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看护父亲的孩子
[意]亚米契斯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呼吸很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
“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说句话吧!”
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
“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西西洛啊!”
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不要担心,他脸上发丹毒了。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自己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慰病人。
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
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士小姐!再见!”
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一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进来。西西洛站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那人回头一看,也叫起来:“西西洛!”箭似的跑到他身旁:
“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医院了,快把我担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好吗?我正要出院!天呀!竞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
“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父亲拉他走,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别急,父亲!请等一等!我现在不能回去。我在这里住了5天,已经把他当作你了。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神!他不能没有我。父亲!请暂时让我留在这里吧!”
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
“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进医院。进来的时候不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他准是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病人仍看着西西洛。
“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善良的孩子。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这几块钱你当作零用。再见!”父亲说完,吻了儿子的额头就走了。
西西洛回到病床旁边,病人似乎安心了,西西洛不离病人半步,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眼神也很和善,只是瞳孔渐渐缩小而且渐渐昏暗起来。西西洛紧紧握住病人的手,病人睁开眼,看了看西西洛就闭上了。
“他去了!”西西洛叫着。
“回去吧,善良的孩子。神会保佑你这样的人的,你将来会得到幸福的,快回去吧!”
护士把窗台上养着的花取来一束交给西西洛:“没什么可送你的,请收下这花当作纪念吧!”
“谢谢!”西西洛收下花,擦着眼泪。“但是我要走远路,花会白白枯萎的。”说完将花撒在病床四周,“把这花留下当作纪念吧!谢谢医生和护士小姐!谢谢大家!”又对着死者说:“再见!”
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叫他,西西洛想了一下,就用几天来已经习惯的称呼说:“再见,父亲!”说着取出衣服包,打起精神,缓缓走出去。
外面天亮了。
(摘自《精品小说》,有删改)
明明是西西洛认错了父亲,作品为什么还以“看护父亲的孩子”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小说首尾都有一段精短的最物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4分)
文中对病人有两处关于嘴唇的动作描写:①“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②“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病人到底要说什么?试作探究。(5分)
这篇小说描述了乡下孩子西西洛在医院看护父亲的故事,情节安排十分精巧,试作分析。(6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读图”时代阅读向何处去
①近日报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了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的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国民阅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年,在调查的识字城乡居民中,每月读一本书的人为51.7%,比1998年下降8.7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的阅读率为45.3%,比1998年下降了9.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则下降了7.8个百分点。我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者仅占5%。
②这一查结果颇令人感到困惑和忧心忡忡:我国是一个出版大国,各种书刊林林总总,红火火,根据同一调查,国民个人自费购买图书的人均消费额还在持续增长,何以读书的人反越来越少?难道购买的书都是为了送礼或摆样子?我国更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的价值观从来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何以在强调提高国民素质的今天,国民中有读书习惯者仅占5%?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根据调查预测,今后一段时间DVD、电视等其他媒体将利用自己的势进一步分流人们的注意力,分割人们的闲暇,国民读书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读书的人还会继续减少,难道书的传统价值和人类的读书兴趣真是面临了巨大的危机?!
③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确实是人忧虑的。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天人类获得知识的渠道已经越来越多元: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还可以从DVD、电视、互联网和各种琳琅满目的图像传播中获取,后者可以统称为“读图”。毫无疑义,与书刊单一的文字传播相比,图像传播(包括静态的图画和动态的影像)有着它天然的优势,因为图像传播是一种直观的形象传播,仅人人都能欣赏观看,而且它比文字更赏心悦目,枯燥的文字只是一种符号,而生动的图像形神俱备,活色生香;加之图像传播因其形式上的特点,它需要更凝练、更简洁地表现对象,往往洋洋数千言、数万言的文字篇幅,有时需一两幅画面就能表达,这种直观、形象、快捷、省时的特点,比长时间地咬文嚼字确要轻松省力许多,因而它更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更适合紧张工作和极度疲劳的现代人在心和生理两方面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是被“读图”的人分流了,而“读图”其实也是现代人获取知识和资讯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应该归入广义的“读书”范围之内;这样来看问题,所谓“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也许就没有那么严重。
④但我们在肯定“读图”的同时,还是要力提倡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因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童年是从“读图”开始的,先民们在没有创造文字之前,先是通过图画来传播有关信息;然后有了文字,然后人类从“读图”时代进化到“读书”时代。每个人类个体也是如此,孩提时代先看图,然后学会识字,然后在“读书”中慢慢长大成熟,可以说这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个普遍规律。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因为某些主客观的原因,反而慢慢养成了只会“读图”、不喜“读书”的习惯,久而久之,如果哪一天,我们真的丧失了“读书”的功能和兴趣,那到底是意味着我们人类的进化还是退步?
