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夏少慧,十岁知名。乐虚心事之,夏亦相规不倦,乐文思日进,由是名并著。无何,夏连疫卒,乐以时恤诸其家。于是士大夫益贤乐。乐恒产无多,家计日蹙,乃叹曰:“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于是去读而贾。操业半年,家资小泰。
一日,客金陵,休于旅舍,见一人颀然而长,筋骨隆起,色黯淡,有戚容。乐推食食之,则以手掏啖,顷刻已尽。乐又益以兼人之馔,食复尽。遂命主人割豚胁,堆以蒸饼。又尽数人之餐,始果腹而谢曰:“三年,未尝如此饫饱。”乐曰:“君固壮士,何飘泊若此?”曰:“罪婴天谴;不可说。”问其里居,曰:“陆无屋,水无舟,朝村而暮郭耳。”
乐整装欲行,其人相从,乐辞之。告曰:“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乐异之,遂与偕行。途中曳与同餐。辞曰:“我终岁仅数餐耳。”益奇之。次日,渡江,风涛暴作,估舟尽覆,乐与其人悉没江中。俄风定,其人负乐踏波出,登客舟,又破浪去;少时,挽一船至,扶乐入,嘱乐卧守,复跃入江,以两臂夹货出,掷舟中;又入之,数入数出,列货满舟。乐谢曰:“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 检视货财,并无亡失。益喜,惊为神人。放舟欲行,其人告退,乐苦留之,遂与共济。
乐与归,寝处共之。每十数日始一食,食则啖嚼无算。一日,适昼晦欲雨,闻雷声。少时,乐倦甚,伏塌假寐。既醒,觉身摇摇然,不似塌上,开目,则在云气中,周身如絮。惊而起,晕如舟上,踏之,软无地。仰视星斗,在眉目间,遂疑是梦。细视星嵌天上,如莲实之在蓬也。以手撼之,大者坚不可动,小星摇动,似可摘而下者。拨云下视,则银河苍茫,见城郭如豆。俄见二龙夭矫,驾缦车来,车上有器,围皆数丈,贮水满之。有数十人,以器掬水,遍洒云间。忽见乐,共怪之。乐审所与壮士在焉,语众云:“是吾友也。”因取一器,授乐令洒。时苦旱,乐接器排云,遥望故乡,尽情倾注。未几,谓乐曰:“我本雷曹,前误行雨,罚谪三载。今天限已满,请从此别。”乃以驾车之绳万尺掷前,使握端缒下,飗飗然瞬息及地。视之,则堕立村外,绳渐收入云中,不可见矣。时久旱,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 (节选自《聊斋志异·雷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士大夫益贤乐 贤:贤能 |
B.乐又益以兼人之馔 益:增加 |
C.罪婴天谴,不可说也 婴:遭受 |
D.乐审所与壮士在焉 与:跟随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雷曹“知恩图报”的一组是( )
①三年以来,未尝如此饫饱 ②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
③数入数出,列货满舟 ④因取一器,授乐令洒
⑤乐与归,寝处共之 ⑥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
A.①②③ | B.④⑤⑥ | C.①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云鹤谦虚好学,再加上好友的帮助,他文思才华大有长进;后来夏平子染病死去,于是他便照顾接济已故好友的家人。 |
B.乐云鹤客居金陵时初遇雷曹,他让困顿不堪的雷曹饱餐一顿;雷曹心怀感激,就把自己因罪遭贬而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原因告诉了乐云鹤。 |
C.乐云鹤与雷曹一起乘船渡江,忽遇狂风大浪,商船倾覆;雷曹将乐云鹤从水中救出,然后多次下水,将其货物钱财全部捞出,乐云鹤认为他是神人。 |
D.乐云鹤在天阴欲雨伴有雷声的日子来到“云天”,亲眼目睹雷曹等人行雨的情景,自己也参与其中;落到地面后发现,自己村庄沟渠里的水都注满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
译文:
(2)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刘文静,字肇仁,自言系出彭城,世居京兆武功。倜傥有器略。大业末,为晋阳令,与晋阳宫监裴寂善。寂夜见逻堞传烽,叱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
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既又见秦王,谓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太祖之徒欤!殆天启之也。”寂未谓然。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顾它无可与计者,私入视之。文静喜,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大连州县,小阻山泽,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诚能投天会机,奋臂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乃阴部署宾客。
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贵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
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对曰:“昔在大将军府,司马与长史略等。今寂已仆射,居甲第,宠赉不赀。臣官赏等众人,家无赢,诚不能无少望。”帝曰:“文静此言,反明甚。”李纲、萧瑀明其不反,帝素疏忌之,寂又言:“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忿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验,今天下未靖,恐为后忧。”帝遂杀之,年五十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倜傥有器略器:才能,才干 | B.唐公践天子位践:登上 |
C.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用:使用 | D.今天下未靖 靖:安定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
B.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
C.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
D.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文静才干卓异,有识人之明。早在李渊还是唐公镇守太原时,刘文静就察知他胸怀大志,与李氏父子深相交结。 |
B.刘文静深受李世民器重。刘文静认为李世民能成大业,李世民也认为刘文静是可以共谋大事之人,不惜屈尊探狱。 |
C.刘文静居功自傲,目中无人。刘文静自恃才高,鄙视裴寂,更不满自己位居其下,多次与裴寂争执,结下仇怨。 |
D.刘文静结交裴寂,交友不慎。刘文静因心怀怨愤被李渊认为有反叛之心,裴寂趁机落井下石,刘文静最终被冤杀。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顾它无可与计者,私入视之。
(2)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含,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责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① ,过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注】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强豪所忿以:因为 | B.顾视同岁中顾:照顾 |
C.然常自损损:贬低 | D.遂使术穷亡解沮沮:沮丧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分别表现曹操能力出众和“本志有限”的一组是()
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
A.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
B.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 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 |
C.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 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 |
D.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
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叙述自己起初只想做一个好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兵讨伐董卓,尽可能多地扩充了兵马。 |
B.在文中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申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汉自立之心。 |
