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宗泽①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恶其直,置末甲。
吕惠卿帅鄜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②,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曰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率用其言上闻,从之。惠卿辟为属,辞。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假宗正少卿,充和议使,泽曰:“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庆源,自李固渡河,恐泽兵蹑其后,遗数千骑直扣磁州城。泽擐③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首数百级。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徒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泽出其不意,遣兵过大河袭击,败之。
(选自《宋史·宗泽传》)
[注释]①宗泽(公元10859——1128年):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宋代名臣。②埽:此指堤防。③擐(huàn):穿的意思。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卿辟为属辟:征召 | B.假宗正少卿假:借助 |
C.恐泽兵蹑其后蹑:追随 | D.诸将乞贷淬贷:宽恕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徒苦民而功未易集食禄而避难,不可也 |
B.乃上书其帅臣乃敢上璧 |
C.以孤军进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D.泽出其不意吾其还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泽自幼性格豪爽,有远大志向。参加进士考试,他敢于在朝廷面试时直陈其弊,被考官评为末等。 |
B.靖康元年,宗泽被推荐任和议使,他抱定不生还的信念决心不向金人屈节。参加讨论的大臣怕他妨害和议之事,不同意派他前往。 |
C.太原失守,宗泽认为不能食国家俸禄而躲避国家灾难,毅然前往积极备战,战时披甲登城亲自指挥作战,大获全胜。 |
D.宗泽审时度势,以寡兵孤将深入敌人军营,置之死地而后生。士卒一以当百,奋勇杀敌,打败金兵。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泽 兵 进 至 卫 南 度 将 孤 兵 寡 不 深 入 不 能 成 功 先 驱 云 前有 敌 营 泽 挥 众 直 前 与 战 败 之 转 战 而 东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
(2)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良辰、美景、贤人、雅事等方面描写兰亭聚会的盛况,表现宴会的豪华和与会人的快乐。 |
B.第二段由快乐转悲伤,抒发了作者由兰亭聚会引发的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 |
C.文章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表达上多直抒胸臆,极易引起读者共鸣。 |
D.文句骈散结合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音韵和谐,富于感染力。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揭示作者心情悲痛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仰观宇宙之大②趣舍万殊,静躁不同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⑤死生亦大矣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③④⑤ | D.②④⑥ |
翻译句子。
①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游钓台记
清·郑日奎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①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②卧游五岳,孙兴公③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注】①严先生:名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少年时很有才气,与刘秀(后来的汉光武帝)是同学好友。刘后来做了皇帝,多次征召其为谏议大臣,严子陵婉拒之并隐居富春江一带,终老于林泉间。②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观看,自称“卧游”。 ③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暇问名,颔之而已颔:点头 |
B.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迫:靠近 |
C.如披草寻磴披:拨开 |
D.觉视先生,悉在下风视:看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以过七里滩,必予告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B.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C.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
D.盍处一焉,以谢山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游历钓台,借助眼观、鼻嗅、舌品、耳闻,呈现出了其“神游”钓台的独特感受,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对那里景象的喜爱之情。 |
B.钓台实际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动的要飞起来的龙,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
C.山上景色优美,向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游览,可是船夫不同意停船靠岸,一番争议,船夫依然不从,作者向船夫致礼,表示道歉,方继续前行,登山游览。 |
D.这篇文章豪放之中有婉约之致,秀丽之中有清新之韵,其文气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造境写境,浑然天成。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2)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取材于《韩非子·十过》)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适君之故适:适合 |
B.少欲则能临其众临:治理 |
C.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与:任用 |
