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游钓台记
清·郑日奎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①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②卧游五岳,孙兴公③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注】①严先生:名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少年时很有才气,与刘秀(后来的汉光武帝)是同学好友。刘后来做了皇帝,多次征召其为谏议大臣,严子陵婉拒之并隐居富春江一带,终老于林泉间。②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观看,自称“卧游”。 ③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暇问名,颔之而已颔:点头 |
B.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迫:靠近 |
C.如披草寻磴披:拨开 |
D.觉视先生,悉在下风视:看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以过七里滩,必予告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B.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C.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
D.盍处一焉,以谢山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游历钓台,借助眼观、鼻嗅、舌品、耳闻,呈现出了其“神游”钓台的独特感受,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对那里景象的喜爱之情。 |
B.钓台实际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动的要飞起来的龙,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
C.山上景色优美,向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游览,可是船夫不同意停船靠岸,一番争议,船夫依然不从,作者向船夫致礼,表示道歉,方继续前行,登山游览。 |
D.这篇文章豪放之中有婉约之致,秀丽之中有清新之韵,其文气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造境写境,浑然天成。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2)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②。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合。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隋书·循吏传》)
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的名称。 ②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被嗟异 数:多次 |
B.以功除岷州刺史 除:授予官职 |
C.尽用市药 市:买 |
D.争就使君就:靠近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母氏所养②吾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
B.①以勤苦著称②皆以床舆来 |
C.①因留养之 ②因求假暂归 |
D.①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②不抚壮而弃秽兮 |
8.下列句子都有省略,省略对象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母氏)亲授书传
②令(公义)受道义
③每月集御前令(公义)与大儒讲论
④(公义)从军平陈
⑤为(病人)迎医疗之
⑥侧坐讯问(佐僚)
⑦其乡闾父老遽相晓(公义)曰
A.①②④⑤⑦ | B.②③④⑤⑥ |
C.②③④⑥⑦ | D.①②③④⑤ |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但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
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
C.辛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
10.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
②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记 句 容 叟袁 枚
舟过燕子矾,泊古寺,有叟训数僧。貌癯而古,须发堕落,高吟所作诗,齿缺不能音。揖而问之曰:“叟其有道者欤?”曰:“余非有道者,累于道者也。”询其姓,曰赵,句容人。母孕之即不茹荤,九岁齿决肉呕,遂绝之。誓不娶,年十九,母亡。
慕茅山三洞为神仙居,绝欲得之,仡然从三人而行,裹粮趋洞所。洞冥然黑,人倒卧作蛇行以进。叟先入,堕水,幸浅,无所伤。二人者秉烛继之。蝙蝠哑哑万数,如大片黑云来扑火,火灭。其一毒虺,长三四尺,狂走有声。三人苦畏,联衣带行山根,触顶碍眉,石乳雨下,讫不得住。又五六里,得坦穴,闻钟磬鸣,大喜奔之,石罅水所为。望如黑海,昏雾杳藐,波浪大作,不可穷也。灯尽灭,且饥,为是悛而止。从原径返,行且卧,迷无所复。闻人声如天外呼者,则三人之戚友具麦饭纸钱号于洞口也。牵以绳,三人同上,见青天如得故物,人间已三昼夜矣。
