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笛
南京乐团应考民族乐器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__(cuán)动,石头城氛围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巨匠,这位卡拉扬的冤家临时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应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当时,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响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团体来。细长,柔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似乎把他也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似乎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慎重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宽广之中,高高在上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明远播的丹麦音乐巨匠。
巨匠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端详朱丹。那种神色,似乎罗丹端详着雕塑。
半晌,巨匠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上去,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下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迟疑歉疚地说:“ 。”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发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巨匠冷峻提问:“为什么?”朱丹说:“由于明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巨匠问:“为什么?”朱丹说:“由于明天是12月13日。”巨匠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留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寂静。
巨匠问:“你没有遗忘明天是什么考试吗?”朱丹答:“没有遗忘。”巨匠说:“你是一个很有才气的青年,艺术出路该当懂得珍惜。”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巨匠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武断而又深感可惜地说:“那么,你如今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登时涌出甜蜜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悄悄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端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须目的,朱丹跟随雪片又逾越雪片,开端他孤单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留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zhàn) ,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渲染。走近一看,居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穿着不一,分明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幼稚的坚忍,沉默是天真的沉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似乎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枝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留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光怪陆离,像是胸膛阅历乱枪。
须臾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开阔,似乎纷繁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慎重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悄悄吹奏起来。声响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冰冷凝冻这个声响,火焰暖和这个声响。坠落的雪片纷繁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盘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关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终了,有人在朱丹肩上悄悄拍了一下。回头一望,居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巨匠。朱丹非常不测,他回身向巨匠鞠躬。
巨匠说:“感激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如今我该通知你的是,虽然没有参与终试,但你曾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巨匠略作缄默,才严肃虔敬地说:“为了一种肉体,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肉体。”
说完,巨匠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依据注音写出汉字。⑴人头(cuán)___动 ⑵蓓蕾初(zhàn)___
2.结合语境,将文章中画线处空缺的话写在上面。
3.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慎重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4.文章中对“雪”的描写的作用是:
5.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扼要概括。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美国专家研究发现,在同一年龄段的妇女中,缺乏维生素D的人的体质指数平均要比维生素D水平正常的妇女高3.4.体质指数是评价18岁以上成人群体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它不仅对反映体型胖瘦程度较为敏感,而且与皮褶厚度、上臂围等营养状况指标的相关性也较高。其计算公式为:体质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2。