D.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馁:饥饿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君其用之其可怪也欤 |
B.刚则犯民以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C.夫易牙为君主味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
D.愎则不得人心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离卫国并不太远,卫公子开方却十五年没有回家看望父母,如此无情无义,管仲认为这不符合人之常情。 |
B.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并作为菜肴献给齐桓公。管仲提醒齐桓公,一个连自己儿子都不爱的人,又怎会爱别人呢? |
C.管仲向齐桓公推荐隰朋,认为他内心坚强行为廉洁,淡泊寡欲诚实守信,是个贤臣。齐桓公深表赞同,最终采用他的建议。 |
D.管仲死后仅三年,竖刁便伺机联合易牙、公子开方以及权贵大臣们造反,结果把齐桓公活活饿死,以至于死了三个月也没人去收尸。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句。
其 为 人 也 坚 中 而 廉 外 少 欲 而 多 信 夫 坚 中 则 足 以 为 表 廉 外 则 可 以 大 任 少 欲 则 能 临 其 众 多 信 则 能 亲 邻 国。翻译下列句子。
(1)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译文:
(2)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译文: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甲)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乙)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相夫子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 |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敛”,收敛 |
D.非我也,兵也兵:兵器 |
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则修文德以来之 |
B.后世必为子孙忧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
D.斯天下之民至焉则将焉用彼相矣 |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D.刘备,天下枭雄。 |
下列各组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孔子针对冉有说出的攻打颛臾的真正目的进行直接回击, 批评冉有这种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态度。 |
B.甲文孔子在批驳的基础上立论,正面阐发他的治国思想:对内要“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
C.孟子在乙文里也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统治者役民以时,治民之产,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 |
D.孔子和孟子都在文章里彰显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显示出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义虎记
(清·王猷定)
辛丑春,余客会稽,集宋公荔裳之署斋[1]。有客谈虎,公因言其同乡明经孙某,嘉靖时为山西孝义知县,见义虎甚奇,属余作记。
县郭外高唐、孤岐诸山多虎。一樵者朝行丛箐中,忽失足堕虎穴。两小虎卧穴内。穴如覆釜,三面石齿廉利,前壁稍平,高丈许。藓落如溜,为虎径。樵踊而蹶者数,彷徨绕壁,泣待死。日落风生,虎啸逾壁入,口衔生糜,分饲两小虎。见樵蹲伏,张牙奋搏。俄巡视若有思者,反以残肉食樵,入抱小虎卧。樵私度虎饱,朝必及。昧爽,虎跃而出。停午,复衔一麂来,饲其子,仍投馂与樵。樵馁甚,取啖,渴自饮其溺。如是者弥月,浸与虎狎。
一日,小虎渐壮,虎负之出。樵急仰天大号:“大王救我!”须臾虎复入拳双足俛[2]首就樵樵骑虎腾壁上虎置樵携子行阴崖灌莽,禽鸟声绝,风猎猎从黑林生。樵益急,呼“大王”。虎却顾,樵跽告曰:“蒙大王活我,今相失,惧不免他患。幸终活我,导我中衢,我死不忘报也。”虎颔之,遂前至中衢,反立视樵。樵复告曰:“小人西关穷民也,今去将不复见。归当畜一豚,候大王西关外邮亭之下,某日时过飨。无忘吾言。”虎点头,樵泣,虎亦泣。迨归,家人惊讯。樵语故,共喜。至期具豚,方事宰割,虎先期至,不见樵,竟入西关。居民见之,呼猎者闭关栅,矛梃铳弩毕集,约生擒以献邑宰。樵奔救告众曰;“虎与我有大恩,愿公等勿伤。”众竞擒诣县,樵击鼓大呼。官怒诘,樵具告前事。不信。樵曰:“请验之,如诳,愿受笞!”官亲至虎所,樵抱虎痛哭曰;“救我者大王耶?”虎点头。“大王以赴约入关耶?”复点头。“我为大王请命,若不得,愿以死从大王。”言未讫,虎泪堕地如雨。观者数千人,莫不叹息。官大骇,趋释之[3],驱至亭下,投以豚,矫尾大嚼,顾樵而去。后名其亭曰“义虎亭”。
王子曰[4]:余闻唐时有邑人郑兴者,以孝义闻,遂以名其县。今亭复以虎名,然则山川之气,固独钟于此邑欤?世往往以杀人之事归狱猛兽,闻义虎之说,其亦知所愧哉!
注释: [1]宋荔裳:宋琬(1614—1673),清山东莱阳人,字玉叔,号荔裳。顺治四年进士,曾官浙江宁绍台道。著名诗人。 [2]俛:同“俯”。 [3]趋(cù):同“促”。 [4]王子:作者自称。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仍投馂与樵馂:剩食 | B.如是者弥月,浸与虎狎弥:满 |
C.众竞擒诣县诣:报告 | D.请验之,如诳诳:欺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因言其同乡明经孙某 | B.虎负之出 因击沛公于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C.以孝义闻,遂以名其县 | D.藓落如溜,为虎径 |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作者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众人聚在宋公署斋,有位客人谈起了虎,宋公就讲起义虎的故事,并嘱咐我写下这篇记。 |
B.全文情节一波三折,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在人虎对立而缓和、而互信的过程中,突出义虎的形象。 |
C.文末的议论,作者为世间尚有“杀人之事”,尚有禽兽不如人而感慨不已,是记的点睛之笔,也是记的常见写法。 |
D.老虎尚义,本属诞而不经之事,然而在作者笔下,居然将一桩人虎互通情义、感恩报德的奇闻,写得动人心旌,而又催人深思。 |
用“/”给文中带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须 臾 虎 复 入 拳 双 足 俛 首 就 樵 樵 骑 虎 腾 壁 上 虎 置 樵 携 子 行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俄巡视若有思者,反以残肉食樵
(2)幸终活我,导我中衢,我死不忘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