叟归,学茹气呼吸法,于三人中最为长年,卒衰废,与他老人同。无所名一钱,乃教小僧丐食饮以卒日。自悔空然慕道,几死穴中。嗣后有扼腕而道神仙者以翁为妄言,非矣。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母孕之即不茹荤,九岁齿决肉呕,遂绝之茹:吃。 |
B.二人者秉烛继之秉:持。 |
C.石乳雨下,讫不得住讫:竞,终。 |
D.(叟)于三人中最长年,卒衰废卒:死亡。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说老翁“累于道”的一项是 ( )
①母孕之即不茹荤,九岁齿决肉呕,遂绝之②洞冥然黑,人倒卧作蛇行以进
③叟先入,堕水,幸浅,无所伤④灯尽灭,且饥,为是悛而止
⑤叟归,学茹气呼吸法⑥无所名一钱,乃教小僧丐食饮以卒日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④⑤⑥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得道成仙,白日飞升,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凡夫俗子为之向往并付诸行动,然而最终结果往往是水中捞月,枉费心血。本文中的句容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B.老翁面貌清癯古朴,正在古寺中训导几个年轻的僧人,似和传说中得道真人十分相似,然而答复却出人意料,他是“累于道者也”,文意顿显跌宕,勾起下面一段对老翁年轻时寻仙探洞经历的描述。 |
C.对老翁年轻时求仙探洞的一段经历的描述,起伏曲折,令人回味。起先是年轻人的血性壮勇,接着是遇险而不顾,有了“苦畏”心理仍然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后来“闻钟磐鸣”却与神仙失之交臂,充满失望和后悔地出得洞来。这一段经历没有幸运只有辛酸。 |
D.结尾处写老翁求仙不成,终于“衰废”,与凡人无异,又因不名一钱,只得“教小僧丐食饮以卒日”,与文章开头遥相呼应,绾合自然。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揖而问之曰:“叟其有道者欤?”(3分)
译文:
(2)牵以绳,三人同上,见青天如得故物,人间已三昼夜矣。(3分)
译文:
(3)嗣后有扼腕而道神仙者以翁为妄言,非矣。(4分)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记 句 容 叟 袁枚
舟过燕子矾,泊古寺,有叟训数僧。貌癯而古,须发堕落,高吟所作诗,齿缺不能音。揖而问之曰:“叟其有道者欤?”曰:“余非有道者,累于道者也。”询其姓,曰赵,句容人。母孕之即不茹荤,九岁齿决肉呕,遂绝之。誓不娶,年十九,母亡。
慕茅山三洞为神仙居,绝欲得之,仡然从三人而行,裹粮趋洞所。洞冥然黑,人倒卧作蛇行以进。叟先入,堕水,幸浅,无所伤。二人者秉烛继之。蝙蝠哑哑万数,如大片黑云来扑火,火灭。其一毒虺,长三四尺,狂走有声。三人苦畏,联衣带行山根,触顶碍眉,石乳雨下,讫不得住。又五六里,得坦穴,闻钟磬鸣,大喜奔之,石罅水所为。望如黑海,昏雾杳藐,波浪大作,不可穷也。灯尽灭,且饥,为是悛而止。从原径返,行且卧,迷无所复。闻人声如天外呼者,则三人之戚友具麦饭纸钱号于洞口也。牵以绳,三人同上,见青天如得故物,人间已三昼夜矣。
叟归,学茹气呼吸法,于三人中最为长年,卒衰废,与他老人同。无所名一钱,乃教小僧丐食饮以卒日。自悔空然慕道,几死穴中。嗣后有扼腕而道神仙者以翁为妄言,非矣。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孕之即不茹荤,九岁齿决肉呕,遂绝之茹:吃。 |
B.二人者秉烛继之秉:持。 |
C.石乳雨下,讫不得住讫:竞,终。 |
D.(叟)于三人中最长年,卒衰废卒:死亡。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说老翁“累于道”的一项是( )
①母孕之即不茹荤,九岁齿决肉呕,遂绝之②洞冥然黑,人倒卧作蛇行以进
③叟先入,堕水,幸浅,无所伤④灯尽灭,且饥,为是悛而止
⑤叟归,学茹气呼吸法⑥无所名一钱,乃教小僧丐食饮以卒日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④⑤⑥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道成仙,白日飞升,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凡夫俗子为之向往并付诸行动,然而最终结果往往是水中捞月,枉费心血。本文中的句容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B.老翁面貌清癯古朴,正在古寺中训导几个年轻的僧人,似和传说中得道真人十分相似,然而答复却出人意料,他是“累于道者也”,文意顿显跌宕,勾起下面一段对老翁年轻时寻仙探洞经历的描述。 |
C.对老翁年轻时求仙探洞的一段经历的描述,起伏曲折,令人回味。起先是年轻人的血性壮勇,接着是遇险而不顾,有了“苦畏”心理仍然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后来“闻钟磐鸣”却与神仙失之交臂,充满失望和后悔地出得洞来。这一段经历没有幸运只有辛酸。 |
D.结尾处写老翁求仙不成,终于“衰废”,与凡人无异,又因不名一钱,只得“教小僧丐食饮以卒日”,与文章开头遥相呼应,绾合自然。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揖而问之曰:“叟其有道者欤?”(3分)
译文:
(2)牵以绳,三人同上,见青天如得故物,人间已三昼夜矣。(3分)
译文:
(3)嗣后有扼腕而道神仙者以翁为妄言,非矣。(4分)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纲,字文纪。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挠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yì,埋葬)讫,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媚娘曲》。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奈何歌舞鹰犬纤儿使日侍侧?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
