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李鸿章对自己的作为曾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材料二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之历聘欧洲也,至德见前宰相俾斯麦,叩之曰:“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而满廷意见与己不合,群掣其肘,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俾斯麦应之曰:“首在得君。得君既专,何事不可为?”李鸿章曰:“譬有人于此,其君无论何人之言皆听之,居枢要侍近习者,常假威福,挟持大局。若处此者当如之何?”俾斯麦良久曰:“苟为大臣,以至诚忧国,度未有不能格君心者,惟与妇人女子共事,则无如何矣。”李默然云。呜呼!吾观于此,而知李鸿章胸中块垒,牢骚郁抑,有非旁观人所能喻者。吾之所以责李者在此,吾之所以恕李者亦在此。”
——梁启超《李鸿章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李鸿章这位“裱糊匠”是如何对“破屋”“东补西贴”的?李鸿章说这些话的意图是什么?
(2)梁启超和李鸿章政治不同路,为什么李鸿章死后梁启超会为李鸿章作传?对于梁启超“惜李鸿章之识”你如何理解?
(16分)英国对现代世界的先导作用是不可否定的,现代社会的许多特征都是从英国开始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在英格兰是一个盗匪肆虐的黄金时代,是一个因无法控制犯罪及暴力事件而威胁到现政权的时代……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的工匠、农业工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在工业城市格拉斯哥,1821年工人因疾病而死亡的比例为2.89%,1838年上升为3.8%,1843年达到4%。……国民体质下降,在19世纪已成为关系全民族命运的大事。
——钱乘旦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了哪些社会问题。(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等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有利影响。(5分)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国商帮在沉寂100多年之后再度崛起。今日的浙商、苏商、粤商、闽商等比起传统的商帮更具开拓性、创新性,更具全球的眼光和谋略。抚今追昔,鉴古今而知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帮 |
经营理念 |
存在时间 |
徽商 |
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
明中期至清中叶 |
晋商 |
义中取利,信誉第一 |
明代洪武间至民国时期 |
福建 |
自强不恧,爱拼会赢 |
明嘉靖至民国初 |
广东 |
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
明嘉靖末至今 |
山东 |
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
明末至民国前 |
宁波 |
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
明末清初至今 |
——张正明 《中国十大商帮》
材料二 山东商帮里面,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这也决定了山东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业资本的流向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民国时期,宁波商帮中新一代商业资本家脱颖而出,把商业与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宁波商帮以新兴的近代商人群体的姿态跻身于全国著名商帮之列。他们所经营的银楼业、药材业、成衣业、海味业以及保险业,也是名闻遐迩。
——张正明 《中国十大商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帮的特点。从明清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货币演变、社会价值观念变化方面分析商帮兴盛的有利条件。(10分)
(2)据材料二,指出山东商帮和宁波商帮发展的不同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746年,乔治二世听取了卡特赖特勋爵和威廉·普特尼的意见,否决了由配兰(时任内阁首相)提出的任命威廉·皮特为国防大臣的建议。配兰带领全体阁员和其他非阁员大臣集体辞职。乔治二世面临政治危机,只好再请配兰等人复职。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当然,美国人的建国,也经历了一场战争,这就是著名的“独立战争”。但问题是,刚刚把仗打完,所有人便都一哄而散。整个国家,又回到战争前13个邦各自为政、自行其是的状态,全然忘记了还有一个
什么美利坚合众国。直到4年后的1787年,独立各邦的代表,才被迫重新坐到一起,讨论起草一个宪法。又过了两年,即1789年,宪法才被通过。第一届联邦政府和第一届总统华盛顿,也才开始工作。直到这时,一个在我们看来“像模像样”的国家,才算是真正建立起来了。
(1)材料一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指什么制度?其出现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什么原则?英国国王在责任内阁制确立后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独立之初建立了什么样的国家?它存在哪些弊端?《1787年宪法》体现了哪些基本原则?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政体的相同性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我们德国人的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
——黑格尔
材料二“我们的宪法不抄袭邻国的宪法。我们不模仿别人,相反,却是别人的典范。我们的政府为大多数人而不为少数人谋利,这就是它被称为民主政体的原因。法律方面,所有个别情况不同的人都得到同样的公平对待。至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在公众生活中获得擢升的人均具真才实学而非徒负虚名。有才干的人不容受其所属阶级影响;贫穷亦不至阻挡其前进道路。能为国家服务的人不因出身低微而受困阻。”
——伯里克利
材料三古代西方绝大多数卓越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戏剧家、演说家、政治家、艺术家,要么是雅典人,要么是长期生活在雅典的人。
材料四 雅典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是自由民,据估计,公元前431年雅典全部人口为40万人,其中雅典自由民16.8万,外邦人3.2万,奴隶20万。而自由民中,妇女也被排除于民主的殿堂。
——哈蒙德《希腊史》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黑格尔所说的“家园之感”?并说明古希腊独特的国家形态及其基本特征?
(2)材料二中,伯里克利自豪言语的依据是什么?充分体现其依据的主要机构有哪些?
(3)出现材料三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四反映了雅典民主制怎样的局限性?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新唐书》
材料二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认为,宋代建立制度,指定政策的根本前提是“矫正前代之失”。他说:“本朝之所以立国定制,维持人心,期于永存而不可动者,皆以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为言。”
材料三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尚书……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
——《新唐书》
材料四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矫正前代之失”的措施及其影响。
(2)材料三所指的是什么制度?有什么作用?
(3)为解决材料四所反映的问题,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