⑤不仅如此,作为书的主要载体的文字更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文字的阅读和接受需要读者的感悟和思考,它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高级的脑力劳动,是人类训练和提高自身思维思辨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文字写就的作品,不仅可以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而且更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一百个读者欣赏一部影视作品中的林黛玉,看到的都是一位演员扮演的林黛玉;而一百个读者阅读一部文字版的《红楼梦》,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林黛玉。文字传播的魅力超过图像传播处正在于此。所以,“读图”虽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但它不能也不应该替代“读书”,否则,人类的阅读功能和思维能力都会因之而退化。
⑥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读书”中的阅读原著和原典,更是一个民族传承文明最根本的途径,也是每个国民提高自身素质最有效的手段。这里,不仅“读图”不能替代“读书”,而且读各种快餐书也不能替代读原汁原味的原著。一个国民,如果能有一百首唐诗、一百首宋词、一百部中外经典在肚子里打底,那他自然就有一种底气,就会有一种气质自内而外透出来。只看有声有色的图像改编,不读原汁原味的原著;或是包里装两本时髦书摆摆样子,书橱里摆几部大书装点门面,不认真读书的尾巴随时都会露馅。正是基于此,在大量经典作品以图像改编和各种快餐方式传播的今天,我们真诚地吁请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的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对“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并“还会继续减少”的观象,作者先说“令人忧虑”,后来又说现象“也许没有那么严重”,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第④段中的“普遍规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分)作者大力提倡传统意义上的“读书”,理由有:(80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分)第⑤段中说,“读图”“有它存在的价值”,这“价值”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5.(2分)从第⑧段中找出与“那浅薄庸俗的尾巴随时都会露馅”对比着写的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分)对本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在第②段中,作者运用对比和引用资料的方法,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这一现象的困惑和忧虑。
B.在第③段中,作者运用比较的方法,说明图像传播具有天然的优势,“读图”往往更适合现代生活和现代人。
C.在第④段中,作者拿人类个体的成长过程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作类比,说明“读书”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标志。
D.在第⑤段中,作者运用举例的方法,表明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缘于读者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7.(3分)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文末补上恰当的句子。(不超过50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文化产业:全球新兴产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产业界定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在过去20年中,文化商品的国际贸易额呈几何级数增长。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近600亿英镑;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加发达,产值占GDP约五分之一,其音像制品占据了40%以上国际音像市场份额。
我国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在短时间内获得长足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新闻出版、影视、音像、演出、娱乐、艺术培训、文化旅游、文物、会展、网络等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这些已经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文化在我国被当成纯事业来看待,无论是投入、运作和管理,都由政府统一计划统一进行。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的事业性与市场性并存,产业化使文化得到迅猛发展。
