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
裴垍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四年冬,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自然帑①藏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
伏愿宫室舆马,衣服器玩,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则天下幸甚。”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和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藩为相材能不及裴垍,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注]①帑:收藏钱财的府库。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妻子怨尤之,晏如也尤:责怪
B.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勖:勉励
C.此固深期于卿等也期:约定
D.“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   寝:搁置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李藩忠直敢谏和清正自持的一组是(  )

A.①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②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
B.①藩性忠荩,事无不言②日又暮,何暇别作奏!
C.①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②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
D.①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②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并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戏作乐。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
B.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逐末,造成国贫家困,盗贼纷起。所以力谏皇上减省用度,以示崇尚节俭。
C.河东节度使王锷重金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尽管皇上已下旨让中书省拟诏批准,但李藩认为不可,并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力阻此事。
D.裴垍认为李藩有宰相的器度,向皇上推荐重用李藩。李藩任宰相虽然才能不如裴垍,但人品和裴垍一样清正自持,不像韦贯之那样待人傲慢苛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
译文                                            
(2)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
译文                                          
(3)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

龙渊义塾记

[明]宋 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敝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已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选自《文宪集》)

1.

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卜地官山之阴 卜地:选择地点
B. 俟其长,乃赴龙渊 受业 受业:传授学业
C. 无有所与 俾:使
D. 朋党而互相低昂 植:培植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 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
C. 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
D. 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2)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

(3)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数罟不入洿池(数罟:密网)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树木)
C.七十者衣帛食肉(衣:yì,穿)
D.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猪)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B.请以战喻
斧斤以时入山林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五亩之宅……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提出的措施,比上一段提出的措施更前进了一步。
B.最后一段孟子批评了统治者的暴政,摆出事实,揭穿谎言,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了比喻进行驳斥。
C.由“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一句可知当时年成确实不好,到了饿死人的地步。
D.结尾一句与开篇的“民不加多”照应,而且回应了梁惠王的疑问。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郭玉者,广汉洛人也。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乃着《针精诊脉法》传于世。弟子程高寻求积年,翁乃授之。高亦隐迹不仕。玉少师事高,学方诊六征之技,阴阳不测之术,和帝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帝奇之,仍试令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使玉各诊一手,问所疾苦。玉曰:“左阴右阳,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帝叹息称善。
玉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帝乃令贵人羸服变处,一针即差。召玉诘问其状,对曰:“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帝善其对,年老卒官。
(选自《后汉书方术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仁爱不矜矜:骄傲 B.一针即差差:差错
C.自用意而不任臣任:听凭 D.将身不谨将: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常渔钓于涪水②乃着《针精诊脉法》传于世
B.①翁乃授之②帝乃令贵人羸服变处
C.①臣疑其故②必尽其心力
D.①而医疗贵人②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涪翁与程高,是为了探明郭玉医术高明的根源。
B.郭玉向程高学习的主要是医方诊断、人体病理、阴阳变化、心理调节等。
C.文中写和帝的惊叹叫好,实际上就是衬托郭玉医术的高明。
D.文中写到郭玉医治贵人有时治不好,意在说明人无完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又,敦煌谷,妇女作裙,挛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⑥。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
[注] ①加五:增加五成。 ②挛缩:褶皱。 ③不赀:不计其数 ④区处:分别处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 ⑥醯醢(xī hǎ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责:需要。
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询:询问。
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资:资财。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皇甫隆治理敦煌、黄霸治理颖川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地方官获得拥戴,是因为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甚至与他们共享家产。
B.文中李衡、樊重种树虽然是居家理财的事例,但结合全文看,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与全书为民众提供谋生之术的宗旨是一致的。
C.作者广泛搜集各种耕作、种植、加工技术的知识,目的是为平民提供一部谋生致富的读物,所以把这本书命名为《齐民要术》。
D.作者把全书分为十卷,在每卷开头标上目录,并详尽交代相关内容,不追求词藻的华丽,用意是让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读懂。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禽,皆当呼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长则无袅娜之致   致:获得
B.得时闻鼓吹者     鼓吹:此指蝉唱和鸟鸣
C.鸟之防弋,无时不然  弋:用系有绳子的箭射鸟
D.隔婵娟而不使见者   婵娟:指月亮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垂柳之可爱写到蝉附鸟集,因而能让人“时闻鼓吹”,“耳则无时不悦”,于袅娜重柳的蝉唱鸟鸣中产生一片悦情,寻觅到一种生活的乐趣。
B.文章写鸟在白天有“虚患之念”,故“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清晨则无“防患之心”,故“自能毕其能事”“一鸣惊人”,两相对比,突出“鸟音宜晓听”的观点。
C.文章由“悦耳”引出一段关于“鸟声”的探幽发微的议论,句句写鸟,又似句句非止于写鸟:晓时鸟鸣,一无所虑,其声清月越明澈,自由透脱,此间岂无寄欤?
D.文末由“种树之乐”写到种树之“不便”在于“枝叶繁冗,不漏月光”,这是“树木无心”与“人无心”造成的。看似闲笔,实则体现了事物都有两面性的辩证思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