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抗生素滥用与DNA污染
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2003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儿童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约有15%是耐药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4~6种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此前3个月中都没有使用过抗生素。 从某种意思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利地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者,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获得了耐药基因。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表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包括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基因中获得了大部分耐药基因。
研究人员正在梳理链霉菌之类土壤微生物的DNA,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对于实验中用到的21种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利奈唑胺这两种全新的合成抗生素,研究人员在链霉菌中都发现了耐药基因。研究发现,这些耐药基因与致病菌中耐药基因有着细微的差异。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重危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
人类已经认识到滥用抗生素对自身健康的严重威胁,并且也认识到在牲畜饲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促进牲畜的生长,但同时也会使牲畜体内的病菌产生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抑制耐药菌的传播,世界各国应限制对牲畜使用抗生素。欧盟决定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
人畜粪便如果流入河道,或是作为肥料的一部分被撒入农田,其中的细菌就更加容易繁殖和传播其耐药基因。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蔓延中起作用的。
抗生素滥用造成的DNA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对上文画线句子中“付出代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各种耐药菌的快速传播现状令人担忧。 |
B.现在抗生素无法对付的细菌越来越多。 |
C.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很快。 |
D.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 |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基因是可以从其体外获得的。 |
B.土壤中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 |
C.只要彻底杀死各种细菌就可阻断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 |
D.欧盟已经全面禁止在牲畜饲养过程中使用各种抗生素。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检测牲畜排泄物中有无耐药基因即可断![]() |
B.土壤中的耐药基因经过多次转移,传播给人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 |
C.人类需要不断开发各种新型抗生素来战胜各种不同的耐抗生素病菌。 |
D.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人们就不会感染各种耐抗生素病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而砚则因其“坚固,传万世而不朽,留千古而永存”的特点,有文房四宝之首的美誉。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它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对我国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宋代是砚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有“重文轻武”的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他们在书写之余,讲究用具品位,对案头摆设之砚,开始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他们志趣高雅,体现在砚台中即表现为讲求砚之品格,追求砚之境界。在制砚上,考究其文化内涵,在继承传统的精致的基础上,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其中,融入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创作出了“文人砚”。
