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①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②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③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 (2)从轼官于凤翔
(3)君立屏间听之 (4)未期年先君没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乡贡进士方之女蚓无爪牙之利 |
B.其后轼有所忘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C.已而果然有穴窈然 |
D.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2)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妻子对丈夫结交的朋友细心观察,提醒丈夫要警惕的两类人,一类是 二类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②段作者精心描绘了夫妻日常生活的言谈,请简要概括妻子形象。
阅读下面文字,文成下列各题
记先夫人不残鸟雀
苏轼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①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日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②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
苛政猛于虎,信哉!
【注】鷇①:kòu ,待母哺食的幼鸟。忮②:zhì ,害,嫉妒。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鸟巢去人太远去:距离 | B.武阳君,恶杀生恶:讨厌 |
C.而能驯扰驯扰:顺从 | D.可俯而窥也窥:偷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皆巢于低枝多于南亩之农夫 |
B.而能驯扰吾尝跂而望矣 |
C.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至则更相枕以卧 |
D.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
A.众鸟巢其上 | B.信于异类也 |
C.苛政猛于虎 | D.甚于蛇鼠之类也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翻译:▲
(2)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
翻译:▲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裴仁基,字德本,河东人也。祖伯凤,周汾州刺史。父定,上仪同。仁基少骁武,便弓马。平陈之役,以亲卫从征,先登陷阵,拜仪同,赐物千段。以本官领汉王谅府亲信。谅反,仁基苦谏见囚;谅败,超拜护军。
李密据洛口,帝令仁基为河南道讨捕大使,据武牢拒密。仁基见强寇在前,士卒劳弊,所得军资,即用分赏。监军御史萧怀静止之,众咸怒怀静。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欲有奏劾。仁基惧,杀怀静,以其众归密,密以为河东郡公。其子行俨,骁勇善战,密复以为绛郡公,甚相委昵。
王世充以东都食尽,悉众诣偃师,求决战。密与诸将计。仁基曰:“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世充却还,我且按甲。世充重出,我又逼之。如此,则我有余力,彼劳奔命。兵法所谓彼出我归,彼归我出,数战以疲之,多方以误之者也。”密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东都兵马有三不可当:器械精,一也;决计而来,二也;食尽求斗,三也。我按兵蓄力以观其弊,彼求斗不得,欲走无路。不过十日,世充之首可悬于麾下。” 单雄信等诸将轻世充,皆请战。仁基苦争不得。密难违诸将言,战,遂大败。仁基为世充所虏。
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及僭尊号署,仁基为礼部尚书,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行俨每战,所当皆披靡,号万人敌。世充惮其威名,颇加猜防。仁基知之,甚不自安,遂与世充所署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谋,令陈谦于上食之际,持匕首劫世充,行俨以兵应之,事定,然后辅越王侗。事临发,将军张童儿告之,俱为世充所杀。
(节选自《北史·裴仁基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弓马便:熟习。 |
B.简精兵三万简:挑选。 |
C.以逼东都逼:逼近。 |
D.世充却还却: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众归密其孰能讥之乎 |
B.王世充以东都食尽引以为流觞曲水 |
C.所得军资纵一苇之所如 |
D.将军张童儿告之不知东方之既白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仁基为激励士气,把军用物资分赏给部下,却遭萧怀静制止,这使两人的矛盾激化,并最终导致后者被杀,裴仁基本人叛变。 |
B.面对王世充的进攻,裴仁基和李密在战术上各有己见,但单雄信等将领支持李密,坚决反对裴仁基的主张,结![]() |
C.裴仁基父子在战败被俘后,凭借自身的骁勇善战,依然享有很高的名望,但由于得不到王世充的真正信任,便企图劫持王世充而效力于越王。 |
D.根据文本,可以看出裴仁基性格的多面性:他遇事会“苦谏”“苦争”,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也会因他人的猜忌而采取极端手段。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谅反,仁基苦谏见囚;谅败,超拜护军。
译文:
(2)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汜南(驻军) |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做边邑) |
C.焉用亡郑以陪邻(赔偿) | D.阙秦以利晋(使……减少) |
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行李之往来②今日之事何如? |
B.①夜缒而出②秦王还柱而走 |
C.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
D.①吾其还也②吾令人望其气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国在战争中曾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秦联合围攻郑国的直接原因。 |
B.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 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
C.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地焦急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 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傲横态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但对“退 秦师”的前因后果做了详细交代。 |
D.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 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渐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
翻译下列句子(9分,每句3分)
①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论语·季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线的部分断句。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取材于《墨子·尚贤》)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二,其父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第。
武后证圣初,诏九品以上陈得失。子玄上书,言:“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今群臣无功,遭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又谓:“刺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后嘉其直,不能用也。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迁秘书少监。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而萧至忠数责论次①无功,又仕偃蹇②,乃奏记求罢去。因为萧至忠上书,言著史之“五不可”,又言:“朝廷厚用其才而薄其礼。” 萧至忠得书,怅惜不许。楚客等恶其言诋切,谓诸史官曰:“是子作书,欲致吾何地?”
始,子玄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讥评今古。徐坚读之,叹曰:“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
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会其子为太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卒,年六十一。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殁后,帝读《史通》,称善。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取材于《新唐书》)
注释:①论次:编写。②偃蹇:困顿艰难。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课功殿,明赏罚课:考核 |
B.擢太子率更令擢:提拔 |
C.楚客等恶其言切切:恳切 |
D.朝有论著辄豫豫:通“与”,参与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 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 |
B.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
C.乃奏记求罢去 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D.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 |
子玄请于执政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 (臣子)随便接受官职不是忠诚,(君王)任意授予官职不是恩惠。 |
B.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 刘子玄为士人没有良知并甘心于这种祸乱之状而感到哀伤。 |
C.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 刘子玄苦于长官太多,想法、观点不能统一。 |
D.朝廷厚用其才而薄其礼 |
朝廷虽然重用他的才能,但却鄙薄他的为人。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刘知几少年时对《左传》颇感兴趣,听讲后还能辨析疑难。父亲了解了他的想法之后就答应教授他《左传》。 |
B.刘知几因为萧至忠多次指责他编史无成效,加上仕途不顺等原因曾自请离职,萧至忠最终并未答应刘知几的请求。 |
C.刘知几在编写《武后实录》时,因为意愿不能实现,于是就写了《史通》来讥评今古,引来徐坚等人的不满。 |
D.刘知几自视极高,在史学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后因替犯罪的儿子求情而遭贬。去世后,皇帝还是肯定了他的史学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