文化产业化的一个显著结果,是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不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1年第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人均消费性支出1337元,同比增长4.2%;其中,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11.2%,速度快于其他支出。但也应看到我国文化消费呈现不均衡状态。我国2000年实际文化消费总量约800多亿元,距专家估计的潜在消费能力3000亿元有较大差距。
当今时代,高科技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火车头,同时也极大促进了文化艺术生产的发展和创新。今天,电子传媒及数字化、网络化的崛起,对于文化艺术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新技术的运用,不仅带来了文化作品本身的成功,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我国已经加入WTO,国外文化产业运用高科技手段所带来的结果,必然要对国内文化市场带来冲击。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为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武器,也为精神垃圾的制造和流传提供了可能。我们要主动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加强文化原创性创作与开发,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有效地打击各类形式的盗版和侵权行为,使我国文化产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1.下列对“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的一系列文化活动的总称。
B.文化产业不同于文化事业,后者无论是投入、运作和管理,都由政府统一计划统一进行。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特点是事业性与市场性并存,使文化得到迅猛发展。
D.文化产业发展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同时也能改变文化消费的不均衡状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文化产业经过20多年的培育,已经初步形成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着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不断增长,人民群众的文化支出增长速度快于其他支出。
C.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传媒及数字化、网络化的兴起,文化产业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D.高科技对文化产业是一把双刃剑,既为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武器,也为精神垃圾的制造和流传提供了条件。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必须走出国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让我国的优秀文化产品占领国际市场。
B.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和我们过去的观念落后有重要关系。
C.要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政府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统一计划和统一管理,应将文化上的投入、运作和管理交给市场。
D.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必将促进我国文化原创与开发能力的提高,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大脑是由10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这个数量级正好与银河系的星星一般多;如果把每一个细胞看作是一颗星,那么,大脑便是一个生物宇宙。
人,只要活着,脑细胞就能够发出各种频率的电脉冲。每个脑细胞都像是一台小小发电机,整个大脑就相当于100多亿台发电机,在日夜不停地飞速运转着。如果把这些电活动集中起来,足可点亮一只8瓦灯泡,这是一只永不息火的航标灯,引导着生命之舟破浪向前。如果把这些电活动辐射开来,它便在每个人的生命舞台上书写一部仅属于自己的动人篇章。
利用一种放大技术,可将脑细胞电活动放大一百万倍,并将其描绘在记录纸上,医学家称其为脑电图。依据脑细胞放电活动的频率的快慢,可将脑电图波分为4大类:成年人正常α波(8~13Hz)和β波(18~40Hz),儿童正常θ波(4~7Hz)和婴儿正常δ波(0. 5~3Hz)。脑电图技术的着眼点,多在于大脑的生理或病理变化,而对于人类所独有的那些神秘的、生机勃勃、流动着不断变化的方面,诸如心理品质、智力特征等,尚未能涉及。
如果把着眼点放在探索大脑整体功能、相干关系和运动态势,将整体的、相干的和运动的脑波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运算,然后,再将运算结果绘制成流动几何图形,那么,一幅幅灵活生动的大脑图像便可跃然纸上。这种脑波数据处理方法是全新的,叫做脑象图技术。