俗语说:武士爱剑,文人好砚。历代文人墨客都爱砚,收藏砚,常与砚相伴,因而有“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一生之中最相亲傍”之说。一代文豪苏东坡,集文学家、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于一身,其嗜砚成癖,被传为佳话,“东坡玩砚”也成为了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米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他非常喜爱鉴赏、收藏奇石和砚石,且有不少逸闻趣事:有得砚石砚山“抱眠三日”之说;还曾以一方歙砚与人换地,后一直怀念失去的宝砚。
在我国砚文化历史上,米芾是一位重要人物。他著写的《砚史》,在砚石质地到砚台制作等诸多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到过端州,并亲临砚坑考察,随后写下有关论述,还亲自参与端砚的制作,这些对砚的制作工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文人,如苏洵、欧阳修、王安石、蔡襄等,他们或参与制砚,或为砚作铭,留下丰富的砚文、砚诗,为后人所传诵。正是他们这些文人合力将宋代砚文化推上一个高潮,为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文化有雅俗之分,而砚台是文人雅士的爱物。从经典中取材,追求“得象之外”,体现“清雅飘逸”的意境和情怀,没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是难以如此传神地表现于方寸大小的砚台上的。总之,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环境,成就了文人士大夫诗意的情怀,使宋砚的端庄典雅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将砚的功用美推向高峰,也把砚的文化引向更高的境界。
方寸之砚其实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宋代砚的价值,不仅在文物与历史的研究上,也不仅在审美与工艺层面上,而更应在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方面。在砚文化方面,砚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最显著、最激动人心,最令人难以忘怀。品尝它,是一种享受;传播它,是一种责任。在当代社会,传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下列关于“砚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的砚台,不仅是一种文书工具,还是一种综合艺术品; 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B.宋代砚业蓬勃发展,除了继承传统的精致外,人们还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 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文人砚”。 |
C.米芾的《砚史》对从砚石质地到砚台制作诸多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还曾实地考察砚坑并参与端砚的创作,对砚的制作工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D.宋代的端庄典雅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结晶,超过了宋代雕刻、书法艺术的成就。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代文人墨客都爱砚,收藏砚,常与砚相伴,文人爱砚,就如武士爱剑、美人有镜。宋代的苏轼和米芾对砚都极为钟情,各有佳话流传于世。 |
B.宋代有“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宋代士大夫讲求砚台品格,追求砚台境界,表现出高雅的志趣。 |
C.宋代文人为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或参与制砚,或为砚作铭,留下了丰富的砚文、砚诗。 |
D.方寸之砚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在砚文化方面,砚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最显著,最能引发人们对古代文化的敬意。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砚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传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
B.砚台是雅士的爱物,文化修养高的文人雅士,能将体现“清雅飘逸”的意境和情怀,传神地表现于方寸大小的砚台上。 |
C.“东坡玩砚”成为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米芾得砚石砚山“抱眠三日”广为流传,作者意在表明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的可能。 |
D.宋代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物与历史研究、审美与工艺、文化价值三个方面,文化价值最为重要,传播它是我们的责任。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筷子文化
筷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渊远流长,看似平淡无奇的筷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我们的祖先发现用小木棍儿之类拨食野菜树叶的方法之后,就会纷纷模仿,最后把小木棍儿的数量固定为两根。熟能生巧,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
