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25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国宴欢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在周恩来致欢迎词后,田中致答词。在谈到侵华历史时,他表示:“过去几十年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期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麻烦,我对此在此表示深切反省之意。”田中首相的这种说法
A.深刻反省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历史 |
B.说明了日本敢于正视历史 |
C.用麻烦二字是对侵华战争的轻描淡写 |
D.中日之间在国家利益、历史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
据李景汉《北平郊外乡村生活》记载:1930年对北京地区所作的调查发现,京郊一个村子不仅缠足之陋俗未割除,已婚117名妇女中缠足仍有31人,占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并仍以“没辫子不好看”和“带惯了”等理由拒绝剪辫。这一现象表明
A.传统陋习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 | B.人们的审美观念呈现多样化 |
C.当时北京地区有较为自由的社会风气 | D.辛亥革命在农村地区的影响有限 |
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1842年,英国女王在电灯下阅读关于鸦片战争的电报 |
B.1905年,潭鑫培表演的京剧被拍摄成影片 |
C.1936年,人们通过电视转播观看第十一届奥运会 |
D.1998年,中国人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上贸易 |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最具代表性的是()
A.中山装 | B.京剧 | C.交谊舞 | D.自由恋爱 |
50年代末到改革开放前,安徽凤阳流行着一段花鼓词说:“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出现上述情况的最本质和最直接的原因在于
A.社会秩序长期动荡 | B.经济体制一大二公 |
C.小农经济保守落后 | D.自然环境制约发展 |
1962~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 |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