世界卫生组织对成人体质指数的划分是:正常范围为18.5~24.9.小于18.5为低体重(营养不足),大于或等于25为超重,肥胖前状态是25~29.9,一级肥胖30~34.9,二级肥胖35~39.9,三级肥胖≥40.这一标准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此前也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是身体制造瘦素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瘦素又称“脂肪抑制素”,是肥胖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它对机体能量代谢和肥胖的发生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瘦素作用于下丘脑的摄食中枢,产生饱腹感从而抑制摄食行为;另一方面,瘦素广泛作用于肝脏、肾脏、脑组织、脂肪组织等的瘦素受体,使其活跃,增加能量消耗。肥胖人群中有95%以上的人存在内源性瘦素缺乏和瘦素抵抗。
(摘自《百科知识》2017年04A期,有修改)
【材料二】
人体90%的维生素D来源于人体自身的合成,另外10%来源于食物。通过食物摄入的维生素D分为两类,来源于植物的是维生素D2,来源于动物的是维生素D3.天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类,合成维生素D都需要日光的照射。人类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过日光的作用后就会变成维生素D3.但是这种维生素D3还不是活性成分,它还需要经过血液运输到肝脏、肾脏进行两次活化后才变成活性维生素D.我们通过食物摄取的维生素D经过肠道吸收后,同样也要经过肝肾的活化,最终才能为身体利用。
维生素D只在特定的食物中含量较多,因此如果想通过食物补充维生素D.你就要有意识的吃以下几种食物:1.深海鱼:各种深海鱼的鱼或卵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其中三文鱼含量最高,其次是金枪鱼、红鳟鱼;2.牛奶:无论是全脂还是脱脂牛奶,都含有天然维生素D.而且目前市场上很多牛奶还会额外强化维生素D;3.鸡蛋:鸡蛋的蛋黄部分含有非常多的维生素D;4.动物肝脏:其中鸡肝维生素D含量较多,猪肝、羊肝等次之;5.菇类:植物类维生素D中菇类含量最丰富,如果食用前给蘑菇照一下太阳,维生素D含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体内活性维生素D的作用主要是调节钙和磷的代谢,促进钙和磷的吸收,防止产生骨骼和牙齿等方面的疾病。人体维生素D的缺乏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正常成人每天至少需要摄入5﹣15微克的维生素D.孕妇和哺乳期女性需求量应翻倍。
(摘自石星亮《什么是维生素D》,有修改)
【材料三】
下面是中学生王鹏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一)生活习惯
上午7:40﹣12:20,上5节课,课间较少出教室。
中午12:20﹣13:00,用午餐;13:00﹣14:30,在教室休息。
下午14:30﹣17:45,上4节课,课间几乎都在教室做作业。
晚上18:30﹣21:10,上晚自习;22:30 熄灯休息。
周末及寒暑假:不喜欢出门,除了上补习班,基本都呆在家里做作业、看电视和上网。
(二)饮食习惯
早餐:一般是包子、馒头、油条,豆浆和鸡蛋(不喜欢吃蛋黄)
中餐和晚餐:主要是米饭、猪肉、牛肉和蔬菜。
(1)请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给成人的“肥胖”下定义。
(2)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一”,请在下面这幅“维生素D控制肥胖流程图”中的标序号处填入适当的内容。
(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人体缺乏维生素D可能会导致哪些方面的疾病?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请你分析王鹏是否有可能患肥胖症。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风景
李小云
①从这个角度望出去,拇指和食指框住的镜头里,左边是栉比的高楼,右边是起伏的群峰,刚下了一些小雪,灰秃秃的山顶上,多了些白色的点缀。好一幅美丽的水墨素描!小翠陶醉在这美丽的风景中。
②妈妈的责骂声把小翠从沉醉中惊醒,仔细一听,是骂热力公司的,这么冷的天,居然一大早就没了暖气。小翠伸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拿起桌上的报纸,一则启事吸引了她,市里要举办“泉市好人”画展,获奖作品将雕刻进广场的“泉市好人碑林”里。小翠怦然心动,立即决定参加这次比赛,画谁呢?她想了想,一时半会儿没有理想的人选。
③她继续构思她的画作,忽然,一高一矮两个人,从远处径直走进了她手指框住的风景里。她有些气恼,她想画一幅雪景,送给福利院的佳佳。那是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福利院做公益时认识的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他特别喜欢画画,从那时起,小翠就常常去教他,有好一阵子没去了,正好送一幅雪景图给他。
④那两个人走近了,肩上都背着一个大大的工具包。洗得有些发白的工作服上,有热力公司的徽标。小翠明白,暖气不暖,他们是来处理的。两人走到窗外,钩开地上的井盖,猫着腰向井里看,矮个子回身打开工具包,取出一条皮裤子,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矮个子穿上了那条肥肥的裤子,下到井里,高个子拿着手电朝里照着,吆喝着,和井下的矮个子联络着。
⑤过了一会儿,矮个子从井口探出了头,和高个子交流着井下的情况,然后又钻下去了。高个子从背包里取了几样工具,一件一件递给井下的矮子个,那矮个子也一会儿探出头来取工具。一会儿又探出头来放工具。矮个子终于从井下爬上来了,那条皮裤竟湿到膝盖以上,小翠惊讶地发现,皮裤上,丝丝粪便往下流淌。小翠感到一股恶臭从胃里猛地冒上来。
⑥矮个子脱下皮裤,高个子在一旁帮忙。两人讨论着什么。他们把那些工具装入口袋,走出了小翠的视野。那幅“素描”再一次跃入小翠的眼帘,朝阳柔柔的抚慰着远处的山、美丽的楼。
⑦“热力公司的人要挨家挨户冲洗供热管道!真是的,自己供不好暖,居然麻烦我们!”妈妈骂骂咧咧进了屋。小翠没有回应妈妈,皮裤的湿冷和恶臭,又浮现在她脑海。
⑧“咚咚咚!”有人敲门。妈妈打开门,小翠侧身看见是高个子和矮个子。他们说明来意,妈妈让进了他们。后面的场景是小翠看不到的,好妈总是把她安置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里。
⑨再见到这两个人的时候,还是在那个窗前:一高一矮,面带笑容,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小翠像寻宝人突然现了神秘的宝藏一样,兴奋不己,这不就是泉市好人吗!她立即摊开纸笔,在雪白的素描纸最显眼的位置上勾勒出一高一矮两个身影。至于远远的山峰和错落的楼房,在这幅画中已然就是那星星点点的装饰。画作完结的时候,小翠在右下方郑重地写上标题:温暖的使者。
⑩秋天,小翠作为获奖作者代表,由妈妈陪着出席“泉市好人”画展颁奖仪式。会议结束后,她们随着人流进入碑林参观,小翠突然发现一幅刻在碑上的版画:轮椅上的女孩在风中静静地作画,她的肩上栖息着一只美丽的白鸽。题目:坚强的翅膀。创作说明:她,因车祸截肢,却坚强不屈;她用心作画,用美温暖福利院的孩子。她为社会洒下爱的种子,为自己也为他人插上奋飞的翅膀。作者:佳佳。小翠含羞一笑,原来自己在不经意间,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选自“江山文学网”,有修改)
(1)第④段中说“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请根据文本写出他们的“争执”的内容。
(2)第⑨段中划线的句子描写“灿烂的阳光”,其作用是什么?
(3)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小翠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
(4)文章题目是“风景”,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风景?
