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  )(  )

A.吴荪甫的脸色突然变了,僵在那里不动,也不说话;他脸上的紫疱,一个一个都冒出热气来。这一阵过后,他猛地跳起来,像发疯的老虎似的咆哮着:他骂工人,又骂莫干丞以下的办事员……
正在为家乡农民暴动而烦恼的吴荪甫听见账房莫干丞报告说削减工钱的消息已经走漏了风声,引发了工人罢工工潮时,十分愤怒。(《子夜》)
B.卡秋莎对掌班瞧瞧,但接着突然把视线移到陪审员那边,停留在涅赫柳多夫身上。她的脸色变得平和而不失光泽,她的眼睛充满着光芒,这双眼睛对涅赫柳多夫瞧了相当久。
这是在法庭上马斯洛娃与涅赫柳多夫见面的情景。马斯洛娃认出了涅赫柳多夫,涅赫柳多夫心情非常复杂。(《复活》)
C.“姨娘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王夫人因为丫环金钏投井一事自悔,在屋中垂泪,宝钗安慰她去自杀的人也是糊涂之人,不为可惜,并说了上面这句话。她还拿了自己刚做的两套衣服给王夫人为金钏做妆裹。(《红楼梦》)
D.新年到了,葛朗台见女儿的积蓄不翼而飞,便严加追问,欧也妮只好承认把钱送给了堂弟。葛朗台很生气,把女儿锁在房里,只给她面包和冷水。为此,妻子被吓病了。他从公证人口中得知,妻子死了,欧也妮可以继承母亲的遗产,他才把女儿放出来。(《欧也妮·葛朗台》)

E、诸葛亮在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锦囊,并吩咐说:“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孙权采用鲁肃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刘备和赵云等到了南徐,依锦囊妙计破了东吴之计,娶了孙权之妹返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演义》)

科目 语文   题型 名著导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其他作文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简答题
(1)“痛恨高贤不再逢,临歧泣别两情浓。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诗中“泣别”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两位人物?他们分别的原因是什么?末两句写的是什么事?
(2)《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语”写道: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苑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请简述宝钗审问黛玉的原因和结果。

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①论古之人。颂②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①尚:同“上”。② 颂:同“诵”。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尚论古之人”的意思是:又向上追论古代人物。
B.“是尚友也”中的“尚友”指的是追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C.通过对如何交友的阐述,孟子提出了读书要“知人论世”的见解。
D.孟子以层层推进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交友的认识。

(2)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谈谈孟子对于交友的认识。

简答题。(任选一题)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投笔于地而对张飞曰:“所废之事何在!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
这位“先生”是谁?“先生”因何到“此小县”?到“此小县”后表现如何?张飞对“先生”前后态度有何变化?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咱们素日好处,再不用说。但今日你安心留我,不在这上头。我另说出两三件事来,你果然依了我,就是你真心留我了,刀搁在脖子上,我也是不出去的了。”
说这话的是谁?话中的“出去”是指什么事?“我另说出两三件事来”具体指哪些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②不挟①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 章下》)
【注】①挟:倚仗。
(1)关于“交友”,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阐述观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述。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