随着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围着食器聚餐的习俗,而这长度又必得便捷于手腕食器与嘴之间作半径活动,于是小臂的长度大体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筷子的诞生,确定了围食的习俗。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间的许多理念和原始等级,也由筷子反映出来,依牙骨竹木品质与制作难度,按筷子长短粗细优劣与刻意制作的不同纹饰,决定了执筷人的等级尊卑与长幼身份。为了适应传统礼仪之邦的各种需求,筷子又演化为礼品供品祭品。当祭祀神灵供三牲五谷时,人们把筷子插入供品。为了确定祭拜的时辰,有人点燃竖着的木竹筷子以作计时之用。继而又发现某种木料所制筷子燃点后会发出香味,或形成幽幽冥冥的火光,似能起到驱避蚊蝇虫蚁并驱赶饿鬼厉鬼的作用,更增添了祭典的神秘感。
在数字诞生前,人们开始以筷子作筹码,一二三Χ正的递进式和记码法应运而生,但当数量累进需使用太多筷子时,为便于替代因而以长短粗细为制,以十根短的换取一根长的,以十根长的换一根粗的,十进位制数学由此形成。初期创造的方块数字即是长短不均的筷子,加上弯曲的和长短折剩的筷子头尾,基于形成了横竖勾折撇捺点的数字雏形。以象征和会意为特征加上筷子形制创造的古汉字,必然形成方块字型。
筷子是成双成对的,结婚时作为定情之物,两根筷子在一起,白头到老,永不分离。另外在我们江南闹新房的时候,会把筷子从窗户扔进去,大家就会说"筷子筷子,快生贵子"。 现在,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用筷有许多忌讳,比如:在吃饭的时候不要敲打碗,或者盆。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有人以为这种礼仪规范是跟乞讨的忌讳有关的。就是说,只有乞丐讨食时才会用筷子敲打碗盆。平常生活中如果将筷子竖插在碗或盆上,就算是犯了忌讳。因为只有祭品的碗盆上面才竖插筷子。如今的筷子文化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许多旅游景点都把筷子作为一种工艺品来销售。民间中还有“用乌木筷没喉痛、用紫檀木筷治肠胃”的说法。
李政道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筷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看似平淡无奇的筷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在哪里,请依据文本内容加以概括。
文章最后引用李政道的话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小城里,春天游走的中草药
刘忠献
①大半个春天,甚至初夏,在我居住的小城里,经常可以遇到一个个卖中草药的乡下老者。他们提着荆筐,或挑着竹篮,伴着一把把新鲜的中草药,游走在大街小巷。望着他们熟悉的身影,听着他们久违的乡音,我的双眼贮满了感恩的泪水……
②这些乡村卖药人,所卖的药大都是些黄花苗、紫地丁、柴胡之类,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性能:清热解毒、凉血去火。它们的价钱非常低廉,往往三毛或五毛就可以买下一把,而且卖药人从来不会为价钱与买方争执,有时还会额外地送上一把,仿佛他们卖药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赚钱。
③他们很少吆喝,或者根本就不会吆喝。他们不同于城里那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一个个早把自己油腔滑调的吆喝当作招揽生意的叫卖艺术了。他们也迥异于江湖上那些东奔西走的操外地口音的卖药人,一边口若悬河地吹嘘自己摊下的灵芝、人参、麝香等如何包治百病,一边两眼直勾勾地盯着过往行人的钱袋。
④在小城的街头,我就好多次遭遇到同一位卖中草药的乡下老者,他慈眉善目,面容清癯,风骨峭峻。每次看到这位老者,我总有一种如同见到了久别亲人般的感动。我固执地认为,他就来自我那盛产中草药的烟岚浮动、山环水绕的故乡。
⑤这时候,我会身不由己地走上前去,与这位乡村卖药老者亲切地打一声招呼。一边同老者攀谈,一边抚弄着他荆篮里的中草药,手头和心头都会产生一种清凉爽快的感觉……望着车流人海中渐渐远去的卖药老者,我想起了逝去的祖父,并依稀看到了祖父当年的身影。
⑥童年,故乡,杏桃之月。祖父身背荆篓,肩荷药锄,手牵散发着青草气息的我,到野外采挖中草药。于是,故乡的田塍地埂,沟边渠畔,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祖孙二人的足迹。祖父把采来的中草药一一洗净,放在一口大锅里煎熬。半个时辰过后,一锅浓酽的药茶便熬好了。这时候,祖父就会让我去村里招呼乡亲们来饮药茶。很快,我家不大的泥墙小院里,便挤满了等待喝药茶的乡亲们,两只老水瓢从一双手上传到另一双手上,总也放不下来。看着这情景,祖父笑了,我也笑了。听祖父说,喝了这种清热解毒的药茶,大人小孩们整个春夏都不会感冒发烧了。
⑦而今,从乡村来到城市,我隐约地意识到,自己正在日益蜕掉用故乡的阳光、雨水、黄土、五谷、风俗、土语等等织成的壳。我已被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城市生活腐蚀得有些变形了。我的眼睛、耳朵、身体常常由于“消化”不良,而遭受感冒、发烧、虚热、浮躁等等病症的困扰,而那位老者——那位有着祖父身影的乡村卖药人,是不是接受了乡村之神的指使,专程到城里寻找像我这样患了病症的人?
⑧乡村老者卖的中草药生长在故乡的山间、河边。煎服了这些吸纳了故乡山水灵秀之气的中草药,我的身体和精神就会清热解毒、降压去火、镇静除躁了吧?我的内心也便永远隐含着一个微型的故乡了……
⑨前不久,在小城的街头,我又一次遇到了那位来自乡村的卖药老者,像往常一样,我又买了几把中草药。端详着他被岁月的雕刀刻得皱纹纵横的古铜色的脸,凝视着他清瘦但结实的身躯,我突发奇想:卖药老者,本身其实就是一只陶制的中药罐,而他内涵着宽厚、仁慈、淳朴、善良、悲悯、坚忍、执著等等乡下人特有的优秀品质,就是一剂君臣佐使搭配极好的中药呵!
