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同答:“金榜题名。”有的人同答:“功成名就者。”明太祖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
下图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部分摹本),它可用来研究中国古代的
A.行书 | B.隶书 | C.小篆 | D.草书 |
“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 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自由 |
C.认为儒学不能经世致用 | D.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明清进步思想彻底批判儒家文化 | B.明清进步思想主张实事求是 |
C.明清进步思想批判继承儒家文化 | D.明清进步思想反映平民需求 |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与这种说法相符合的思想家是
A.墨子 | B.朱熹 | C.王阳明 | D.王夫之 |
董仲舒新儒学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但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君权神授”,迷信思想没有价值 |
B.彻底和先秦儒学决裂,抛弃“为政以德” |
C.强化君主专制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顺天道” |
D.主张“顺应天命”,实行“无为而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