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民政部统计,2009年以来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4.8亿人受灾,死亡和失踪1528人。直接经济损失2523亿元。这反映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是
A 灾害种类多样但灾次较少
B 灾害种类少但灾次频发
C 灾害种类少且灾次较少
D 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
分析该表气候资料,回答问题。
(单位:气温°降水mm)
地点 |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全年 |
A |
气温 |
24 |
24 |
26 |
28 |
29 |
28 |
27 |
27 |
27 |
27 |
27 |
25 |
26 |
降水 |
3 |
3 |
3 |
3 |
30 |
465 |
617 |
351 |
267 |
56 |
10 |
3 |
1793 |
|
B |
气温 |
-13 |
-10 |
3.4 |
4.4 |
9.3 |
13.5 |
19.5 |
20.1 |
16.4 |
9.4 |
-1 |
-11 |
4.2 |
降水 |
10.5 |
5 |
22 |
47 |
71 |
81 |
135 |
169 |
112 |
57 |
24 |
12 |
739 |
|
C |
气温 |
3.1 |
3.8 |
7.2 |
10.3 |
14 |
17.1 |
19 |
18.5 |
15.9 |
11.1 |
6.8 |
4.1 |
10.9 |
降水 |
54 |
43 |
32 |
38 |
52 |
50 |
55 |
62 |
51 |
49 |
50 |
49 |
585 |
表中A地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 | B.温带海洋性气候 |
C.热带季风气候 | D.温带季风气候 |
表中B地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
B.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 |
C.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
D.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
表中C地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
A.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岸 |
B.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
C.南北纬40°~60°的大陆东岸 |
D.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
该图为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关于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气压带、风带,说法正确的是()
A.①表示东北信风带 | B.②表示赤道低气压带 |
C.③表示极地东风带 | D.④表示极地高气压带 |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的气压带、风带,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空气寒冷干燥 |
B.②处气流上升运动为主 |
C.③处空气温和湿润 |
D.④处气流下沉运动为主 |
下列气压带、风带容易产生降水的是)
①极地高气压带 ②赤道低气压带 ③盛行西风带
④副热带高气压带 ⑤信风带 ⑥副极地低气压带 ⑦极地东风带
A.①②③⑤ | B.②④⑤⑥ | C.②⑤⑥⑦ | D.②③⑥ |
由于受热不均而形成的气压带有( )
①赤道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 ④极地高气压带
A.① ② | B.② ④ | C.① ④ | D.① ③ |
地球的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作用,其中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则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上来,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很少的。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地面辐射 | B.太阳辐射 | C.大气辐射 | D.大气逆辐射 |
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吸收作用的主要成分是
A.氧、臭氧 | B.氮、氧 | C.氧、二氧化碳 | D.二氧化碳、臭氧 |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对应的字母主要是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
B.大气的反射作用——D |
C.大气的吸收作用——B |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