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 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日:“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 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致:达到 |
B.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贱:地位低下 |
C.故绝江海者托于船绝:横渡 |
D.怨雠 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雠:同“仇”,仇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登高以望,太息而叹秦人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
B.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其孰能讥之乎? |
C.遂出见之,因 授以为相请以剑舞,因 击沛公于坐 |
D.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
B.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
C.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
D.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
把文言文阅读中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②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下列各句都有实词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A.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 | B.往而不反,卒至土崩 |
C.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 | D.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 |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起死回生(死、生:动词作名词,死人、活的状态) |
B.气象万千(万千:数词作动词,呈现各种姿态) |
C.取长补短(长、短:长久,短小。) |
D.荣宗耀祖(荣、耀:使动用法,使……光荣、使……荣耀) |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祸国殃民(祸、殃:名词作动词,危害、殃及) |
B.身体力行(身、力:名词作状语,亲身、用力) |
C.扶危济困(危、困:危险,困难。形容词作动词) |
D.惊天动地(惊、动、地:使动用法,使……受惊、使……震动) |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风餐露宿(风、露:名词作状语,在风中、在露水下,餐:名词作动词,用餐) |
B.不翼而飞(翼:像羽翼一样,名词作状语) |
C.道听途说(道、途:名词作状语,在道上、在途中) |
D.狼奔豕突(狼、豕:名词作状语,像狼、猪一样) |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第三段加“【 】”部分断句。
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