脑象图所研究的内容已经不是脑波频率之快慢,或幅值之高低,而是脑波运动轨迹所自行组织和构建的繁新花样。它所表达的意义,也不是医生讲的有病与没病,或正常与异常,而是大脑高级功能在整体层次上思维意识活动的简单与复杂,一般与新颖。
.下面对脑电图和脑图象的说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脑象图与脑电图都以大脑为研究描述的对象,然而它们研究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
B.脑象图和脑电图都记录并研究脑波的有关数据,然而它们处理数据的方法并不相同。
C.脑象图与脑波频率的快慢、幅值的高低无关。
D.脑象图与整体的、相干的、运动的脑波状态有关。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脑的一百多亿个神经细胞,像银河系的星星一样,都是各自独立存在和运动的。
B.成年人、儿童和婴儿的脑波频率分别是一些不同的固定的数值。
C.脑电图与脑象图是互不相干、各自独立地形成和发展的两种认识大脑的技术手段。
D.脑象图能更全面、更加深刻地揭示大脑的本质及其个性特征。

.根据文意解释“脑电图”的含义。(20字以内)
.填空
脑电图的意义:能够显示出【__________】;脑象图的意义:能够显示出【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西湖
巴金
还是在四月,我又来到西湖,房间面对西湖。不用开窗,便看见山、水、花、树,还有苏堤。我住在六楼,阳台下香樟高耸,幽静的花园外苏堤斜卧在缎子一样的湖面上。我每天几次靠着栏杆朝苏堤望去,眼光慢慢地在绿树掩映的苏堤上来回移动。忽然起了一阵风,樟树的香气吹到我的脸上,我再看前面明净的湖水,我觉得心上的尘埃仿佛也给吹走了似的。要是早晨雾大,站在阳台上,不但不见湖水,连苏堤也消失在浓雾中,茂密的绿树外只有白茫茫的一片。
很多人喜欢西湖。对于美丽的风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全国也有不少令人难忘的名胜古迹,我却偏爱西湖。我一九三○年十月第一次游西湖,可是十岁前我就知道一些关于西湖的事情。在幼小的脑子里,有一些神化了的人和事同西湖的风景连在一起。岳王坟就占着最高的地位。我读过的第一部小说就是《说岳全传》。我忘不了死者的亲友偷偷扫墓的情景。后来我又在四川作家觉奴的长篇小说《松岗小史》中读到主人公在西湖岳王墓前纵身捉知了的文字,仿佛身历其境。再过了十几年我第一次站在伟大死者的墓前,觉得来到了十分熟悉的地方,连那些石像、铁像都是我看惯了的。以后我每次来西湖,都要到这座坟前徘徊一阵。有一天下午我在附近山上找着了牛皋的墓,仿佛遇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于是小说中“气死金兀术”的老将军、舞台上撕毁圣旨的老英雄各种感人的形象一齐涌上我的心头。人物、历史、风景和我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活起来了,活在我的心里,而且一直活下去。我偏爱西湖,原因就在这里。岳飞、牛皋、于谦、张煌言、秋瑾……我看到的不是坟,不是鬼的化身。西湖是和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结合在一起的,它不仅美丽,而且光辉。
五十二年来我到西湖不知多少次。我第一次来时,是一个作家,今天我还是作家,可见我的变化不大。西湖的变化似乎也不太大,少了些坟,少了些庙,多了些高楼……人民的精神面貌是有过大变化的。说出来会有人感到不可理解吧,我对西湖的坟墓特别有兴趣。其实并不是对所有的墓,只是对那几位我所崇敬的伟大的爱国者的遗迹有感情,有说不尽的敬爱之情,我经常到这些坟前寻求鼓舞和信心。
  有一个时期我到处寻找秋瑾的《风雨亭》。她是我们民族中一位了不起的女英雄,即使人们忘记了她,她也会通过鲁迅小说中的形象流传万代。三十年代我写短篇《苏堤》时,小说中还提到“秋瑾墓”,后来连“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风雨亭也不见了,换上了一座矮小的墓碑,以后墓和碑又都消失了,我对着一片草坪深思苦想,等待着奇迹。现在奇迹出现了,孤山脚下立起了“巾帼英雄”的塑像,她的遗骨就埋在像旁,她终于在这里定居了。我在平凡的面貌上看到无穷的毅力,她拄着宝剑沉静地望着湖水,她的确给湖山增添了光彩。
  有一个时期我寻找过于谦的墓,却找到一个放酱缸的地方。当时正在岳王庙内长期举办“花鸟虫鱼”的展览,大殿上陈列着最引人注目的展品——绿毛龟。我和一位来西湖养病的朋友谈起,我们想起了三百多年前张煌言的诗句。苍水先生抗清失败,被捕后给押送杭州,在杭州就义。他写了一首《入武林》,前四句是: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我同朋友合作,借用了三、四两句把它们改成“油盐酱醋于氏墓,花鸟虫鱼岳家祠”。我们看见的就是这样。
又过了若干年之后,今天我第若干次来到西湖,“于氏墓”的情况我不清楚,“岳家祠”给人捣毁之后又重新修建起来,不仅坟前石像还是旧日模样,连堂堂大宰相也依然长跪在铁栏杆内。大殿内、岳坟前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同到了闹市。看来,岳王坟是要同西子湖长存下去的了。
  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八日
.文章为什么说“全国也有不少令人难忘的名胜古迹,我却偏爱西湖”?(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对西湖的坟墓特别有兴趣”,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内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观全文,试概括“五十二年来”西湖和西湖著名的坟墓经历了怎样的变化。(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文章的首段或末段中任选一段,作简明具体的鉴赏评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绝交的诗意
