外。子夜,瑜举族行,而辎重络绎十有余里。徽之所亲,循沟浍而遁,至马峡路隅,举燧相应,其党起于伏莽,断钦祚之首,贯诸长矛。平生聚蓄金币万计,皆为贼所掠,少长百口,杀之殆尽。瑜尚独战千人,矢不虚发,手无射捍,其指流血。及窘,乃夜窜山谷,落发为僧。月余,为樵人所获,送岐州,为侯益所杀,时年三十九岁。
(节选自《旧五代史·列传十一》,略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我致意县宰,且求贷假:借
B.于是二吏五宰即时停黜:罢免
C.瑜归至郡宁:平息
D.为樵人所获,送岐州絷:捆绑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瑜生性狡诈的一组是()
①瑜即以书上奏②使奏己为恒州节度副使,竟代其父位③不即为计,则死于刃下④假途而因与郡盗酋长赵徽歃血为约,以兄事之⑤先致其妻孥,馆于郡中⑥至马峡路隅,举燧相应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③⑤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瑜工于心计,但最终却被人算计,他设计使自己成为一个清官的形象而获得高祖的称赞;为借路,他用官帽引诱利用赵徽,却反遭赵徽算计,损失惨重。
B.王瑜一生短暂却仕途顺利。他离家为官先从从事做起,天福年间获左赞善大夫一职,后受朝廷提拔为太府少卿,接着任恒州节度副使,还入朝做过刑部郎中。
C.王瑜骁勇果敢,擅长骑射。他在举家撤离途中遭到盗贼首领赵徽的暗算,最后只身一人与赵徽属下一千多人激战,箭无虚发,但终因寡不敌众,被盗贼所杀。
D.王瑜对待父亲的态度暴露出他的无礼及凶狠的性格。他在劝说父亲西逃时,脸色严 厉,父亲不悦,不愿听从,王瑜不顾父亲已卧病在床十多天,竟然拔剑相威胁。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览章叹曰:“廉直清慎有如此者,诚良臣也。”
(2)行有期矣,徽潜召其党,伺于郊外。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徐勣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勣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勣杖之,勣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勣,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勣恶亶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勣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帝谓勣曰:“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诏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勣不肯与京联职,固辞。迁翰林学士。国史久不成,勣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帝然之,命勣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勣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勣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勣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大观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对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勣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勣亦终不复用。以疾卒,年七十九。勣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节选自《宋史·徐勣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杖,姑涅臂以戒胜:能承受
B.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强迫
C.人怀异意,以新政沮:阻止
D.今五闰矣,未能成书更:经过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勣刚直守正的一组是()
①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②勣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③勣恶亶为人,辞不答④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
⑤勣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⑥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发兵讨伐交趾时,转运使发布官文,徐勣应命从军。由于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服役的人大多逃避。徐勣同情他们,为使一千多个被捉来的人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
B.徐勣一向关心百姓疾苦。担任通州通判时,曾亲自监督修筑海堤,以免海水泛滥成灾。担任太平州知州时,又曾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帝诏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
C.针对《神宗正史》久未编成的状况,徐勣认为原因在于史臣好恶不同,取材各有偏向,意见难以一致,所以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实的国史。他的见解和主张得到皇帝肯定。
D.皇帝曾命令徐勣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勣一再推辞,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徐勣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2)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2分,每小题3分)
质美者以通为贵,才良者以显为能。何以言之?夫豫章,天下之名木也,生于深山之中,产于溪谷之傍,立则为大山众木之宗,仆则为万世之用。因江河之道而达于京师之下,因斧斤之功得舒其文色,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刻画而文章成;闭绝以关梁,及隘于山阪之阻,功弃而德亡,腐朽而枯伤,不如道傍之枯杨。德美非不相绝也,才力非不相悬也,彼则槁枯而远弃,此则为宗庙之瑚琏 者,通与不通也。
人亦犹此。夫穷泽之民,据犁接耜之士,或怀不羁之能,有禹、皋陶之美,纲纪 存乎身,万世之术藏于心;然身不容于世,无绍介通之者也。公卿之子弟,贵戚之党友,虽无过人之能,然身在尊重之处,辅之者强而饰之众也,靡不达也。
昔扁鹊居宋,得罪于宋君,出亡之卫。卫人有病将死者,扁鹊至其家,欲为治之。病者之父谓扁鹊曰:"言子病甚笃,将为迎良医治,非子所能治也。"退而不用,乃使灵巫求福请命,病者卒死,灵巫不能治也。夫扁鹊天下之良医,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不知也。
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
凡人莫不知善之为善,恶之为恶;莫不知学问之有益于己,怠戏之无益于事也。然而为之者情欲放溢,而人不能胜其志也。人君莫不知求贤以自助,近贤以自辅;然贤圣或隐于田里,而不预国家之事者,乃观听之臣不明于下,则闭塞之讥归于君;闭塞之讥归于君,则忠贤之士弃于野;忠贤之士弃于野,则佞臣之党存于朝;佞臣之党存于朝,则下不忠于君;下不忠于君,则上不明于下;上不明于下,是故天下所以倾覆也。
(节选自《陆贾新语·资质第七》)
注:①瑚琏,古代祭祀时贵重的器皿,后常用来比喻人有才能,堪当大任。②纲纪,法度,法纪。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斧斤之功因:借助。
B. 然身不 于世容:容许。
C. 言子病甚 笃:严重。
D. 而不 国家之事者预:参与。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江河之道而达于京师之下 ∥ 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B.迎良医治 ∥ 父母之爱子,则 之计深远
C. 人君莫不知求贤 自助 ∥ 斧斤 时入山林
D. 佞臣之党存 朝 ∥ 虽臣虏之劳不苦
3.

下列各句的理解,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刻画而文章成
没有油脂浸润但仍有光泽生发,没有雕刻描摹但仍有色彩花纹出现
B. 纲纪存乎身,万世之术藏于心
将法度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内心保存着经历万世而传承下来的治国方略
C. 退而不用,乃使灵巫求福请命
扁鹊请求退出,不再用心,主人于是延请通灵的巫师祈求赐福来保全性命
D. 闭塞之讥归于君,则忠贤之士弃于野

如果耳目闭塞的指责回传给人君,那么忠贤之士就会被遗弃在民间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没有机会与外界联系,天下名木的下场可能还不如倒在路旁的枯杨,显示出"通"在体现事物价值上的重要性。
B. 公卿贵戚集团中并无过人才能的人却能凭借尊位重权飞黄腾达,这更加突出了那些缺少人引荐的民间贤士的悲哀。
C. 扁鹊精通医术却被患者父亲怀疑,灵巫无知却能大行其道,这实际上表明能否为人所知是能否"显"的重要因素。
D. 人君都希望能够得到贤明之士辅助,但是那些贤明之士却只愿意隐居在民间,这才导致最后出现天下倾覆的结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