⑩有了这两剂中药,生活在城市这个心灵的异乡的我,一生中就会去除浮躁,漉净俗念,永葆心灵的健康了……
(选自《散文选刊》2007年第1期)文章在写乡村卖药人时和城里小商贩、江湖卖药人进行了对比。作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请简要概括。
“卖药老者,本身其实就是一只陶制的中药罐。”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从全文看,作者重点写的是乡村卖草药的老者,第⑥节却用了很多笔墨写祖父。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文本意蕴丰富,其中包含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森林之路
【前苏联】萨琴科
从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教师的学校到扎姆霍维耶,只有7公里路。但这要穿森林或者像人们所说的走泥沼地。柞树和槭树的顶尖直指苍穹,麻麻瘢瘢的树干有两、三抱粗。站在树下:几乎连一二十步以外的不常走的路都看不清楚,细嫩的白桦树和榛树稀疏地点缀在柞树和槭树中。
在森林里,在路两旁,到处是一块块泥沼地在发霉腐烂着,蛤蟆在腥臭的死水中蹦来跳去。过了泥沼地又是森林。大树一棵挨一棵,粗的、老的、树干上的苔藓蓄着银色的胡须。正是它们始终保持着森林永恒的阴暗。
这片森林还不晓得锯和斧子是什么玩意儿。它们生长着,成熟着,树根渐渐衰老,待到末日临头,就栽倒下去,于是在这块地上又不知不觉长出了小树,自古以来就是这个规律。
这条路最大的泥沼地前面,森林仿佛让开了一条道,形成一块林中旷地。战前,旷地上有个护林室。现在只剩下被火烧尽的废墟,周围长满了艾草和黑莓丛。这里是路的尽头。
这条路很少有人行走。一个同村人在路上碰见了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便问道:“这是为什么?阿基莫维奇,干吗走泥沼地呢?草地上不是有路吗?……那里多好走啊!……”
教师莞尔一笑,没容对方再问就若有所思地说:“我爱森林……已经习惯走这条路了……”
有一次,有人想把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调回扎姆维耶学校工作。但使大家惊讶的是:他拒绝了。
“我这样很好……走7公里路也是课后休息,不然还没有这个时间呢!……”
人们对教师这种散步已不觉得奇怪了。有时也在猜想:小伙子整个战争期间一直在这里战斗,当游击队员,幽僻的森林之路一定会使他浮想联翩!
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漫步在林中,没有回忆过去在这儿大自然的怀抱里度过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也没想起学校、老师、朋友那些亲切愉快的往事……他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恋人,就是在这儿失去的。那清澈幽蓝的五月夜晚仍清晰地留在他的记忆中。空气里溢着苹果花的芳香,他独自徘徊在护林室旁,等待着尼娜的出现。“到时候我什么也不怕,把一切都告诉她……”列昂尼德想着。可是尼娜却坐在打开的窗户前看书,没有出来。
“尼娜……你那时丝毫没有觉察到:在学校的晚会上,我一次也没敢靠近你的身旁,也没有决心把想说的话写信告诉你。你也不曾知道,是谁有一次从皮包里偷走了你的照片。”
难道不正是这张照片毁灭了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幻想和爱情吗?……而他列昂尼德却珍藏着它。无论是在退却的艰难战斗中,还是在负伤后所到的学校里,他总把照片当作未来的幸福的象征带在身上。
大家都已知道,要用飞机把列昂尼德运过前线送到游击队去。那里恰好也是他的家乡。
夜里飞机把他空降下来。从小就熟悉的森林悄悄地絮语,迎接他的到来。隐藏好无线电台,太阳快出来时,他潜到了游击队活动区域,执行着任务,想念着母亲和村庄,也思念着她——尼娜。
那是个异常严峻的早晨。雾躲闪在灌木丛中,柳莺单调无味地唧唧着,鸽子胆怯地拍打着翅膀,溅起阴凉的露珠。
“站住!”