留白
①绝交是个耐人寻味的举动,它必得满足的一个条件恰恰跟它的结果构成反对。千金易得,知音难期。朋友该是人世间最能给人安慰和温暖的东西之一吧,何以先“交”而后“绝”之?不用说,那原因一定很复杂,其情感也势必很激烈,而绝交的诗意也正在于此。
②古人耿直,乃好绝交。《论语》里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易》也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可见先秦时代对友谊的好处已经颇有会心,尽管最爱研究君子与小人分野的孔子,还时常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感叹,但总的来说还不失为“温柔敦厚”。到了汉代,绝交的举动也随着人的内在自我的日益觉醒而火药味渐浓。这一时期断交的故事颇为不少,但把绝交当成天大事写进文章且青史留名的,东汉的朱穆要算第一人。品行很方正的朱穆,有感于一个叫刘伯宗的朋友“一阔脸就变”的丑行乃愤而与之绝交。他写了一封绝交信历数刘伯宗阳奉阴违的事实,还附了一首绝交诗云:“北山有鸱,不洁其翼。飞不正向,寝不定息。饥则木揽,饱则泥伏。饕餮贪汙,臭腐是食。填肠满嗉,嗜欲无极。长鸣呼风,谓凤无德。凤之所趣,与子异域。永从此诀,各自努力。”诗中朱穆自比为__________,斥刘伯宗为__________,骂得好不痛快!事实证明,朱穆果然开了一时风气。蔡邕在《正交论》里有“疾浅薄而携贰者有之,恶朋党而绝交者有之”的话,说的正是当时的盛况。后来南朝梁代的刘孝标甚至还写过一篇《广绝交论》为朱穆隔代声援。
③这其间,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管宁割席”了。因为朋友华歆在锄地时发现一片金子并将其掷出去(说明他眼里还是有金子),又在同席读书时被窗外车马经过的喧闹声所吸引而“废书出看”(说明他不甘寂寞),管宁就把好好的一张席子一刀两断,说:“子非吾友也。”在这则故事中,有一个在场的道具——席子,还有一个不在场的利刃——剪子或者刀。正是这一点,使管宁的绝交行为在其绝交性上超越了朱穆。撇开管宁在今天肯定交不到朋友的推断不论,那把看不清形制的刀具躲在历史的暗处闪闪发光,的确晃得我们这些现代人睁不开眼。
④有一段日子,我一直迷恋着那些绝交的故事。我常常想到另一个更为经典的案例,故事的主人公嵇康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奇文《与山巨源绝交书》里,魏晋之际最“酷“的美男子嵇康显得有些小题大做。读过这封绝交信的人都难免会犯嘀咕:老朋友山涛推荐的官儿你可以不做,可也犯不着“绝交”啊?绝交就绝交吧,干嘛又把人骂个狗头喷血?其实,想不通就对了。因为“刚肠疾恶”的嵇康不过借力打力,通过痛骂山涛表明坚决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立场而已。这封信最终成为把嵇康推向断头台的引线之一。众所周知,行刑前,嵇康顾视日影弹奏一曲《广陵散》,遂成千古绝唱。可在这唯美的死亡之前发生的“托孤”事件却未引起充分的注意。嵇康没有把八岁的儿子嵇绍托付给当时在场的哥哥嵇喜,却出人意料地交给了山涛,还对儿子说:“有山巨源在,汝不孤矣。”这不能不让千年后的我们大跌眼镜。正是这一刻,死亡的诗意和绝交的诗意才令人心动地交织在一起。
⑤对于今人来说,绝交不仅仅洋溢着童年的天真,甚至还有些残忍的奢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干嘛那么认真! 可你得承认,古人的顶真中的确散发着更多的人的气息。古之绝交者往往外表似儒而骨子里近道。朱穆写过儒学气很浓的《崇厚论》,可里面却有“德性失然后贵仁义,是以仁义起道德迁,礼法兴而淳朴散。故道德以仁义为薄,淳朴以礼法为贼也”这样放肆的话,可见他所说的“厚”其实紧贴着“道”。这和嵇康高喊的“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并无二致。礼失求诸野,道不同则不得不诉诸“绝交”。绝交其实是一种表态,这主要不是宣布和某个个体的分道扬镳,而是为在世俗与人海中奋力区别自我而发出的一声近乎绝望的呐喊。现代人绝交行为的减少不是出于理性的成熟,而是少了一些执着与操守,多了许多得过且过的私心杂念。
⑥我的绝交的故事主要集中在童年,但二十多岁时也和朋友写过绝交信。关于此点我只想说,绝交的滋味是很苦的,尽管里面多少残留着一些古典的诗意。
(选自《文汇报》05.5.13,有删改)
.第①段,“它必得满足的一个条件恰恰跟它的结果构成反对”这句话中的“条件”和“结果”是指□和□。
.第②段,多次引用孔子的话。引“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为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画横线的地方,应填入词语为:诗中朱穆自比为□□□□,斥刘伯宗为□□□□。
.对第③段的“那把看不清形制的刀具躲在历史的暗处闪闪发光,的确晃得我们这些现代人睁不开眼”一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那些不在场的剪子或刀的突然出现,令现代人大惑不解。
B.管宁断然绝交的理由与其过激行为,令现代人无法理解。
C.作为现代人是不赞同管宁与华歆因某些小事而断然绝交的。
D.管宁断交的决心与彻底的做法,让现代人大为感叹与钦佩。

.第④段,嵇康已与山巨源(山涛)绝交,为什么却将儿子“托孤”给山巨源?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第⑤段“对于今人来说,绝交不仅仅洋溢着童年的天真,甚至还有些残忍的奢侈”一句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人多了一些私心杂念,失去了童年的淳朴与纯真。
B.由于理性的成熟,今人反而缺少了勇于绝交的勇气。
C.今人少了一些执着与操守,因此绝交成了一种“奢侈”。
D.一些今人抱有得过且过的态度,失掉了古人顶真精神。

.从全文看,你认为绝交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