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 C.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
| D.开国大典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
1951年10月,中国的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同时对高等学校的院系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中国进行上述学制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 B.引进“苏联模式”培养人才 |
| C.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 D.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 A.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 |
| B.否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认识 |
| C.摆脱了长期以来重视阶级斗争的认识 |
| D.制止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市场经济的认识 |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主要想说明()
| A.斯大林模式完全是一种僵化的模式 |
| B.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好模式 |
| C.社会主义发展没有唯一的模式,应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模式 |
| D.中国已经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好模式 |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
|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1912年9月27日,《时事画报》发表了漫画《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图中的火车满载货物。结合所学推测,作者的意图可能是( )
| A.希望孙中山领导同盟会推翻清朝统治 |
| B.赞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短暂春天 |
| C.期望孙中山搞民生建设实现国家富强 |
| D.发起国民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