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面这则消息改写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5分)
正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百余名香港特区的政协委员,共同提交了一份提案。提案指出,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先。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已经发挥并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把它们作为法定假日,就是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为此委员们建议增设清明、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的假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面是为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设计的三条广告词,请从中选出你认为最佳的一条,并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简要说明理由。
①现代汉语,一“典”即通。
②规范现代汉语半世纪居功至伟,传播中华文明五大洲声名远扬。
③一本字典,一位良师,一生收获。
最佳的一条是:(只填序号)
理由:
下面是关于“匠人与大师”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划线处的内容。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社会上常听到称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①?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②。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只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③。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语言综合运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一诗的最后一段,将征人来时风光与归时景象做了对比描写,情景交融,被推为千古名句。
请描写诗中征人归家时的情景。
要求:(1)符合原诗诗意,侧重心理活动描写。
(2)使用第一人称和比喻修辞手法。
(3)不少于200字。
语言综合运用。
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然后把画面内容正确描述出来。
要求:(1)运用第一人称;(2)描述生动,并以议论揭示寓意;(3)运用夸张和反复的修辞手法;(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准确、鲜明、生动;(5)不少于200 字。
名著阅读。从以下两题中獉任獉选一题作答。
(1)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小厮们不敢违,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宝玉自知不能讨饶,只得呜呜地哭。贾政还嫌打得轻,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板子来,狠命地又打了十几下。
贾宝玉为什么会遭受父亲贾政毒打?请根据原著概括原因。
(2)阅读下面的《巴黎圣母院》选段,回答问题。
我梦到的那个军官,跟您一模一样,也穿着一身漂亮的军服……也是带着一把剑。您叫弗比斯,这个名字很好,我喜欢您的名字,喜欢您的剑。
这是爱斯梅拉达对弗比斯的告白。爱斯梅拉达为什么会爱上弗比斯?请根据原著概括原因。
答:第(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