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24分)
(1)影响图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2)图中M地区农业生产潜力高,但近年来已不再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为什么? (6分)
(3)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种类差异很大,这一差异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4)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中乙区域C、D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题号 |
31 |
32 |
33 |
34 |
得分 |
|
|
|
|
(5)简述甲基地A、B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6)甲、乙两大商品粮基地发展潜力较大的是 商品粮基地,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为30%~40%,而目前只有10%,1998年,仅雅砻江沿岸就有3 000多公顷原始森林被砍光。
材料二 由于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加之围湖造田,使长江流域的湖泊面积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减少了33.3%。因此,近年来长江洪水频繁。
材料三 长江流域现有4亿多人,就连泄洪区内也住满了人,且发展了相当规模的经济。
(1)长江上游森林对长江流域所起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乱砍滥伐这里的森林,会导致长江__________增多,__________灾害加重。
(2)材料表明目前湖泊对长江干支流径流的__________功能大大降低。
(3)材料反映了长江流域的人口增长与流域的__________不相协调,因此我们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搞好国土__________工作。
(4)以上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在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都要走__________的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年1月1日美国人口总数达到3.055 2亿,比2008年的第一天增加0.9%,金融危机并没有阻挡美国人口快速增长的步伐,这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材料二 美国人口增长和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1900~2008年)。
(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美国人口发展特点。
(2)从人口增长模式来看,目前美国的人口增长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美国的死亡率较高的原因是什么?
(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位于东非大裂谷起点的赞比亚是非洲中部一个传统农业国。该国西部为平坦
的高原地区,南部和东部多峡谷、瀑布,人均GDP约为450美元,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
为主,辅以铁路和航空运输以及少量内河运输,国内大多数骨干路网均建于1965—1975年
间。水能蕴藏量大,但开发力度小,农村地区用电紧缺。
材料二:赞比亚气候资料(表2)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
气温(℃) |
21.5 |
21.5 |
21.1 |
19.9 |
17.4 |
15.2 |
14.9 |
17.3 |
21.3 |
23.5 |
23.4 |
21.7 |
降水量(mm) |
245.4 |
185.9 |
95.0 |
34.7 |
3.1 |
0.0 |
0.1 |
0.4 |
1.7 |
18.4 |
89.3 |
208.1 |
(1)根据图表信息评价卢安瓜河航运条件。
(2)根据材料二简述该国西部地区沼泽地面积冬夏季节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3)描述该国农场集中区的分布特征,并从社会经济角度指出该国在实施大规模商品化农场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问题。
分布特征:
面临的问题:
(4)请对赞比西河流域的开发和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从2006年起,在我国西部15个省(区、市)开始建设蚕桑基地项目,
它标志着我国开始实施桑蚕业中心的战略大转移。
材料二“西气东输”Ⅱ线工程西连中亚天然气管道,自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进入我国境内,南至广州,全长4900
多千米,2012年将全线贯通,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
(1)分析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桑蚕生产区位优势逐渐减弱的原因。
(2)“西气东输”Ⅱ线工程完工后,对珠三角地区会产生哪些影响?
阅读材料和图表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1)分别归纳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
分布特点 |
自然原因 |
|
甲 |
||
乙 |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甲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上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2)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材料三
某大型农场生产用地随海拔高度分布示意图(图14)和该农场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图15)
(3)简要评价该农场的生产经营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