C.在文中,作者提到每次阅读有关乐毅和蒙恬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很真切地表明了自己忠于汉室的决心。 |
D.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态,故读来亲切感人,从而反驳了那些针对他的流言。 |
(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语段断句。
自 吾 先 人 及 至 子 孙积 信 于 秦 三 世 矣 今 臣 将 兵 三 十 余 万 其 势 足 以 背 叛 然 自 知 必 死 而 守 义 者 不 敢 辱 先 人 之 教 以 忘 先 王 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鸣机夜课图记蒋士铨
吾母姓钟氏,幼与诸兄从先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空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得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无褴褛状。
记母教铨时,组紃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①,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十岁父归。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亦益是以严。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已巳,有南昌老画师游鄱阳,能图人状貌。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因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母愀然曰:“呜呼!自为蒋氏妇,常以不及奉舅姑盘匝为恨;而处忧患哀恸间数十年,凡哭父,哭母,哭儿,哭女夭折,今且哭夫矣。未亡人欠一死耳,何乐为?”铨跪曰:“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母曰:“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铨于是退而语画士,乃图秋夜之景;虚堂四敞,一灯荧荧,高梧萧疏,影落檐际,堂中列一机,画吾母坐而织之,妇执纺车坐母侧;檐底横列一几,剪烛自照,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阶下假山一,砌花盆兰,婀娜相倚,动摇于微风凉月中,其童子蹲树根捕促织为戏。
图成,母视之而欢。铨谨按吾母生平勤劳,为之略。
[注]①夏楚:打。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数千金,囊箧萧然萧然:空空的样子 |
B.诘屈作波磔点画诘屈:弯曲 |
C.母工纂绣组织 组织: 安排,安顿 |
D.先府君每决大狱大狱:重要案件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蒋母严以教子并以儿子的成长为忧乐的一组是
①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
②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③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
④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
⑤母辄携儿立席前日:“幸以此儿为念!”
⑥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
A.①②⑤ | B.②④⑥ | C.①③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家道日益衰落,蒋母带着年幼的儿子寄食在外祖父家,仍然乐观安适,受到亲戚和族人的称道。 |
B.蒋母根据幼儿特点,将竹枝削刻成汉字各种笔画,合而成字教四岁儿子识字、拼字,让幼儿玩中认字。 |
C.蒋母边纺织边教儿读书;寒夜,儿子在母亲怀中睡不到片刻就被母亲摇醒继续读书,直到鸡鸣才能睡觉。 |
D.蒋母每生病,儿子就读书为母亲解忧;儿读书不能让父亲满意,蒋母就流着眼泪打儿子,让跪在地上熟读为止。 |
将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
(2)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3)剪烛自照,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划线处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铨 每 病 母 即 抱 铨 行 一 室 中 未 尝 寝 少 痊 辄 指 壁 间 诗 歌 教 儿 低 吟 之 以 为 戏 母 有 病 ,铨 则 坐 枕 侧 不 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
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人有小过,尝为拚覆之.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召问。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帝遽命毁籍,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徒尚未归疮痍尚来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帝曰:“然。”因顾蹇义等日:“朕待卿等以至诚,望匡弼,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无一言.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平耶?”诸臣惭谢。
宣宗之初即位也,阁中惟士奇、荣、溥三人。荣疏闿果毅,遏事敢为,然颇通馈遗,边将岁时致良马,帝颇知之,以问士奇.士奇力言:“荣晓畅边务,臣等不及,不宜以小眚介意。”帝笑曰:“荣尝短卿及原吉,卿乃为之地耶?”士奇曰:“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帝意乃解。荣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欢。
宣宗崩,英宗即位,方九龄。军国大政关白太皇太后.太后推心任士奇、荣、溥三人,有事遣中使诣阁谘议,然后裁决。三人者亦自信,侃侃行行意。士奇既耄,子稷傲狠,尝侵暴杀人。言官交章劾稷.朝议不即加法,封其状示士奇。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士奇感泣,忧不能起。九年三月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
(节选自《明史•杨士奇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日/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
B.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日/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
C.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日/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
D.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日/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士奇器度宽宏,不计较小事。广东布政使徐奇拿岭南土特产赠送给朝臣,名单中没有杨士奇,皇帝询问此事,杨士奇予以解释,没把此事放在心上。 |
B.杨士奇忠言直谏,不从众歌功颂德。对有人称颂天下太平一事,杨士奇独抒己见,皇帝同意他的看法,并拿其他大臣与其进行对比,众臣为此感到惭愧。 |
C.杨士奇历任阁臣,深受朝廷信任。杨士奇在宣宗、英宗两朝与杨荣、杨溥同任阁臣,三人一直非常和睦,英宗年幼,三人同心协力处理朝政。 |
D.杨士奇因儿子犯罪,深感忧虑。他的儿子曾经犯下杀人的罪行,朝廷没有治罪,后来又有人揭发其子许多不法之事,杨士奇为此非常忧虑。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
(2)士奇日:“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帝意乃解。荣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欢。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 惟知 言 则 有 以 明 夫 道 义 而 于 天 下 之 事 无 所 疑 养 气 则 有 以配 夫 道 义 而 于 天 下 事 无 所 惧 此 其 所 以 当 大 任 而 不 动 心 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四书是指 、 、 、 。
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