高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帝怒,谓纲曰:“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翌日,帝悟,引纲升御榻,劳曰:“卿不言,我几滥罚。”于是释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帝怒曰:“卿羞朕尚书邪?”纲顿首曰:“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纲上书太子曰:“纲老矣,幸未就木,备位保傅,冀得效愚鄙。凡为人子,务孝谨,以慰上心,不宜听受邪说,与朝廷生猜间。”太子览书不怿,所为益纵。纲悒悒不自赖,固请老,优诏解尚书。
贞观四年,复为少师。以足疾赐步舆,听乘至阁,问以政事。诣东宫,太子承乾为拜。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
(选自《新唐书》第九十九卷,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勇废,文帝切让让:责备 |
B.卿羞朕尚书邪羞:羞辱 |
C.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幸:希望 |
D.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夺:改变 |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李纲为官刚正的一组是()
①纲矢死无挠辞 ②臣请正其罪 ③陛下不素教
④优诏解尚书 ⑤不宜听受邪说,与朝廷生猜间
⑥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③④⑤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纲在隋朝时曾任太子洗马,后来太子杨勇被废,面对文帝切责,李纲据理力争,被提拔为尚书右丞。 |
B.刘武周攻入太原,齐王元吉不战而逃,致使并州陷落,唐高祖追究责任,李纲进言使齐王的属下宇文歆没有被错杀。 |
C.因不满太子所为,李纲多次进言劝说,太子不但不接受,反而很不高兴。无奈之下,李纲只好辞官归乡了。 |
D.唐太宗对李纲非常尊重,赐给他轿子,每次讨论政事一定下诏让李纲与房玄龄、王珪一起参加。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奈何歌舞鹰犬纤儿使日侍侧?
(2)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①,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方汉帝嗜阅经史时,建安人为谒者侍上,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曰:“吾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曰:“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上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天子见之,曰:“吾久饫②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③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为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若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
④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恩遇如故。
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集·叶嘉传》,有删改)
【注】①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 ②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 ③山薮:深山密林。 ④ (nǐ):疲困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嘉,少植节操植:培养 |
B.或劝之业武业:从事,以……为业 |
C.久味其言味:体味 |
D.遂得爵其子爵:爵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上以不见嘉月![]() |
B.①为著其行录传于时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C.①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D.①必槌提顿挫之乃可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出身平民百姓,从布衣而成为被皇帝赏识的官员,这和他的品行有关。 |
B.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个人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 |
C.苏轼塑造了一个面目较黑、禀性刚劲、令人清醒的人物形象。 |
D.苏轼通过对叶嘉一生的遭遇的叙述,劝诫人们应当功成身退。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上 不 悦 曰 卿 司 朕 喉 舌 而 以 苦 辞 逆 我 余 岂 堪 哉 遂 唾 之 命 左 右 仆 于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