柞树下传来的发音不清的说话声使列昂尼德从沉思中惊醒,他一头钻进密菁里寻找退路。
冲锋枪子弹射击过来,几截小树枝落到了肩上……
列昂尼德熟悉自己的森林,泥沼,维季河……头脑中闪出个念头:“只要跑到河边,只要跑到……”两脚从土墩上滑下去,陷进了泥淖。稀泥汤在靴子里噗哧噗哧地响。他清楚听到身后树枝的喀嚓声和泥水的吧哒声。
“为什么不开枪啦?”
他又跑了几步揣测到:他们想抓活的。
应该脱掉衣服。他跑到河边想着。把衣服放在靴子前面,让他们包围个“伞兵!”那时我就会渡过河,到达对岸的游击队防区。
两小时以后,列昂尼德来到了游击队营部。这时他才想起,尼娜的照片和衣服一起落到了敌人手中。
一星期后,在七月一个漆黑的夜里,列昂尼德探望了母亲。老人高兴得不知怎么才好,往桌上又端牛奶,又拿晚饭剩的凉土豆,还从前室取来了脂油,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村里和游击队的新鲜事。
列昂尼德一直没好意思打听尼娜的事。
天快亮了,走的时候再也忍不住了:“妈妈,尼娜现在在哪儿?尼娜•卢昌卡?”
听到噩耗,列昂尼德久久不想相信:“她不在了,儿子……昨天……被德寇绞死了……说她与莫斯科有联系。在一个伞兵的衣兜里发现了她的照片,看来是派人来和她接关系……审讯时她一声不吭,没有出卖任何人……”
……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漫步在森林之路。
夏天渐渐逝去,接踵而来的是仙鹤忧愁哀鸣的秋天,随后又雪花飞舞,寒风呼啸……而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仍在这条路上——德寇把尼娜送到死亡的路上,走着,走着……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就设置了悬念,列昂尼德为什么放着草地上平坦的路不走,而选择艰难的森林之路,作 者没有急于揭开谜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B.同村人对列昂尼德选择走森林之路提出疑问,列昂尼德回答是因为热爱森林,并且觉得是个散步 的好机会。看来他是一个喜欢自我挑战的人。 |
C.这篇小说篇幅不长,却写得情节波澜,扣人心弦。文中硝烟弥漫的激战图和风光霁月的思念图反 差强烈,对比鲜明,烘托了小说的主旨。 |
D.“照片”在小说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偷照片、遗失照片、因照片而送命,“照片”像线索一样贯 |
穿全文,所有情节围绕“照片”而展开。
E.小说用倒叙的手法将列昂尼德走森林之路的原因层层铺开,使全文在结构上紧凑严谨,又突显了
森林之路对于列昂尼德的重要性。
(2)结合全文来看,文章的二、三两段对森林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故事的女主角尼娜一直没有正面出场,但是她留给读者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尼娜这个人物的形
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写道,“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仍在这条路上——德寇把尼娜送到死亡的路上,走着,走
着……”,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为什么真实的生活不能直接成为艺术呢?这是因为,生活的真实,虽然是艺术形象结构的要素之一,但是生活的结构并不等于艺术的结构。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在根本上有统一的方面,但这种统一是矛盾的统一。市场上一筐筐真虾,并不是艺术,而齐白石的笔下,一枚枚用水墨画出来的虾,明明是假的,却是艺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打仗,不是艺术,没有人会买票去欣赏,但在京戏舞台上那种绝对没有死亡的可能,保证不会流血的把舞蹈和杂技结合起来的武打,却是艺术。