(5)对文中有关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拇指和食指框住的镜头里,左边是……右边是…”表明小翠在专注地构思画作。
B.“小翠伸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委婉地表现了被妈妈的责骂声惊醒后小翠的不满。
C.“真是的,自己供不好暖,居然麻烦我们”,表现了妈妈对热力工人工作的不理解。
D.“妈妈总是把她安置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里”,与下文的小翠“因车祸截肢”相呼应。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如何成为一个“学霸”
“学霸”有很多含义,其中一种含义是指那些会学习,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虽然学霸在先天 方面可能有一些优势,但是,在心理学家眼中,学霸之所以为学霸,正确的努力﹣﹣良好的学习习 惯和方法,是最重要的原因。本文想为各位呈现一些经心理学研究证实普遍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详尽发问法:连接新知识与旧知识
研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思考“为什么”的问题能够非常显著地提升学习成绩。很 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读懂了,实际上印象并不深刻,也没有真正理解。当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 各种“为什么”的发问时,我们会把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联系起来,用旧的知识来解释新的知 识,从而让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这样才是真正的“理解”,因而也会记得更牢。所以,我 们应打破教条式接受知识的习惯,对学到的每个知识点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心理意象法:用心作画印象深
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心理意象法的关键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在心理学界早就流 传一句话:只要能付诸比喻和联想,使其“可见”,就没有记不住理解不了的东西。我们要做的 就是把抽象的学习内容放到一个心理图象里,这个心理图象可能是一个具体的物品、一幅画面、一个动态的故事。心理意象法把新的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场景联系起来,实现知识整 合,提升我们的记忆和理解。
三、习题检测法:从内部主动回忆
大部分学生都很不喜欢习题测验。但是,习题测验的确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 记忆。1906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说过:“一般而言,从内部进行主动回忆比从外部吸收的印象要深。”所以,我们能给学生的建议是适量地做高质量的习题,而这种习题最好是依据自己 的学习情况编写。习题测验的过程必然是存在心理煎熬的,然而要看到它对学习的巩固作用。
四、分散学习法:不要“临时抱佛脚”
如果你想在考试中发挥出色并能长期掌握知识,那就要用分散学习法了。对于学习来说 有计划有间隔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值得推荐的,因为有些人虽然可以考前突击去记住大部分内容,但是没有前者来得牢固和持久。从长远的效果考虑,应把“少量多次”作为首要策略。分散 学习10小时相比集中学习15或20小时,对长期记忆而言效率更高。而且,研究还发现有意识地进行这种分散学习的效果比偶然出现这样的分散学习要好得多。当然,这种方法的运用还是 要考虑所学内容的特点。
五、交叉学习法:促进思维快速转换
交叉学习,是在一个学习阶段内学习多个技能,进行穿插练习。如果我们利用交叉学习的 方法,会得到比长时间学习同一种内容更好的学习效果。由于进行交叉学习,在做下一类习题的时候,前面的知识点和习题种类仍然停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因而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区分不 同问题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这样,下次遇到这些问题时,学生能够更快更准地把问题归类到 不同知识点上。因此,我们不妨把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交叉地排在学习计划中,这样能让我 们在快速转换思维的过程中对知识系统进行灵活地调整和明确地区分。
(选自《百科知识》2014,09A,有删改)
【链接材料1】
罗马房间记忆法是一种古老的记忆术,当时的政治家为了发表长篇演讲,要记下大量的资料,为方便记忆,便创造了这个方法。其特点就是利用自己的房间作为记忆的“档案柜”,把记忆的对象与熟悉的生活环境连结起来。
【链接材料2】
学霸何晓羽作息时间表(部分) |
|
6:40﹣﹣﹣7:00 |
起床 |
7:00﹣﹣﹣7:10 |
背诵一篇英文短文 |
7:10﹣﹣﹣7:30 |
早餐 |
7:30﹣﹣﹣7:50 |
识记十个英语单词 挑战一道数学易错题 |
7:50﹣﹣﹣12:00 |
上课 |
12:10﹣﹣﹣12:20 |
学习英语语法 |
12:20﹣﹣﹣12:40 |
午餐 |
12:40﹣﹣﹣12:50 |
背诵一首古诗 |
12:50﹣﹣﹣14:00 |
午休 |
14:00﹣﹣﹣14:20 |
阅读名著片段 |
(1)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正的“理解”需让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B.习题测验是用内部主动回忆的方式来巩固学习。
C.有意识地分散学习对长期记忆而言效率更高。
D.交叉学习是利用前面的知识来解决后面的问题。
(2)“链接材料1”中的“罗马房间记忆法”与选文中哪种学习方法类似?请指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3)阅读“链接材料2”,具体分析学霸何晓羽用到了选文中哪些学习方法。
(4)老师要求背通《桃花源记》,小峰大为苦恼,请你根据选文,推荐两种方法帮助他背诵。结合《桃花源记》的内容作简要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拾 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們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 →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 。
(2)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
(3)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可一看到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掲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4)小说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5)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刷子李
冯骥才
①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待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各行各业,皆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久了,名字反倒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②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③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不信;行内的生气,也愣说不信。
④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了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⑤那天,曹小三头一次跟师父出去干活,到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曹小三才知道师父派头十足。照师父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⑥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好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似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⑦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⑧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防不住还要扫一眼。
⑨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⑩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曹小三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⑪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
⑫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
(选自《俗世奇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父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②但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防不住还要扫一眼。
(3)文章的主人公是刷子李,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曹小三?
(4)刷子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5)“曹小三做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能明白呢”读了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请简要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