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婴儿”技术是通过将不孕夫妇的精子和卵细胞取出在试管中完成受精,并在试管中培养使其发育到如图所示的时期,再将胚胎移人女性子宫内发育成胎儿。它不仅使一部分不能生育的男女重新获得了生育的机会,也为人类的优生开辟了新的途径。据此回答: (1)试管婴儿“技术在生物学上所依据的原理是(▲ )
A.有性生殖 | B.组织培养 |
C.克隆技术 | D.基因工程 |
(2)人的受精卵通过卵裂,逐渐形成大量形态、功能不同的细胞、组织,并进而形成器官和系统。从细胞水平看,卵裂的分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管婴儿”的形成用到下列哪些技术?(填序号)__▲_____。
①体外培养 ②人工授精 ③胚胎移植 ④核移植
(4)现在大多数人反对设计婴儿性别,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薇甘菊是首批入侵中国的外来种,也是世界上最具危害性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每年我国因为薇甘菊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回答下列与之相关的问题:
(1)在薇甘菊的源产地中美洲,有多达160多种昆虫和菌类作为天敌控制其生长量,难以形成危害,这是长期的结果;在入侵地,薇甘菊和本土所有生物共同构成。
(2)某人承包了薇甘菊的部分入侵地,用除草剂除去全部薇甘菊和其他的野生植物,种植了一些观赏菊。一段时间后,发现地里又陆续出现了一些薇甘菊和其他野生动植物,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几年后有人发现地里植物上蚜虫增多,为了确定其种群密度,通常应采用法调查。
(3)田野菟丝子对很多菊科植物都有危害作用,某科研小组为了研究田野菟丝子对薇甘菊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田野菟丝子能够从菊科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从而导致其生长变慢,直至死亡。田野菟丝子和菊科植物的种间关系是。
实验步骤:
a.分组
实验组:花盆+生长良好的薇甘菊+不同数量的田野菟丝子
对照组:花盆+
b.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收割薇甘菊,去除田野菟丝子后称干重。实验结果如下图:
结果分析:
由图可知,随着接种的田野菟丝子数量的增加,薇甘菊光合作用积累的在减少。进行薇甘菊防治的最佳接种数量为。
(4)接种田野菟丝子并不是消灭薇甘菊的最佳方法,这是因为。
下图表示某人在进食后若干小时内胰岛分泌激素的变化情况。
(1)胰岛可分泌,这些激素可调节血糖平衡。图中a、b两曲线分别代表两种激素不同的变化趋势,则其中a表示变化情况。
(2)某兴趣小组欲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胰岛α细胞的分泌物能促进正常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请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①用培养胰岛α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
②;
③在适宜且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实验结果:。
(本题16分)下表中列出了几种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其切割位点,图1、图2中箭头表示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图1所示的质粒分子经Sma Ⅰ切割前后,分别含有____ 、____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2)若对图中质粒进行改造,插入的Sma Ⅰ酶切位点越多,质粒的热稳定性越_______________。
(3)要用图1中的质粒和图2中外源DNA构建重组质粒,不能使用Sma Ⅰ切割,原因是。
(4)与只使用EcoR Ⅰ相比较,使BamH Ⅰ和Hind Ⅲ两种限制酶同时处理质粒、外源DNA的优点在于可以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获取重组质粒,将切割后的质粒与目的基因片段混合,并加入________酶。
(6)重组质粒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了从cDNA文库中分离获取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将重组质粒导入丧失吸收蔗糖能力的大肠杆菌突变体,然后在___________的培养基中培养,以完成目的基因表达的初步检测。
(本题14分)海珠湿地公园是城市内湖湿地与半自然果林镶嵌交混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广州市的“南肺”和“肾”。
(1)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这体现了群落的结构。除图中的螺蛳(以藻类为食)和几种水生植物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外,湿地生态系统还包括成分。
(2)海珠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广州之“肾”,是因为其具有功能。但是,如果湿地生态系统长期遭到生活污水的污染,就容易发生水华现象,导致锐减,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海珠湿地后期改造主要是通过种植多种植物来降解生活污染物,解决水华问题,此举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原理。
(3)某研究小组同学发现,同时使用黑藻和好氧细菌能够大大提高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请简述其原理:。
(本题14分)野茉莉花瓣的颜色是红色,其花瓣所含色素由核基因控制的有关酶所决定,用两个无法产生红色色素的纯种(突变品系1和突变品系2)及其纯种野生型茉莉进行杂交实验,F1自交得F2,结果如下:
组别 |
亲本 |
F1 表现 |
F2表现 |
突变品系1×野生型 |
有色素 |
3/4有色素,1/4无色素 |
|
突变品系2×野生型 |
无色素 |
1/4有色素,3/4无色素 |
|
突变品系1×突变品系2 |
无色素 |
3/16有色素,13/16无色素 |
研究表明,决定产生色素的基因A对a为显性。但另一对等位基因B、b中,显性基因B存在时,会抑制色素的产生。
(1)根据以上信息,可判断上述杂交亲本中突变品系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2)为鉴别第Ⅱ组F2中无色素植株的基因型,取该植株自交,若后代全为无色素的植株,则其基因型为__________。
(3)若从第I、II组的F2中各取一株能产生色素的植株,二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从第I、III组的F2中各取一株能产生色素的植株,二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4)进一步研究得知,基因A是通过控制酶A的合成来催化一种前体物转化为红色色素的。而基因B―b本身并不直接表达性状,但基因B能抑制基因A的表达。请在方框内填上适当的文字解释上述遗传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