把反映生活、创造形象误解为按生活描红,是许多生活经验丰富的人不能进入艺术境界的最基本的原因。闻一多在《冬夜评论》中说“绝对的写实主义便是艺术的破产。”简单地照搬生活的逼真场景,并不能达到艺术的真实的高度,有时反倒给人一种既不真实又不艺术的感觉。艺术不管怎样模仿都不可能像生活本身那样生动而丰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不管多美的大理石雕像也不及彼得堡大街上的少女那么动人。艺术如果纯粹以自己逼肖于生活作为存在的理由,它就可能在写生活的竞赛中被淘汰。
艺术的创造性使它必须突破模仿的局限。要创造就不能满足于逼真,就不能不通过幻想和想象,就不能没有假定,就必须以想象的假定的形态来创造艺术的真实形象,达到既具认识又具娱乐功能的目的。不假定就不自由,不在想象中自由地创造就不能引起销魂荡魄的惊异,没有艺术的魅力。某一酒店主人为吸引顾客,暗叫一个人藏在丛林里模仿夜莺的鸣啭,十分逼真,深得顾客赞美。但当人们发现这鸣声是人的模仿,而毫无模仿者的创造时,就感到这声音讨厌了。没有假定,艺术也就没有娱乐作用了。
一个艺术家画一个苹果,就不单是对一个苹果的认识,而是包含了他对许多苹果的理解。同时,还表现了他对苹果的特殊感情,他自己对生活的特殊态度,对艺术形式的特殊理想。这么多成分的统一只能在假定性的模拟形态中才能实现。这种假定性的模拟形态,对生活的逼真来说,有它假的一面,但在本质上它是真实的。表面上看来生活的逼真经过了加工、改造、渗入、抽出,是被破坏了,但是它不但有更广泛、更普遍的真实性,而且有着生活所缺少的真诚的感情。艺术的真实,不是绝对地不掺一点“假”,相反,只有在假定形式中,真实性才能更充分地发挥。
生活不经过一番改造是不能成为艺术形象的。白石老人画虾,不止一次地减少腹下节足的数量,米开朗琪罗放在梅提契的墓上的青年男子的雕像超比例地延长了弯曲的腰身和手臂,二者不但没有导致虚假,反而达到更高的真实。生活的素材不同于工厂、实验室的原料那样有形的物质,对它的改造不能采用直接接触的方法,只能在假定性的想象领域中进行。莱辛在《拉孔奥》的前言中把艺术形象归结为“逼真的幻觉”。艺术的辩证法就是这样奇妙,为了使艺术更像生活,要敢使艺术不像生活。
(摘编于孙绍振《文学创作论》)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艺术的一项是
A.戴望舒创造“丁香一样的”姑娘,抒发内心的愁苦和惆怅,表达了诗人自己在黑暗的现实中的彷徨和梦一般的希望。 |
B.《红楼梦》不仅创造了以“太虚幻境”为代表的超现实的神秘世界,还有一个以“大观园”为代表的真实的假定世界。 |
C.京剧脸谱中的图案是程式化的,红色表现忠义耿直,白色表现奸诈多疑,让观众清楚认识性格各异 的角色。 |
D.建国初期,有个地方戏剧团演《牛郎织女》时,让真牛上台表演,目的是让观众感受解放区真实的 |
生活。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不能运用写实主义创作方法,否则作者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也不能进入艺术的境界。 |
B.艺术不管怎样模仿生活,也达不到生活真实,而且以逼肖于生活为存在的理由的艺术可能在写生活 的竞赛中被淘汰。 |
C.艺术必须突破模仿的局限,要求作者通过幻想和想象,以想象的假定的形态来创造艺术的真实形象。 |
D.发现夜莺的鸣啭是人的模仿后,顾客就不再喜欢,说明没有假定,艺术就没有娱乐作用。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剧舞台上的武打,没有战场上真刀真枪的打仗和流血,虽然掺了一点“假”,但艺术的真实得到充 分的发挥。 |
B.艺术家画苹果的过程中融入他对许多苹果的理解和真诚的感情,画出来的苹果会对真实的苹果有改 变。 |
C.米开朗琪罗超比例延长人物的弯曲的腰身和手臂,达到艺术的真实,因此可以对人物进行直接接触 式改造。 |
D.使艺术不像生活是为了使艺术更像生活,说明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是统一的,而且是矛盾的统 |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